李春昱1972年倡議並指導了《1∶500萬亞洲地質圖》的編輯工作,此書於1976年出版,使我國首次進入了編製國際地質圖件的行列。在此基礎上,他又領導、主編了《1∶800萬亞洲大地構造圖》及說明書,並於1982年出版,首次用板塊構造觀點對亞洲大陸顯生宙以來的岩石圈板塊進行了劃分,對其大地構造演化特點和過程作了論述。這是我國首次編製國際性大地構造圖件。這兩幅地圖的編製,大大提高了我國在國際地質學界的地位。
1988年8月6日,李春昱在北京病逝。
李惠堂
李惠堂(1905年~1979年),字光梁,號魯衛,祖籍廣東五華縣的粵籍客家人,梅州八賢之一,司職前鋒。他從17歲開始便活躍於十九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亞洲足球球壇,不但是戰前少見的中國職業足球球員,也是公認之中國足球球王。他帶領港滬兩地的足球精英,稱霸第七、第八、第九及第十屆的遠東運動會。
李惠堂為1905年9月18日出生於香港大坑村,是香港20世紀初的建築巨商李浩如的第三子。1912年,6歲的李惠堂被父母送往中國梅縣接受基礎教育,並在該地自學足球。1917年,李惠堂返回香港,於皇仁書院接受西式中學教育,仍繼續參與校內足球活動。1922年,香港學校“夏令營杯”足球賽中,17歲的李惠堂展現了高超的足球技巧,帶領學校球隊獲得佳績。擔任前鋒的他因入球數驚人,賽後即被邀請為香港南華體育會甲級足球隊隊員,並參加該地的甲級足球聯賽。
1923年,畢業後的他開始展開職業足球生涯,並以稱職的前鋒角色幫助所屬足球隊獲得滬港埠際賽、上海甲級聯賽等賽事冠軍。1925年年初,他加入上海樂華足球隊,成為上海早期的職業足球球員。1925年5月,在菲律賓馬尼拉舉行的第七屆遠東運動會上,陣內包含李惠堂諸多足球名將的中華民國足球隊一路挺進決賽。而在最終的與菲律賓的對決中,李惠堂演出帽子戲法,獨進三球,帶領中國球隊以五比一的懸殊比數獲得該屆冠軍。1927年,李惠堂所在的球隊如日中天,相繼榮獲西聯甲組聯賽、首屆高級杯賽和中聯甲組聯賽的冠軍。而以他為隊長的中國球隊亦於稍後的第八、九、十屆遠東運動會上獲得該賽事冠軍。其中,1934年的遠東運動會的中日足球決賽中,29歲的李惠堂更踢進關鍵一球,使中國球隊以四比三的分數獲得勝利。李惠堂的優異表現使得三十年代的上海有句話非常流行——“看戲要看梅蘭芳,看球要看李惠堂”,自此中國足球球王李惠堂的稱號不脛而走。可以說,20世紀30年代之前中國足球水平居全亞洲之冠,他居功至偉。
除了代表中國球隊參加重要比賽外,他對於推廣足球風氣也極為熱心。1929年,他以兼任複旦大學體育教練與中國足球協會主要成員身份,提出了“足球即國球”的概念。他在多次的公開演講中,不但指出足球可以促進中國體育風氣,同時還認為中國人的體型絕對適合於發展足球的這項世界主流運動。
1936年柏林奧運會,作為隊長的李惠堂帶領中國足球隊以亞洲第一的身分進入會內賽。然而國民政府當時無法解決整個中國奧運代表團的所需費用,最後足球隊隻能自籌資金,提前兩個月到東南亞各國進行表演賽,以門票收入作為參加奧運會的費用。
1940年至1950年期間接踵而至的中日戰爭與國共內戰,不但讓中國足球發展停滯不前,也讓李惠堂的足球生涯受到嚴重影響。受1940年的戰事影響,他從上海回到香港。1941年日軍占據香港後,李惠堂隻能到廣東避難。但他仍積極參與推廣足球活動。1945年,二戰結束,李惠堂返回香港球壇。然而中國時局混亂,李惠堂隻能帶領香港南華球隊轉往東南亞比賽,並獲得十連勝的佳績。
1948年,43歲的李惠堂宣告退休,並在香港創立華人足球裁判委員會。此後,他定居香港,轉任足球教練,並從事寫作及電台、報刊等媒體的體育評論工作。在香港定居後的他,不但讓足球成為香港最風行的主流運動,也經常到台灣做客,並帶動當地的足球風氣。1954年、1960年兩屆亞洲運動會中,他以教練身份率領港台兩地聯隊擊敗日本、韓國等強敵獲得冠軍。除此,他晚年還協助創建了台灣木蘭女子足球隊,該隊於七十年代末期與八十年代初期稱霸亞洲。李惠堂同時於1965年起任國際足球聯合會副主席一職,並成為首位擔任該會副主席的華人。
1976年,李惠堂在德意誌聯邦共和國足球雜誌組織的評選活動中,被評為世界五名球王之一,與巴西貝利、英國史丹利·馬菲士、西班牙阿爾弗雷多·迪·斯蒂法諾及匈牙利普斯卡斯齊名。據統計,他在各項公開足球比賽中共射進2000多個球,和巴西名將裏登雷克、德國球星賓德、球王貝利以及獨狼羅馬裏奧是世界上迄今為止進球逾千個的五大巨星。他被認為是十九世紀三十年代中國足球風氣的帶領者,也是開啟中國大陸、香港、台灣,甚至亞洲足球運動的主要功臣之一。
退休後的他相繼著有《球圃菜根集》、《雜果盤》、《足球裁判》、《足球經》、《足球技術》、《魯衛吟草》、《南遊散記》、《足球登龍術》、《足球讀本》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