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李公樸加入中國民主同盟,被選為民盟雲南省支部執行委員,並擔任《民主周刊》的編委工作。1945年在民盟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和民主教育委員會副主任。12月,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召開會員大會,改名為中國人民救國會,他被選為中央委員和中央常務委員。1946年初,他與陶行知一起創辦“社會大學”,任副校長兼教務長,實行民主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針。同時主編《民主教育》月刊。後為了迎接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他發起成立政治協商會議陪都各界協進會,被選為理事。在政協會議期間,他經常主持舉辦各種報告會、演講會。1946年2月10日重慶各界在較場口舉行慶祝舊政協勝利閉幕大會,他擔任總指揮。會上國民黨特務大加破壞,製造了“校場口血案”,李公樸和郭沫若等人被特務打傷,送到醫院治療,周恩來曾前往探望。同年5月,社會大學由於國民黨反動當局百般刁難被迫停辦,李公樸從重慶返回昆明,準備將北門出版社遷到上海,並開始編寫《世界教育史》。此時他遭到特務的嚴密監視,但爭取和平民主的決心反而愈加堅定。他說:“我兩隻腳跨出門,就不準備再跨回來!”
1946年7月11日晚,李公樸被國民黨特務殺害。李公樸犧牲後,中共中央領導人毛澤東、朱德聯名發表唁電:“先生盡瘁救國事業與進步文化事業,威武不屈,富貴不淫。今為和平民主而遭反動派毒手,實為全國人民之損失,抑亦為先生不朽之光榮。”李公樸一生,貫穿著“愛國、民主、進步”的精神,不斷追求真理,堅持革命、頑強鬥爭,忠於中華民族進步事業與和平民主事業,獻身於中國文化事業和社會教育。
李春昱
李春昱(1904年~1988年),字賡陽,河南汲縣人。中國地質學家,大地構造學家。
1904年5月8日生於河南汲縣。192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係,進入農礦部地質調查所工作。1929年參加了丁文江領導的西南地質調查。1934年留學德國柏林大學,師從大地構造學權威學者H·施蒂勒。1937年獲博士學位後隨即回國。
回國後,李春昱在1938年出任四川省地質調查所所長。1939年兼任重慶大學地質係教授,1941年又兼任中央大學地質係教授。1942年,出任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所長。1950年,出任東北地質礦產調查總隊總隊長。1951年,任渭北煤田普查大隊隊長。1953年,任華北地質局總工程師。1956年,任地質部北方總局總工程師。1958年,任地質部地質科學研究院區域地質室技術負責人。1965年,任全國區域地質測量局技術負責人。1972年,任地質部西北地質科學研究所技術負責人。1978年,任地質部地質研究所研究員。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學部委員。
李春昱曾在河北、福建、四川、西康等地從事區域地質調查工作,取得重要成果。早年,他與譚錫疇在四川盆地、西康地區連續工作兩年多,發表了大量論著。他們聯名發表的《四川西康地質礦產誌》是我國區域地質的重要專著,其中預測了四川中梁山煤田及若幹油田的存在,首次論證了雲南石鼓附近金沙江襲奪紅河河穀的重要現象。1950年,他發表《四川運動及其在中國之分布》一文,提出“四川運動”這一重要概念,揭示了中、新生代之交的地殼運動。
20世紀70年代初,他倡導並參加中國大陸的板塊構造研究,發表了《試談板塊構造》與《再談板塊構造》兩篇評介文章,積極引進板塊構造新觀點。1973年,他首次在中國發現混雜堆積,並見到蘭閃石片岩,用板塊演說係統解釋了秦嶺、祁連山的構造發展史,並多次指出塔裏木—中朝地塊以北古生代板塊縫合帶的存在及其對地質礦產勘查的重要意義。他發表了《用板塊構造學說對中國部分地區構造發展的初步分析》(1975)、《板塊構造與多旋回構造運動》(1979)、《槽台論點與板塊構造學論》(1986)、《板塊構造基本理論與方法》等重要論著,是在中國倡導板塊構造學理論研究的最主要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