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12月中旬,李立三在上海加入中國共產黨。後回到湖南,由中共湘區委員會派往安源路礦工作。1922年,在安源創辦平民學校和工人補習學校,發展黨員,成立中共安源支部,並任書記。5月1日,成立安源路礦工人俱樂部,當選主任。7月,成立安源路礦工人消費合作社,兼任經理。9月14日,和劉少奇、蔣先雲等發動和領導了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罷工取得勝利後,當選為安源路礦工人俱樂部總主任。在安源領導工人運動期間,常回醴陵縣立中學、開元學校、縣立女校宣傳馬克思主義,介紹工人運動情況。
1923年至1925年李立三先後任中共武漢區委書記、上海總工會委員長,1925年2月和鄧中夏等領導上海日本紗廠的“二月罷工”運動。在“五卅運動”中,任上海市反帝大示威總指揮。“五卅慘案”發生後,當選為上海市總工會委員長。1927年1月3日、5日,武漢分別舉行10萬人反英、30萬人反對奉係軍閥的示威大會,任大會總指揮。
大革命失敗後,李立三在九江與譚平山、鄧中夏等向中共中央建議組織南昌起義,並任南昌起義中共前敵委員會委員、革命委員會委員和政治保衛處處長。南昌起義部隊撤至潮汕突圍後轉赴上海。12月18日,李立三任中共廣東省委書記,在香港重建廣東省委,恢複黨的工作;曾提出在農村實行武裝割據,然後奪取廣州的戰略思想。
1928年至1930年李立三在上海中共中央工作,是當時中共中央主要領導人之一,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兼秘書長和宣傳部長。在“六大”以後近兩年時間內,與中共中央其他領導人一起貫徹執行“六大”決議,使全黨工作取得很大進步。1930年夏,錯誤估計了革命形勢,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時通過《新的革命高潮與一省或幾省的首先勝利》決議案。對於中國革命的形勢、性質和任務等問題提出一整套“左”傾錯誤主張。這種“左”傾冒險主義錯誤後被稱為“立三路線”,致使革命事業遭到重大損失。9月24日,瞿秋白、周恩來回國召開中共六屆三中全會,糾正“立三路線”的錯誤,結束了其在黨中央的統治。李立三很快認識到錯誤並誠懇地作了自我檢查。
1931年至1946年李立三在莫斯科學習,任蘇聯國際工人出版社中文部主任,並主編《救國時報》,對傳播馬克思主義和宣傳黨的民族統一戰線方針作出了貢獻。後因“日特嫌疑”被蘇聯內務部逮捕。雖無罪釋放,但仍被共產國際停止黨籍。多次申請回國參加抗日戰爭,均遭到蘇聯內務部拒絕。1946年元月始離蘇回國,任軍調部東北三人組成員、首席代表,同陰謀發動內戰的美蔣反動派作針鋒相對的鬥爭。次年5月,任中共中央東北局敵工部、城工部部長等職,爭取滇軍六十軍起義,為解放戰爭的勝利和東北根據地的開辟作出了積極貢獻。
新中國成立前後,李立三曆任中華全國總工會副主席、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勞動部部長、中共中央華北局書記處書記等職,主持製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等數十項法令條例,在組織全國工人階級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恢複國民經濟等方麵做了大量的工作。1956年,在黨的“八大”會議上發言,對曆史錯誤進行了“總清算”,進行坦誠的自我批評,受到全會好評,並當選為中央委員。1958年初,李立三通過調查研究,提出幹部參加生產,工人參加管理,領導幹部、工人、技術人員三結合管理工業的思想。後毛澤東將其主要內容歸納為“兩參一改三結合”,定為“鞍鋼憲法”,為促進我國工業體製的民主化和科學管理作出了重要貢獻。
1967年6月22日,李立三在“文革”中迫害致死。
1980年3月22日,中共中央召開追悼大會,認定李立三為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工人運動傑出領導人之一。他為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貢獻了畢生的精力。為紀念其功勳,後修複其故居,設為陳列館,展覽其生平事跡。
李克農
李克農(1899年~1962年),又名澤田、峽公、種禾、曼梓、稼軒、天癡、震中等,安徽巢縣(今巢湖市)人。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
李克農早年就讀於安徽公學附小和聖雅閣中學。1917年,在北京《通俗周刊》做發行工作;後張勳複辟,被迫回蕪,是年娶趙瑛為妻。1918年參加蔣光慈等組織的“安社”。“五四”運動後,參加蕪湖學生運動,與高語罕、朱蘊山、錢杏村(阿英)、宮喬岩等,常在科學圖書社聚會,並為《皖江日報》撰稿。1920年就任省政府秘書,次年赴六安任縣政府第二科科長。1925年5月,李克農與宮喬岩、錢杏村等創辦民生中學,任事務主任。“五卅”慘案後,任安徽省“外交後援會”宣傳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