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近現代李姓名人(7)(2 / 3)

1920年,李振翩16歲的學友陳自寶死於天花,這使他冷靜地在政治與醫學之間做出了重要抉擇。1921年,毛澤東準備赴上海參加締造中國共產黨的活動時,李振翩選擇留在原地,從此專注於醫學研究,立誌獻身醫學,濟世救民。1925年6月,李振翩取得博士學位,學業成績和畢業論文皆第一名,同時還被授予一枚金質獎章。他接受了協和醫學院的聘請,在細菌學係任初級研究員。

1926年,在係主任卡爾·坦布魯克教授的指導下,李振翩研究出防止豬霍亂瘟病疫苗,在《免疫學報》上發表了《自家血球凝結》的醫學論文。1929年,被推薦去美國留學。1930年,李振翩與湯姆·裏弗斯一同在《醫學實驗》雜誌發表論文,標誌著“李氏—裏弗斯”病毒疫苗培養法取得成功,為病毒疫苗的研製開辟了道路,這種方法後來被廣泛應用。此後,為征服小兒麻痹症脊髓炎,他全身心地投入研究工作,與黑伯爾一同發明了把血清注入了老鼠脊髓的“李氏一黑伯爾”脊椎內注射法,這標誌著小兒麻痹症第三種類型的毒株被征服。他還研究發現了小兒麻痹症病毒,並與謝菲爾合力研製出防止小兒麻痹症的“李氏一謝菲爾”疫苗,並在全世界推廣,有效地控製了小兒麻痹症的發生與流行,這是對醫學界和人類健康的重大貢獻。在此領域取得成功後,他又著手癌症病源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效。

1931年日本侵華後,他拋棄高薪待遇毅然回到祖國,投身於抗日救亡行列。他與其他愛國誌士一道投身於抗日救國鬥爭中,隨國防醫學院輾轉南京、廣州、桂林、安順等地,除了擔任細菌學、血清醫療製造研究所所長外,還先後在協和醫學院、上海醫學院、陸軍醫學院和中央大學任教授和係主任,並幾度代理校長。他以淵博的學識,培訓了大批醫務工作者,在軍事醫學方麵也有所建樹。

1941年至1942年,安順地區霍亂橫行,李振翩率助手們全力滅菌防病,製止了城內霍亂蔓延,使2000餘民眾幸免於難。期間,時任陸軍醫學院教授的李振翩建議教育部選送500名學生赴美學醫,教育部部長陳立夫對此予以采納。為此,李振翩為學生們請了專門的英語教師。1943年,李振翩被提升為國民黨陸軍少將。1945年,時任上海國防醫學院血清疫苗研究所所長的李振翩奉命接收侵華日軍1644細菌戰部隊設在南京的細菌工廠,發現了大量致命細菌。

抗戰勝利後,李振翩遷居南京,應後任美國國務卿的馬歇爾將軍的邀請,協助司徒雷登在國共和談中擔當和平使者。1948年,李振翩到中央大學學習細菌學,與幾位友人組建了“中國科學促進會”。1948年底,根據中美文化交流協議,美國國務院邀請李振翩赴美國從事醫學研究。1955年加入美國國籍。1968年李振翩於美國退休,相繼完成了兩部有關中國醫學的著作——《中國的草藥》和《中國的抗癌藥劑》,增進了中西醫學的交流。

20世紀70年代初,中美兩國剛剛突破了20多年的隔絕狀態,李振翩便熱切向往重回祖國。1972年l0月,中國醫學代表團訪美,代表團成員林巧稚向李振翩夫婦轉達了毛澤東的問候和訪華邀請。1973年8月2日,毛澤東主席在中南海親切接見了李振翩夫婦,會見長達一個半小時。此前,周恩來總理於7月29日會見了李振翩夫婦。

李振翩先後三次回國,1975年6月和1978年6月,他兩度回國參觀,分別同周恩來總理和鄧小平副總理會見。而他最後一次回國時已是80歲高齡的老人,但仍然不辭辛苦,積極促進中美之間的友好交流。

李振翩積極增進中美醫學科學的交流,毫無保留地將自己多年積累的醫學知識和經驗,把美國和他本人在癌症研究方麵取得的成果傳授給中國醫學界,同時把中國醫學研究的成果帶回美國,並且組織了美國中國醫學科學中心和美籍華人全國協會。他還積極推動中美兩國關係的發展。1975年6月,後任美國總統的布什與李振翩暢談三個多小時,李振翩還向布什提出了實現中美關係正常化以前中國要求解決的三個主要問題。在他最後一次回國前的兩個月,他還會見了美國國務卿萬斯和國防部長施萊辛格等高級官員,同他們討論了將中國駐美聯絡處升級為大使館的問題。

1984年11月16日,李振翩被癌症奪去了生命,終年86歲。美國副總統布什親自打電話表示哀悼。

李立三

李立三故居李立三(1899年~1967年),原名李隆郅,曾用名李能至、李成、柏山、李明、李敏然等,湖南醴陵人。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傑出的工人運動領導人之一。

李立三早年先後就讀於淥江中學、長郡中學和廣益中學。廣益中學畢業後,到護國軍當兵。1919年9月赴法國勤工儉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