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近現代李姓名人(7)(1 / 3)

李德全出生於河北通縣(今屬北京朝陽區),1911年進入北京貝滿女子中學讀書,1915年考入北京私立協和女子大學。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後,她積極參與,被選為協和女子大學學生會會長。同年8月大學畢業後,開始在北京貝滿女中任教。1922年1月擔任北京基督教女青年會學生部幹事。

1923年,馮玉祥原配夫人在北京協和醫院病逝,留下了還未成年的兩個兒子和三個女兒。馮玉祥中年喪妻,需要重新建立家庭。由於他握有重兵、舉足輕重,因此為了拒絕顯貴們的攀親拉攏,馮玉祥給自己定了三條擇偶標準:一是不許穿綾羅綢緞,隻穿粗布衣裳;二是會紡紗織布;三是要精心撫養前房子女。當時,李德全在貝滿女中講課,而馮玉祥勤勉好學,經常和其他人到貝滿女中去聽課,對李德全頗有好感,李德全也對馮玉祥的人品十分賞識。在第7旅旅長張之江的介紹下,1924年2月,馮玉祥與李德全結為夫妻。

1925年春李德全隨馮玉祥到蘇聯考察,了解蘇聯的社會製度和婦女生活狀況,開始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回國後,在北京創辦求知學校,專門招收貧家子女免費入學讀書。1930年和1933年,馮玉祥兩度退隱泰山。期間,她相繼創辦15所小學,使當地農民子女都有機會接受教育。

1936年1月李德全南下南京,積極投身婦女解放運動,聯合南京知識界婦女組織成立了“首都女子學術研究會”,並任常務委員。同時,她還積極參與營救被捕的共產黨員和愛國民主人士。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李德全又投身於全國慰勞總會,與中國共產黨密切合作,廣泛團結各界婦女,積極支援前線的抗日戰爭。1938年籌辦中國戰時兒童保育會,任副理事長,搶救、保護了大批戰地難童。1939年任中蘇文化協會常務理事,主要負責婦女工作。

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後,她聯絡了許多進步婦女,組織中國婦女聯誼會,並擔任主席一職,積極參加反內戰、反獨裁、爭民主的運動。1946年1月,中國政治協商會議在重慶召開,李德全被選為軍事考察團成員,並任政治協商會議陪都各界協進會理事。她還發起組織中國兒童福利事業協進會,推動各大城市創辦托兒所,為兒童福利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1946年9月隨馮玉祥赴美考察,出席在美國召開的世界婦女代表大會。1948年9月,馮玉祥及其小女在由美回國途中不幸遇難,她強忍悲痛於11月到東北解放區。

1949年3月,李德全出席中國婦女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當選中華全國民主婦女聯合會副主席,並任北京師範大學保育係教授兼係主任。同年9月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當選為政協全國委員會委員。10月,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委員、中央人民政府衛生部部長。1950年8月,任中國紅十字總會會長。1952年6月,當選為中華全國體育總會(後改為中央體育運動委員會)副主席。1953年2月,被增選為全國政治協商會議常務委員會委員。她還在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連任代表。1958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5年1月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四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當選為政協全國委員會副主席。

1972年4月23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李振翩

李振翩(1898年~1984年),世界著名的細菌學和病毒學專家。

李振翩是一位傑出的醫學家,將自己畢生精力都奉獻給了醫學科學事業,在病毒學等方麵取得了突出成就,享有“科學醫星”的美譽;他也是一位著名的社會活動家,曾和毛澤東一起探索拯救中國的道路,並為推動中美建交和兩國之間科學技術交流而付出極大努力,因此獲得“中美友好使者”的稱號。

1898年10月16日,李振翩出生於湘鄉縣樂善鄉(現婁底市婁星區)的一個沒落的鄉宦家庭。7歲時,進入私塾讀書,後來進入泰山學校(現振翩學校)學習,開始接觸進步的革命思想。李振翩從小憂國憂民,少年時代就有過三次“革命行動”,一是帶頭剪辮子;二是多次勸說母親不要給姐姐纏足;三是拒絕了家裏的包辦婚姻。

1915年,李振翩進入湖南預備醫科學校學習。在湘雅求學期間,連年軍閥混戰。1919年初,毛澤東從北京回長沙,從事學生運動,成立了湖南學生聯合會。湘雅學生組織發行了《學生救國報》,後改名為《新湖南》周刊。《新湖南》周刊從第三期開始由毛澤東接辦。此間,李振翩正擔任學校學生組織幹部,便和毛澤東一起從事《新湖南》的編輯工作,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誼。後由毛澤東介紹加入新民學會,積極參與了新民學會的有關活動。

1919年底,湘雅學生會再度組織罷課,與長沙市其他學校的學生一同發起抵製日貨、檢舉奸商活動,並強烈反對當局鎮壓學生運動,隨即形成了聲勢浩大的“驅張運動”。還組成了以毛澤東為團長,湘雅學生李振翩、高也愚等參加的“驅張請願團”赴京請願,終於將張敬堯逐出湖南。在這次運動中,李振翩積極參與,十分活躍,險遭反動軍閥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