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近現代李姓名人(6)(2 / 3)

1931年5月,李宗仁與陳濟棠等通電要求蔣介石下野,在廣州成立反蔣的國民政府,改所部為第4集團軍,自任總司令。“九·一八”事變後,寧粵息爭,與白崇禧協同治理廣西,製定“三自”(自衛、自治、自給)政策,並讚同白崇禧的“三寓”(寓兵於團、寓將於學、寓征於募)政策。1935年4月,被授為陸軍一級上將。1936年6月,與廣東陳濟棠等發動“兩廣事變”,反對蔣介石。7月,與蔣妥協,就任廣西綏靖公署主任。

1937年9月,抗戰全麵爆發後,任第五戰區司令長官。1938年1月,兼安徽省政府主席。1月至6月,指揮約60萬中國軍隊保衛津浦線,與日軍展開徐州會戰,以陣地戰、運動戰、遊擊戰相結合,獲台兒莊大捷。6月至10月,參與指揮武漢保衛戰。1939年起,先後指揮隨棗、棗宜、豫南等會戰,抗擊日軍。1945年2月,任軍事委員會漢中行營主任。率第五戰區官兵保衛武漢、重慶,為抗戰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抗日戰爭勝利後任北平行營主任,支持蔣介石發動全麵內戰。1948年4月,當選為國民政府首屆副總統。1949年1月蔣介石“引退”後,代理總統。4月,派代表團到北平(今北京)與中國共產黨代表團進行和平談判。和談破裂後,於12月(或說11月)攜夫人郭德潔去國赴美寓居。

1955年8月,在美國公開提出《對台灣問題的具體建議》,反對“台灣托管”和“台灣獨立”,主張國共兩黨再度和談,中國的問題由中國人自己協商解決。1965年7月,在周恩來總理的關懷下,衝破重重險阻,毅然回歸祖國大陸。1969年1月30日,李宗仁因肺炎在北京逝世。生前著有《李宗仁回憶錄》。

李人

李劼人李劼人(1891年~1962年),四川華陽(今成都)人,我國著名的現代作家、文學翻譯家。

李劼人一生留有五、六百萬字的著作和譯作。他的小說“大河三部曲”《死水微瀾》、《暴風雨前》、《大波》名揚海內外。郭沫若稱李劼人為“中國的左拉”,他的三部曲被郭沫若譽為“小說的近代史”,“小說的《華陽國誌》”。李劼人的作品被法國漢學家溫晉儀稱為中國現代文學中“中西影響相融合的一個範例”。

李劼人是最早將法國文學名著譯介給中國讀者的翻譯者之一,他為中法友誼的進一步加深作出了貢獻。李劼人曾經在法國留學4年零10個月。1920年他突發盲腸炎,後並發腹膜炎、膀胱炎,因貧窮無錢醫治,隻得住進了法國的貧民醫院。在此期間,他有機會與法國的底層民眾有了深入的交往和了解,並受到了他們的關愛,出院以後,他將這段經曆寫進了他的中篇紀實小說《同情》。

李劼人還是一個著名的實業家。他所創辦的嘉樂紙廠將西方先進的造紙技術傳進了四川。紙廠的創辦,滿足了抗戰時期作為大後方的四川新聞用紙和教科書用紙的需要。此外,紙廠的部分利潤還用於了支持地下黨主持的抗敵文協及其刊物《筆陣》的經費開支,為抗戰的勝利貢獻了極大的力量。

李劼人也是一個是著名的社會活動家。他與他的同學王光祈還有周太玄等人創辦的“少年中國學會”是五四時期極有影響的社團,曾經為挽救民族危亡作了許多有益的探索和嚐試。“少年中國學會”的絕大多數會員都曾經為中國的社會曆史進步作出了突出的貢獻,例如:毛澤東、惲代英、李大釗、王光祈、周太玄、李劼人、盧作孚、魏時珍等。

李劼人還是一名卓有成效的報刊編輯。他創辦的《川報》和“少年中國學會成都分會”的刊物《星期日》,大力傳播新思想、新文化,深深地影響了一代有誌青年,如巴金、艾蕪、沙汀、張秀熟、袁詩蕘等。

李劼人是當之無愧的愛國者。在他的一生中,不管是辦報紙、辦實業,還是出國留學、回國教書,一以貫之的始終是一個信念——富民強國,讓中華民族早日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為此,他探索了一生,也奮鬥了一生。

李劼人在生活還並不富裕的條件下,為了保護民族文化的精華、瑰寶不被流失,為了不使民族文化出現斷層,自己掏腰包收藏了4萬餘冊圖書、雜誌(其中有16000餘冊線裝古書)和1000餘幅明清字畫。他去世前立下遺囑,讓其家人將這些書畫,連同他的居所“菱窠”全部捐獻給了國家。

不被許多人所知的是,李劼人還是個美食家。他有許多論述美食文化的文章,據相關人士統計,在他的著作中收入了37篇、4萬餘字的相關論述。並且他還將中國菜的做法歸納為20種。李劼人親自設計的豆豉蔥燒魚就曾經是他創辦的“小雅”菜館的名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