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燭塵故居1913年赴日本留學,在東京高等工業學校攻讀電氣化學科本科學位,以“跨海東渡為國酬”的精神刻苦自勵,認真鑽研化工專業。1918年學成歸國,改原名李華搢為“燭塵”,立誌為中華民族從黑暗沒落中崛起而照明,並開始以“燭塵”這一筆名投稿《鹽政雜誌》,力抒己見。《鹽政雜誌》主編慧眼識英才,將他推薦給創辦天津久大精鹽公司的範旭東,他很快就被聘為久大公司技師。他傾盡自己所學的化工知識,運用新的經濟管理學方法,擴大了精鹽生產,公司產品打開湖南、湖北市場。1919年李燭塵率隊到四川、內蒙古考察井鹽和堿。1922年建立起中國民族私營工業第一個科研機構——黃海化學工業研究社。他曾任久大廠長、永利堿廠經營部部長,1920年又升職為永利製堿公司副總經理。1924年範旭東贈給李燭塵500元,他以此入股進入董事會,艱苦奮鬥,實現了製造國產鹽、堿、酸的工業理想,為民族工業做出了突出貢獻。1926年,製堿成功,永利紅三角牌純堿在美國費城萬國博覽會上獲金獎,為中國人贏得了榮譽。1934年範旭東任永利化學工業公司總結理,李燭塵任副總經理,而後他們攜手創造了永(利)久(大)黃(海)化工企業集團。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永利公司為支援抗戰,南京工廠轉產為金陵兵工廠,主要生產硝銨炸藥。後將全部工廠內遷,李燭塵任遷川總指揮,他嚴辭拒絕了日本人威逼合作的企圖,輾轉到達重慶,開始抓緊建廠複工,新廠名為“新塘沽”,體現了中國民族化工企業屹立不倒的精神。他還先後任遷川聯合會常務理事、中國工協常務理事、中國工商界對敵要求賠償委員會常委,並被聘為國民政府國民參政會參政員。1943年,參加許滌新、沙千裏等創辦的中國經濟事業促進會,開展團結工商界的活動。1945年,與黃炎培、胡厥文等發起組織中國民主建國會,任常務理事。天津解放後,他積極創建天津市民主建國會和天津工商聯。同時在天津恢複久大、永利兩廠,任永利製堿公司副總經理、久大鹽業公司總經理,兼永利化學工業公司天津分處處長。1946年1月,李燭塵以社會賢達身份參加了在重慶舉行的舊政治協商會議,並且先後出任河北平津區工業協會理事長、華北工業協會會長、天津市工業協會理事長等職務。
毛澤東赴重慶談判期間,他公開發表《歡迎毛澤東赴重慶談判》一文。而毛澤東在會見他和範旭東時,也盛讚他們創辦民族化工企業的重大貢獻。劉少奇到天津考察時,曾與他進行了多次長談,幫助他了解共產黨的執政政策,堅定他為新中國工業服務的決心。隨後,李燭塵當選為全國政協主席團成員、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參加了開國大典。他還曆任全國工商聯副主任委員、民建中央副主委,為恢複和發展新中國經濟做出了貢獻。
1955年李燭塵隨毛澤東視察黃河。1956年,經毛澤東提議,李燭塵以75歲高齡出任國家食品工業部部長。1958年,任國家輕工業部部長。1964年,當選為全國政協副主席。除了上述職務外,李燭塵曾任民建中央第一、二屆副主任委員,天津市工商業聯合會主任委員,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第一、二、三屆執委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委員。他還是第一、二、三、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政協第一屆全國委員會委員,第二、三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在古稀之年李燭塵仍然不辭辛勞,深入調查和研究,向黨和政府提出一些非常具有建設性的建議。毛澤東、周恩來也曾多次征求他對重大決策的意見。
1968年10月7日,李燭塵於北京逝世,享年86歲。
李儀祉
李儀祉李儀祉(1882年~1938年),我國現代水利事業的奠基者和水利教育專家,為我國培養了一大批水利人才。他倡導和修建了“關中八惠”和陝北定惠渠、織女渠以及陝南的漢惠渠、冷惠渠,擴大農田灌溉麵積13萬多公頃,使關中地區旱澇保收,糧食產量大幅提高;同時也在治黃導淮、整治運河方麵貢獻卓著,被譽為一代“水聖”。
李議祉1882年2月20日生於陝西省蒲城縣。17歲時(1898年)考取中同州府第一名秀才,深受陝西提學使葉伯皋的賞識。1899年被推薦進入涇陽崇實書院讀書,開始接觸西方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並寫下《權論》、《神道設教辟》、《新閨怨》、《女子不纏足歌》等反封建作品。
1900年李議祉入三原宏道學堂求學,開始走上民主革命道路,積極參與反清反帝運動。1903年,幫助於右任逃脫陝西巡撫允升的搜捕。1905年上書清廷禦史王步瀛,痛斥他鎮壓了工人學生罷工罷課的革命行動,要求廢除中美關於旅美華僑不平等條約。1906年李儀祉和其兄李約祉於北京京師大學堂讀書期間,經井勿幕介紹,加入同盟會。父親和伯父又是同盟會陝西分會的重要成員,為辛亥革命做出過貢獻。因此當時有“一家人四口,革命人兩雙”的美譽。1908年他上書控訴蒲城縣知縣李體仁殘酷鎮壓學生的罪行,迫使清政府將其革職。1911年武昌起義後,身在德國學習的李儀祉毅然輟學,辭去柏林東方學院講授中文的邀請,買了一支手槍和幾十發子彈,隻身回國,到起義軍占領的江南製造局習射步槍。後因南北議和,民國成立,他轉而致力於水利教育和水利工程技術,為發展我國近代水利事業奉獻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