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儀祉畢生致力於教育事業,先後參加創辦三秦公學、河海工程專門學校(現河海大學)、陝西水利道路工程專門學校(後改為西北大學工科)、陝西水利專修班(後改為西北農學院水利係,現在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院),擔任教授、教務長、校長、兼任陝西省教育廳廳長。他還曾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同濟大學、第四中山大學、交通大學執教,造就了大批科技人才和誌士仁人。
1903年李儀祉被時任陝南商州中學堂堂長的於右任聘為數學教習,可以說是他從事教育的發端。1911年辛亥革命後,於右任出任南京臨時政府交通部次長,曾希望他出任津浦鐵路局局長,李儀祉沒有接受。1912年,在西安與友人創辦私立三秦公學,廣聘名流、學者任教,設數、理、農等諸門主課及英、德、日外文課,學習西方科技,先後培養出魏野疇(中共陝西軍委書記)、劉天章(中共山西省委書記)、楊鍾健(地質學家、古生物學家)等革命家和科學家,對政界、思想界、教育界曾產生過巨大的影響。
1915年他再次留德回國,因陝西政局不穩、財政困難,水利興修遇到很大困難,便應全國水利局總裁張謇的聘請,參與創辦我國第一所高等水利學府——南京河海工程專門學校(現河海大學),李儀祉任教務長。辦學初期教材短缺,他夜以繼日,編寫了《水工學》(即水工建築學)、《水力學》、《水工試驗》、《潮汐論》等教科書,培養了200多名我國現代水利事業骨幹科技專家,其中包括宋希尚、沙玉清、汪胡楨等。
1922年李儀祉離南京回陝,任省水利局局長兼渭北水利局總工程師,開始了他興修水利的生涯。1923年兼任教育廳廳長,並親自籌建陝西水利道路傳習所,後改為陝西水利道路工程學校。1924年學校改隸屬於西北大學工科,李儀祉兼任西北大學校長,擴充設備,延聘人才,卓有建樹。1932年,為適應關中水利建設需要,他創辦了陝西水利專修班並親自授課。1935年,將水利專修班遷往武功,改為西北農林專科學校水利組,50餘年來西北農專已發展成為西北農業大學,為我國培養了一大批水利人才。
1930年李儀祉開始著手建設涇惠渠,至1935年第二期工程完工,可灌溉農田65萬畝。涇惠渠的建成受益,成為中國當時現代化水利工程之典範。隨後,他又負責了一係列的水利工程建設,如,1934年至1937年基本修成了洛惠渠主體工程、1935年到1936年底又完成了渭惠渠一期工程、梅惠渠也於1936年到1938年完成。他製訂了《陝西水利工程十年計劃綱要》,籌劃了關中八惠工程:涇惠、渭惠、洛惠、梅惠、黑惠、澇惠、灃惠、泔惠,計劃在十年內水利惠及陝西全省,使其成為一個模範農田水利區。此外,他還是近代科學治理黃河的開拓者,提出了科學的治河方略,發表文章40多篇。
1937年7月7日發生盧溝橋事變。李儀祉抱病積極投入抗日運動,加入陝西各界抗敵後援會,宣傳抗日,組織募捐。同時組織渭惠渠、織女渠的施工,以實際行動支援抗日。終因積勞成疾,1938年3月8日病逝於西安市,終年57歲。
李儀祉自幼生長在渭北高原,對這片土地有著深厚的感情。他的終生夙願就是效法鄭國、白公,振興祖國水利事業。直到臨終前他還吩咐說:“未竟及尚未著手之水利工程,應竭盡人力財力,以求於短期內逐漸完成。”
李儀祉畢生致力於水利事業。他不僅精通水利工程技術,而且博學多才,對天文、地理、文史、宗教都很有研究,著述甚豐,多達200餘冊(篇),尤其擅長詩歌、戲劇,是一位很有造詣的劇作家。他德高望重,功垂千秋,深受人民敬仰。
李濟深
李濟深李濟深(1885年~1959年),字任潮,廣西蒼梧人。黃埔軍校副校長,原國民黨高級將領,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主要創始人和領導人之一。
李濟深早年曾就讀於廣州黃埔陸軍中學、陸軍速成學堂。畢業後,在新軍任見習官、排長,後進入廣東陸軍講武堂繼續學業。1909年,由於成績優異被保送到保定的軍谘府軍官學校(後改名為陸軍大學)學習。畢業後,留校任教官,前後曆時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