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近現代李姓名人(4)(1 / 3)

1903年赴綏德考試,順利成為廩生。1913年,他利用臨水寺開辦了一所國民小學,兼任校長。後又在桃鎮創辦了國民高等小學,擔任校長。李鼎銘先生從事教育事業十餘年,並開辦醫館,治病救人,受到民眾的頗多讚譽。

李鼎銘從政共曆七年,對主管工作都會躬親過問,不顧年邁體弱堅持調查研究。1941年,他以無黨派人士身份先後當選米脂縣參議會議長、陝甘寧邊區參議會副議長、邊區政府副主席。

1941年和1942年是抗日根據地最艱苦的時期,如何度過難關、克服財政經濟上的困難成為當時黨和政府亟待解決的嚴重問題。1941年11月6日,陝甘寧邊區參議會第二屆第一次會議在延安開幕,李鼎銘當選為副議長,後經毛主席提名當選為邊區政府副主席。他就黨內外團結問題和如何克服經濟困難,發表了很好的意見,並提出了“精兵簡政”提案,提案總的原則是:“精簡、統一、效能、節約、反官僚主義”。毛澤東親自批示如下:“這個辦法很好,恰恰是改進機關主義、官僚主義、形式主義的良藥。”經過討論後,大家一致認為這個議案不但適時中肯,而且具有遠見卓識,可稱得上是一個帶有戰略意義的重大決策。18日,李鼎銘的這一提案以165票的高票數獲得通過,決議“交政府速辦”。同年12月,中共中央發出“精兵簡政”的指示,要求切實整頓黨、政、軍各級組織機構,精簡機關,加強基層,提高效能,這是在抗日根據地日益減少的情況下,克服財政困難和休養生息的一項重要政策。毛澤東在1942年9月7日為延安《解放日報》寫的社論《一個極其重要的政策》中對這一政策再次予以了論述和支持。“精兵簡政”政策對堅持長期抗日,奪取最後勝利,起了重要的曆史作用。

同時,李鼎銘為鞏固邊區三三製政權發揮了特殊作用。在不斷認識三三製重要性的實踐中,李鼎銘提出“三三製精神”這一概念,對三三製的理解進一步深化。三三製精神主要包括照顧各方、顧全大局、自我批評和善於協商,概括起來就是精誠團結、民主合作。

李鼎銘在陝甘寧邊區政府副主席任上,還在其它諸多方麵做出了突出貢獻,發揮了特殊的積極作用,獲得了邊區人民的敬仰和愛戴,得到中共中央和毛澤東的高度評價。

李鼎銘有著深刻的學術思想和豐厚的學術成就。1916年,他著手編寫蒙古曆史教科書,讚揚蒙古族的偉大曆史貢獻,倡導民族平等思想。在擔任邊區政府副主席期間,他還致力於中國哲學研究。1943年撰寫《中國哲學體係與民族傳統概論》一書,凝結了他一生的研究心得和對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獨特見解。他以解決社會問題作為學術研究的價值取向,提出了如何看待傳統文化價值這一重大理論問題,並把它提高至關係中華民族前途命運的高度。

李鼎銘還是一位醫術高明的中醫。早年他在家鄉陝西米脂縣從事中小學教育時便已開始出診治病,頗為鄰裏鄉親稱道。1941年舉家遷住延安,從此便成了中央領導同誌身邊的一位良醫。在工作之餘,他常為毛澤東、徐特立、林伯渠、謝覺哉等人看病,並和他們建立了深厚的友誼。毛澤東常請李鼎銘給他看胃病和風濕性關節炎,並借治病之機,和他探討包括中醫、政權建設在內的一些問題,並通過他向黨外人士表達共產黨和他們合作的誠意。同時,毛澤東還把他介紹給周恩來、朱德等領導同誌。後來,在毛澤東的倡導下,陝甘寧邊區成立了中醫研究會、中西醫協會、中醫保健社。李鼎銘常在繁忙的公務之餘積極參與活動,並兼任過中醫訓練班主任,推進了中醫中藥事業的發展。

1947年12月11日,李鼎銘在陝西綏德病逝。

李鼎銘在中國民族民主革命的困難時期,毅然決定與中國共產黨休戚與共、攜手合作,充分體現了他的深明大義和愛國情懷。

李燭塵

李燭塵李燭塵(1882年~1968年),土家族,曾任天津久大鹽業公司總經理,輕工業部部長,全國政協副主席。他是中國海洋化工的開拓者、著名的民族實業家、工商界的楷模。

1882年9月16日,李燭塵生於湖南省永順縣毛壩寨。他7歲入私塾,勤奮好學,頗得先生賞識,被讚譽是“建國之材”。1898年參加童子試。1901年參加永順府會試,位列榜首。然而,他憎惡腐敗的現實社會,並從《盛世危言》和《易經》名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中得到啟示,從此不願再致力於科舉仕途。於是,李燭塵決定外出求學,探索富民強國之路。

1903年李燭塵進入湘西北“成德達材”的最高學府常德西路師範學堂甲班讀書,開始如饑似渴地學習中國古典文學和西方科學文化知識,並重點攻讀科學技術,為自己製訂了定量、有恒的學習方法。受該校創辦人、湖南維新人物熊希齡的影響,他與同學林伯渠成為密友,熱衷於愛國禦侮、實業救國之路。畢業後,漫遊京、津、滬等地,以增長見識。回湘後,先後任教於長沙實科中學、常德省立第二師範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