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1880年10月23日生於天津,祖籍浙江平湖(一說山西)。出身官宦富商之家。其父李筱樓(字小樓,或名世珍?),道光甲辰(1884年)進士,官至吏部尚書,先是天津最大鹽商,後從事銀行業。其母王氏,為李筱樓側室,能詩文。
李叔同5歲喪父,由母親撫養長大。1901年入南洋公學,師從蔡元培。1905年東渡日本留學,在東京美術學校學習油畫,同時學習音樂,並與留日的曾孝穀、歐陽予倩、謝杭白等人創辦《春柳劇社》,演出話劇《茶花女》、《黑奴籲天錄》、《新蝶夢》等,是中國早期話劇運動創始人之一。1910年李叔同回國,任天津北洋高等工業專門學校圖案科主任教員。翌年任上海城東女學音樂教員。1912年任《太平洋報》文藝編輯,兼管副刊及廣告;並同柳亞子發起組織文美會,主編《文美雜誌》。同年10月《太平洋報》停刊,應聘任浙江兩級師範學校音樂圖畫教師。1915年任南京高等師範美術主任教習。在教學中他提倡寫生,開始使用人體模特,在中國首創裸體寫生,並在學生中組織洋畫研究會、樂石社、寧社,倡行美育。
1918年8月19日,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出家為僧,後雲遊溫州、新城貝山、普陀、廈門、泉州、漳州等地講律,並從事佛學南山律的撰著。抗日戰爭爆發後,屢次提倡“念佛不忘救國、救國必須念佛”,有“吾人所吃的是中華之粟,所飲的是溫陵之水,身為佛子,於此之時不能共紓困難於萬一”等語,表現了深厚的愛國情懷。
拆遷之前的李叔同故居李叔同是中國近現代新文化的先驅,也是中日文化交流的先驅。他不僅是卓越的藝術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詩人和學者,是中國傳統文化與佛教文化相結合的優秀代表,還是中國近現代佛教史上最傑出的一代高僧,也是國際上聲望很高的知名人士。他才華橫溢,“二十文章驚海內”;且多才多藝,在音樂、美術、詩文、詞曲、篆刻、金石、書法、教育、哲學、法學、戲劇、文學、漢字學、社會學、廣告學、出版學、環境與動植物保護、人體斷食實驗等方麵均有創造性發展。
李叔同在繪畫上擅長木炭素描、油畫、水彩畫、中國畫、廣告、木刻等。他是中國油畫、廣告畫和木刻的先驅之一。其繪畫創作主要在出家以前;出家以後多作書法。由於戰亂,他的繪畫作品大多散失。從幸存的《自畫像》、《素描頭像》、《裸女》以及《水彩》、《佛畫》等可窺得一斑。《自畫像》可能是出國前所畫,畫風細膩縝密,表情描寫細致入微,類似清末融合中西的宮廷肖像畫,有較高的寫實能力;木炭畫《素描頭像》,手法簡練潑辣;《裸女》受其師黑田清輝的影響,造型準確,色彩鮮明豐富,近於印象主義,近看似不經意,遠看則明澈晶瑩。李叔同的篆刻藝術,上追秦漢,近學皖派、浙派、西泠八家和吳熙載等,氣息古厚,衝淡質樸,自辟蹊徑。有《李廬印譜》、《晚清空印聚》存世。他還是第一個向中國傳播西方音樂的先驅,所創作的《送別歌》,傳唱不衰,成為經典名曲。他以卓越的藝術造詣,先後培養出了畫家豐子愷、音樂家劉質平等一些文化名人。
書法是李叔同的畢生愛好。他青年時致力於臨碑。書法作品有《遊藝》、《勇猛精進》等。出家前的書體秀麗、健挺而瀟灑;出家後則逐漸變為超逸、淡冶,晚年之作,愈加謹嚴、明淨、平易、安詳。李叔同把中國古代的書法藝術推向了極致,其字“樸拙圓滿,渾若天成”,魯迅、郭沫若等現代文化名人都以得到大師字幅為榮耀。作為高僧書法家,他與曆史上的一些僧人藝術家有所不同,逃禪更為徹底;他皈依本心,超然世外,要為律宗的“即修為佛”而獻身,是一名純粹的佛教大家。其書法由在俗時的絢爛到脫俗後的平淡,是大師修心的結果,是其心靈境界的升華。修身重於修藝,修藝賴於修身,李叔同在其一生中,將人生、藝術、禪修有機結合,其書法在心靈升華的同時也得以升華,超越了單純的一點一線,而深入書法的本質——文化觀念的價值,達到了極高的審美境界。
李叔同苦心向佛,持戒精嚴,過午不食,精研律學,弘揚佛法,普渡眾生,被佛門弟子奉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著有《四分律比五戒相表記》、《南山道祖略譜》、《在家律要》等。他為世人留下了品味不盡的精神財富。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是中國由絢麗至極而歸於平淡的典型人物。太虛大師曾為贈偈:以教印心,以律嚴身,內外清淨,菩提之因。趙樸初先生評價大師的一生為:“無盡奇珍供世眼,一輪圓月耀天心。”
李叔同1942年10月13日圓寂於福建泉州。
李鼎銘
李鼎銘(1881年~1947年),原名豐功,生於米脂桃鎮桃花峁。他是中國共產黨的真誠朋友、聞名遐邇的陝北愛國民主人士,曾任陝甘寧邊區政府副主席。
李鼎銘出身農家,幼年隨舅夫杜良奎學習,遍讀經史子集,兼讀醫學經典著作,精通數學、地理、天文、氣象,曾自造天文盤、地理儀,計算日月食。少年時便因學有所長,聞名鄉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