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近現代李姓名人(2)(2 / 3)

李文安在科舉入仕前,長期在家鄉以授館為業。李鴻章六歲就進入家館棣華書屋學習。他少年聰慧,先後拜堂伯仿仙和合肥名士徐子苓為師攻讀經史,打下了紮實的學問功底。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入選優貢入京應翌年(甲辰)順天鄉試,一舉中式;1845年,參加恩科考試落第,但詩文博得曾國藩青睞;二十七年(1847年)考中丁未科二甲第十三名進士,朝考改翰林院庶吉士。

李鴻章對聯李鴻章在初次會試落榜後的“乙丙之際”(即1845年~1846年),師從曾國藩,學習經世致用之學,奠定了一生事業和思想的基礎。曾國藩一再稱其“才可大用”,並把他和門下同時中進士的郭嵩燾、陳鼐、帥遠鐸並稱為“丁未四君子”。李鴻章又於鹹豐九年(1859年)末投奔建昌曾國藩湘軍大營,充當幕僚。曾國藩繼而苦心孤詣地加以精心培養,使李鴻章的思想、性格乃至生活習慣都深為其所潛移默化。李鴻章自稱:“我從師多矣,毋若此老翁之善教者,其隨時、隨地、隨事,均有所指示。”曾國藩則評價李鴻章道:“少荃(即李鴻章)天資與公牘最相近,將來建樹非凡,或竟青出於藍也未可知。”

鹹豐三年(1853年),李鴻章在家鄉舉辦團練,其隊伍“整齊皆可用”;繼而為曾國藩幕僚。1860年,李秀成攻破清朝江南江北大營,沿海諸省陷入恐慌,上海局勢危急,曾國藩派李鴻章前往援救,李從此開始淮軍的招募與組建。他於家鄉安徽大批募兵,後馳援上海,成為湘淮代興的變化契機。

太平天國起義平息後,曾國藩遭到猜忌,湘軍裁員;而撚軍又起,清廷隻得仰仗淮軍,淮軍於是向江北發展並急劇擴大。其後,隨著李鴻章地位、權力的上升,淮軍陸續被清廷派防直隸、山東、江蘇、廣西、廣東、台灣等地,成為充當國防軍角色的常備軍。李鴻章也因平息太平天國起義和撚軍有功而官運亨通,曆任江蘇巡撫、兩江總督、欽差大臣、兩廣總督、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

李鴻章在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任上達25年,同時兼任大學士,後來又加太子太傅銜,逐漸掌握了清朝內政、外交、軍事、經濟大權,參與製定了一係列重大舉措,成為清廷的股肱重臣。而以他為領袖,由淮軍將領、幕僚以及一批誌同道合的官僚組成的淮係集團,則成為當時實力最強的一個洋務派集團,並在其帶領下,開始了中國早期的洋務—自強—近代化運動。

在鎮壓太平天國農民起義的過程中,李鴻章不僅建立了用西式裝備武裝起來的淮軍,還創辦了一批近代軍事工業,“練兵以製器為先”。同治二年(1863年),先在鬆江創辦了一個洋炮局;此後,又命韓殿甲、丁日昌在上海創辦了兩個洋炮局,合稱“上海炸彈三局”。同治三年(1864年),鬆江局遷至蘇州,改為蘇州機器局。同治四年(1865年),李鴻章在署理兩江總督任上,收購了上海虹口美商旗記鐵廠,與韓、丁的兩局合並,擴建為江南製造局(今上海江南造船廠)。與此同時,蘇州機器局亦隨李鴻章遷往南京,擴建為金陵機器局(今南京晨光機器廠)。同治九年(1870年),李鴻章調任直隸總督,接管原由崇厚創辦的天津機器局,並擴大其生產規模。於是,中國近代早期的四大軍工企業中,李鴻章一人就創辦了三個(另一個是左宗棠、沈葆楨創辦的福州船政局)。

這時,李鴻章認識到中國之積弱不振,原因在於“患貧”,得出“富強相因”、“必先富而後能強”的觀念,將洋務運動的重點轉向“求富”。同治十一年(1872年)底,他首創中國近代最大的民用企業——輪船招商局。這是中國第一家民營輪船公司,它承攬了朝廷“官物”運輸一半的運量,而其隨後展開的客運業務竟擠垮了英美合辦的旗昌公司。從此亦奠定了“官督商辦”政策的基調。因李鴻章認為,在中國創辦擁有自主權的企業“體重大,有裨國計民生,故需官為扶持並酌借官帑以助商力之不足事”。在整個19世紀七八十年代,李鴻章先後創辦了河北磁州煤鐵礦(1875年)、江西興國煤礦(1876年)、湖北廣濟煤礦(1876年)、開平礦務局(1877年)、上海機器織布局(1878年)、山東嶧縣煤礦(1880年)、天津電報總局(1880年)、唐胥鐵路(1881年)、上海電報總局(1884年)、津沽鐵路(1887年)、漠河金礦(1887年)、熱河四道溝銅礦及三山鉛銀礦(1887年)、上海華盛紡織總廠(1894年)等一係列民用企業,涉及礦業、鐵路、紡織、電信等各行各業。在經營方針上,也逐漸由官督商辦轉向官商合辦,從客觀上促進了近代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發展。由於李鴻章的主持和參與,洋務派創辦了中國近代第一條鐵路、第一座鋼鐵廠、第一座機器製造廠、第一所近代化軍校、第一支近代化海軍艦隊……由他支持鋪設的中國第一條電報電纜線在大沽口到天津城之間開通——他懂得電報業蘊藏著極高的軍事和民用價值。之後,用大清國政府的銀兩投資、以贏利為目的的電報公司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