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近現代李姓名人(2)(1 / 3)

三河大捷後,李秀成、陳玉成又合力解六合之圍,克清營六十餘座。此時,洪秀全的族弟洪仁玕從香港回天京還不到一個月,洪秀全就封他為幹王,總理朝政。接著又封陳玉成為英王。清軍利用這一時機指使太平天國叛將李昭壽寫信給李秀成勸降。此信被天京衛戍部隊查獲,洪秀全對此十分震驚,立即采取嚴厲的防範措施。不但將李秀成的妻母收押,還下令封江,不準李秀成回京。此時,困守浦口的李秀成內無軍餉,外無援兵,但仍堅持與清軍進行戰鬥。正是這樣的行為解除了洪秀全的疑慮。洪秀全親書“萬古忠義”四字送給李秀成,並封他為忠王。

1860年初,太平軍圍殲江南大營。李秀成奉命率精兵從浦口出發奇襲杭州,迅速攻占了安吉、長興後,突然兵臨杭州城下,並於3月19日,攻占杭州。江南大營統帥和春緊急派總兵張玉良統兵一萬三千餘人援救杭州,於23日趕到杭州城下。然而,這恰恰中了李秀成的調虎離山之計。24日,太平軍迅速回師,各路大軍合擊江南大營。在太平軍內外夾擊下,連破清營五十餘座,清兵潰散,第二次瓦解了江南大營。

1860年5月,洪秀全在天京召開了高級將領會議,采納了洪仁玕提出的東下蘇杭,先奪取江南富庶地區,爾後西上奔襲武漢的戰略策劃。擔任東征主將的李秀成率兵先後克丹陽,占常州,又進入無錫和蘇州。太平軍在蘇常戰場節節取勝的時候,湘軍卻乘機掘了三道長壕加緊圍攻安慶。

1860年9月,洪秀全調集各路人馬組織第二次西征,打算會攻武漢,援救安慶。陳玉成率兵走長江北岸從安徽進入湖北,攻武昌北麵。李秀成則率兵走長江南岸,經江西入湖北,攻武昌西南。兩軍約定在1861年4月會師武漢。陳玉成在距武漢一百餘裏的黃州時,因英國出麵阻撓和南路軍未能按時趕到,便率主力折回。而李秀成在洪秀全的嚴詔督責下,不得已於10月下旬留下主力,自己帶部分兵力進入皖南。

1861年6月15日,李秀成攻下武昌縣,逼近武漢。因得知陳玉成在集賢關等地作戰失利,他徑自撤軍,退出湖北。由於李秀成對西征的消極態度,造成了會剿失敗。當時,安慶形勢十分緊張,李秀成又率軍從安慶撤回江浙,而不回軍去協力援救。他這種不顧大局的行動,引起太平天國將領們的指責和不滿。

1860年,李秀成在占領蘇常地區之後,率軍直指上海。英法侵略者勾結地方官紳出資雇用美國人華爾組織的洋槍隊,抵抗太平軍的進攻。在青浦一戰李秀成大破洋槍隊,殺死洋兵六七百人,華爾身中五槍,狼狽逃回上海。1861年9月,李秀成回師江西,進入浙江,12月攻克杭州。

1862年,太平軍再次進攻上海。太平軍在重創英法幹涉軍和洋槍隊之後,主動轉移。5月中旬,在太倉地區破清營三十餘座,並乘勝收複嘉興。8月,在慈溪戰鬥中太平軍打死了“常勝軍”頭目華爾。10月,李秀成攻入天京城外雨花台湘軍大營,展開肉搏戰。但是湘軍有水師支援,彈藥補給充足,可以支持長久作戰。太平軍的軍械糧草則需要從陸路轉運,浙江、蘇南一帶的道路又被左宗棠、李鴻章等人封鎖。而且天氣逐漸寒冷,太平軍沒有過冬衣服,軍營瘟疫橫行,糧食缺乏。因而李秀成在強攻四十四天之後,功敗垂成。此時,天京危急,李秀成則不得不率主力回援天京,致使蘇浙戰場轉入防禦,根據地日漸縮小。經過這一戰,李秀成損兵折將,實力銳減。

1863年12月蘇州被清軍攻陷。1864年3月,太平軍從杭州突圍北撤。1864年6月1日,洪秀全病逝。6日,十六歲的幼主即位。7月19日,湘軍挖地道用火藥炸塌天京城牆,衝入城內。太平軍一萬多人與敵人展開肉搏戰,部分戰死,其餘在混亂中突圍。李秀成將自己的好馬讓與幼主,掩護其突圍,結果自己因“馬不能行”,在天京城外的方山被擒。7月23日,李秀成被解送至曾國荃的軍營。

1864年8月7日李秀成在南京被殺害。

李秀成是太平天國重要將領,是太平天國後期著名的政治軍事核心人物之一,與洪仁玕、陳玉成維持太平天國的殘局達八年之久。特別是在1862年天京事變以後,主要是李秀成在獨撐危局,雖然他在一些問題的處理上引人詬病,但他作為太平天國乃至整個晚清一位舉足輕重的農民政治家的地位是無可質疑的。

李鴻章

李鴻章李鴻章(1823年~1901年),本名章桐,字漸甫(一字子黻),號少荃(泉),晚年自號儀叟,別號省心,諡文忠。因行二,民間又稱“李二先生”,安徽合肥東鄉(今肥東縣)磨店人。清末重臣,曆經道光、鹹豐、同治、光緒四朝;洋務運動的主要倡導者之一,淮軍創始人及統帥。

李氏本姓許,明季避亂由江西湖口遷至合肥。九世祖李心莊無子,姻戚許迎溪將次子慎所與其為嗣,改姓李。李家世代耕讀為生、勤儉成家,至李鴻章高祖時才“有田二頃”;一直與科舉功名無緣,直到李鴻章父親李文安於道光十八年(1838年)考中進士,李氏一族才“始從科甲奮起,遂為廬郡望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