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汝珍
李汝珍(約1763年~約1830年),字鬆石,直隸大興(今屬北京市)人。清代小說家。
李汝珍一生多在江蘇海州生活。曾在河南任縣丞。他博學多才,讀書不屑於章句帖括之學,對壬遁、星卜、象緯、篆隸之類,無不廣涉;對音韻之學,尤能窮源索隱,心領神會。
李汝珍是一個有社會理想、憧憬新生活的落魄秀才。一生的著作有《鏡花緣》、《李氏音鑒》、《受子譜》。
《鏡花緣》是李汝珍晚年花了10年心血才完成的作品,原擬寫200回,結果隻寫成100回。它是一部與《封神榜》、《西遊記》、《聊齋誌異》一樣帶有濃厚神話色彩和浪漫幻想的中國古典長篇小說。作者李汝珍以其神幻詼諧的創作手法數經據典,奇妙地勾畫出了一幅絢麗斑斕的彩圖。
小說前50回寫秀才唐敖和林之洋、多九公三人出海遊曆各國及唐小山尋父的故事。故事起因於女皇武則天在嚴冬乘醉下詔要百花齊放,當時百花仙子不在洞府,眾花神不敢違抗詔令,隻得按時開放。百花仙子同99位花神因此被罰,貶到人間。百花仙子托生為唐敖之女唐小山。唐敖仕途不利,遂生遁隱之誌,拋妻別子跟隨妻兄林之洋到海外經商遊覽。他們路經幾十個國家,見識了許多奇風異俗、奇人異事、奇花異草、奇禽怪獸,並且結識了由花仙轉世的十幾名德才兼備、美貌妙齡的女子。後唐敖至小蓬萊山求仙不返,唐小山跟隨林之洋尋父,也到了小蓬萊山。後遵父命改名唐閨臣,上船回國赴才女考試,考中後父女方可相聚。
後50回著重表現眾女子的才華。武則天開科考試,要錄取100名才女。正如泣紅亭石碑名序所言,眾才女們多次相聚“紅文宴”,各顯其才,琴棋書畫、醫卜音算、燈謎酒令無所不曉,人人論學說藝,盡歡而散。後唐小山再入小蓬萊山尋父未返。時徐敬業、駱賓王等人的後代又起兵反周討武,在仙人的幫助下,他們攻破了長安城外武家軍的酒、色、財、氣四大迷魂陣,擁立中宗複位,武則天仍被尊為“大聖皇帝”。她又下詔次年再開女科,並命前科百名才女重赴“紅文宴”,唐小山亦往赴。
《鏡花緣》內容龐雜,涉獵廣闊。作品頌揚女性的智慧才幹,肯定女子的社會地位,批判男尊女卑、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封建觀念。作者理想中以女性為中心的“女兒國”,“男子反穿衣裙,作為婦人,以治內事;女子反穿靴帽,作為男人,以治外事”。在那裏林之洋被選為女王的“王妃”,被穿耳纏足。“女兒國”從皇帝到輔臣都是女子,女子的智慧、才能毫不弱於男子。這裏反映出作者對男女平等、女子和男人具有同樣社會地位的期望。雖然自明中葉以來,不乏歌頌婦女才能的作品,但“女兒國”卻是李汝珍的獨創。
作者還借想象中的“君子國”,表現了他的社會理想。“君子國”是個“好讓不爭”的“禮樂之邦”,城門上寫著“惟善為寶”四個大字。國王明令嚴禁臣民進獻珠寶,違者燒毀珠寶並予以治罪;宰相“謙恭和藹”,可親可敬;百姓互謙互讓,賣主力爭少要錢,售出上等貨;買主力爭付高價,取次等貨,彼此相讓不下。小說以此來否定專橫跋扈、貪贓枉法的封建官場和爾虞我詐的現實社會。
作者以辛辣而幽默的文筆,嘲諷那些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冒牌儒生。例如,在“白民國”裝腔作勢的學究先生,不學無術,又視錢如命,唯利是圖;“淑士國”身著儒巾素服的各色人等,舉止斯文,然而卻斤斤計較,非常吝嗇。作品以內外對照的手法揭露了這些假斯文的酸腐氣,淋漓盡致地諷刺了儒林的醜行惡態。
作者還以漫畫的手法,嘲諷和批判種種品質惡劣和行為不端的人們,皆極盡諷刺挖苦之能事。例如,“兩麵國”裏的變色龍般勢力的雙麵人,“無腸國”裏的刻薄富翁,“穿胸國”心術不正的人們,“翼民國”裏好聽奉承的人們,“結胸國”裏好吃懶做的人們,“犬封國”長著狗頭的人們,“豕喙國”長著豬嘴的人們。
《鏡花緣》繼承了《山海經》中的《海外西經》、《大荒西經》的一些材料,經過作者的再創造,憑借豐富的想象、幽默的筆調,運用誇張、隱喻、反襯等手法,創造出了思想新穎、結構獨特的長篇小說。但是小說對人物性格的刻畫較差,眾才女的個性不夠鮮明。尤其後半部偏重於知識的炫耀,描摹人物不夠形象。
李善蘭
李善蘭李善蘭(1811年~1882年),字竟芳,號秋紉,別號壬叔,原名心蘭,浙江海寧人。他是中國清代著名的數學家、天文學家、力學家、植物學家、翻譯家和教育家,中國近代科學的先驅者。
清嘉慶十五年十二月二十八日(1811年1月22日),李善蘭生於浙江省海寧縣硤石鎮。他出身於讀書世家,先祖可上溯至南宋末年京都汴梁人李伯翼。李伯翼一生讀書論道、不樂仕途。他的兒子李衍舉非常賢良,也倍受器重。後因官職調遷,李衍舉帶全家定居海寧縣硤石鎮。500年來傳宗接代至十七世孫,名叫李祖烈,專治經學。李祖烈先後迎娶許氏及其妹,均早逝無子。後來又娶崔氏,生有三子——李心蘭(李善蘭)、李心梅、李心葵,和一女。李善蘭早年在家鄉曾娶過一妻,無子;晚年在北京又納一妾,仍未得子,便過繼外甥崔敬昌為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