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唐後李姓名人(8)(1 / 2)

康熙二十五年,李光地因同僚誣告,被革職,降為通政使。其罪名是:湖頭李氏家族萬人,有霸王之心。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十一月,康熙帝命李光地為直隸巡撫。就任才三個月,康熙帝就麵諭李光地踏勘漳河和滹沱河,並上奏治理方案。李光地得旨後迅速行動,於次年四月呈上周詳方案,康熙帝看後,立即下旨施行。秋後,李光地命兩岸州縣官府組織民眾疏浚河道,使漳、滹兩河流入大運河,又開通單家橋處的子牙河支流。前後隻用十個月,子牙河(其水係包括漳河、滹沱河和滏河)工程告竣。康熙帝親臨巡視,極為滿意,禦賜李光地《子牙河詩》。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十月,康熙帝命河道總督王新命和工部侍郎赫碩茲治理永定河,事過一年,絲毫未見成效。康熙帝甚怒,遂命李光地查核河上錢糧、物料。李光地遵旨詳查,如實上奏。康熙帝撤王、赫二人之職,命李光地負責治理永定河。康熙四十年(1701年)正月,又派工部侍郎白碩色協助。二月,全麵動工。李光地嚴密規劃組織,劃界承包,專人負責。他乘船駐柳坌口,每日巡視工地,督促指揮。百姓起初消極怠工,口有怨言,李光地就召集民眾,向其說明治理永定河功在國家,利澤百姓,從而調動了民工們的積極性,原定一年完成的工程,隻用四十天即竣工。康熙帝親臨巡視,為表彰李光地的功績,特賜詩、字,並禦書“夙誌澄清”匾額。

李光地為政以仁,荒年即賑濟饑民,並減免賦稅;還廢除了自秦以來的諸多酷刑。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李光地為民請命,請求赦免“偷墾之罪”,允許百姓繼續耕種“偷墾”之田地,以體現“皇上優恤黎民之至意”。康熙準奏。清初曆時數十年八旗貴族侵占民田為牧場的“圈地”弊政,終於在李光地任直錄巡撫和大學士期間,得以最大限度的糾正。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康熙帝再賜李光地“夾輔高風”禦匾。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八月,康熙帝在熱河又賜李光地“謨明弼諧”禦匾,以褒揚他“計謨明智,抉弼和諧”之功。

李光地知人善任,愛護人才。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因薦舉施琅率軍統台有功,被擢升為掌院學士。文學家方苞因《南山集》案獲罪,李光地為之求情,免其死罪。他還曾為江南知府清官陳鵬上奏伸冤,使他終獲赦免,後被召入武英殿編書。由李光地獎掖成名的還有楊名時、趙申喬、何焯、惠士奇、梅文鼎、梅穀成等人。

李光地一生,輔佐帝業,勤懇清謹,其光輝業績,不勝枚舉。“三藩之亂”發生後,他冒險派人上京,進獻蠟丸密疏,獻策平定耿精忠在福州的叛亂。他終生輔佐康熙帝,康熙帝與他“情雖君臣,義同朋友”。他病逝時,康熙帝深為悲痛,諭朝臣曰:“知之(李光地)最真,無有如朕者;知朕,便無過於光地者。”李光地死後被諡“文貞”,加贈太子太傅,列於清初名宦,誠非過譽。

李光地早年“出賣”好友陳夢雷;中年父喪,服喪未滿三年即任官;晚年娶妾生子,就是這些純屬子虛烏有的說辭,使李光地被誣為“假道家”達一百多年。直到近年,才有人推翻強加於他的罪名,還以曆史的本來麵目。

李衛

李衛李衛(1686年~1738年),江蘇徐州人,清朝時期一代名臣。

李衛家道殷實,廣有錢財,後來他出錢捐了個監生資格。康熙五十六年(1717),李衛出任兵部員外郎,兩年後改任戶部郎中。據《小倉山房文集》載,李衛在戶部上班期間曾經幹了一件讓當時還是雍親王的胤禛刮目相看的事:當時有一位分管戶部的親王每收錢糧一千兩,加收平餘十兩。李衛為此多次諫阻,親王都未聽從,李衛便在走廊上置一櫃,上書“某王贏錢”,讓這位親王臉上十分難堪,隻好停止多收。這一切都讓雍正看在眼裏,他對李衛“勇敢任事”的優點甚是欣賞。後來一繼位就任命李衛為雲南道鹽驛道,任上政績顯著,深受雍正帝賞識。次年便又擢升為雲南布政使,掌管朝廷重要稅源的鹽務。雍正三年,即1725年,又被擢升為浙江巡撫兼理兩浙鹽政。

雍正四年(1726),本朝內閣學士、禮部侍郎、江西考官查嗣庭以《詩經》詩句“維民所止”命題考試,不料卻因此獲罪,題中“維止”二字,被清廷誣為意在去“雍正”之首,實乃大不敬,該誅九族,隨後便將查嗣庭緝拿問罪,打入死牢。不久,查嗣庭便死於獄中,雍正猶未解恨,下令戮其屍,株連親屬。同年,汪景琪出任年羹堯隨筆(秘書),跟隨年羹堯一同西征,因文章涉嫌譏諷朝廷,被判以大逆之罪,斬立決,妻子被發配到黑龍江為奴隸。因查嗣庭、汪景琪二人均係浙江人,又是因文字而得罪朝廷,所以清廷下令,停止浙江文士鄉會試。為了盡早恢複浙江鄉會試,時任浙江總督兼巡撫的李衛經常深入下層民眾間,了解當地文士呼聲,積極幫助調解各種矛盾;隨時跟蹤檢查那些受此案株連而尚未定罪文士的情況,如發現問題,便及時訓導,責令改正;有表現好的文士,將其事跡一一記錄歸檔。過了一年,朝廷派王國棟去浙江觀風整俗,當他看到李衛呈上的這些檔案材料後,深為他的良苦用心而感動,也為浙江人的感恩悔過而高興。於是,王國棟和李衛一同奏請朝廷,替浙江文士們說了許多好話。雍正帝一見奏折大喜,當即下令恢複浙江文士的鄉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