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唐後李姓名人(7)(1 / 2)

阮大铖得知後,氣了個半死,其後阮大铖得勢,侯方域隻好逃亡。侯方域逃走後,李香君洗盡鉛華,閉門謝客,隻一門心思等候公子歸來。在阮大铖的慫恿之下,弘光皇朝的大紅人田仰吹吹打打興高采烈地前來迎娶李香君做妾。李香君一口拒絕了,田仰還要死皮賴臉地堅持下去,李香君情急之下,幹脆一頭撞在欄杆上,以死明誌。娶親的人一看竟然鬧出了人命案,隻好灰溜溜地抬著花轎溜回去了。阮大铖雖品行不高,卻也是個大才子,他怎能忍氣吞聲!他並不想就此放過李香君。後馬、阮大捕東林黨人,侯等被捕入獄。阮大铖為南明皇朝弘光皇帝親自執筆撰寫歌詞劇本,並打著聖諭的幌子,將她征入宮中充當歌姬。不久後,清兵攻克揚州,大軍直逼南京,弘光帝聞風而逃,但最終還是被清軍截獲,隨後南京城也就不攻自破。李香君趁著夜色跟隨著一些宮人連夜逃了出去。

至於李香君後來的去向有三種說法:一種說李香君最後終於在蘇州與侯方域重逢了,卻被一個老頭痛斥一番,二人痛定思痛,勘破塵緣,最後出家了事。第二種說李香君最終順利嫁給侯方域為妾,明滅後,侯方域變節南下,李香君則被侯府裏人趕了出來,寂寥而死。第三種說兩個人從此就分道揚鑣了,李香君香消玉殞前隻留下一柄桃花扇,並留下一句話:“公子當為大明守節,勿事異族,妾於九泉之下銘記公子厚愛。”

妓女用性命來維持自己的貞節和道德大義,士大夫倒是放棄原則,隨時準備改換門庭。與李香君相較,像阮大铖這樣的機會主義者倒更像個人盡可妻的文妓。妓女尚且知恥,而士大夫竟然恬然不知恥辱,真是絕妙的諷刺。入清以後,陳貞慧隱居不出,冒辟疆放意林泉,方以智出家為僧,楊文聰抗清殉國,陳子龍自沉明誌,而侯方域卻沒能耐得住寂寞,參加了順治八年的鄉試,而且隻進了副榜,又引起許多人非議。而這於李香君死時留下的遺願也不相符合,可惜,她深愛了一世的侯公子最終沒能抵製住名利的誘惑,白白汙了香君的名聲。

李甬

李甬(1627年~1705年),字中孚,號二曲,又號土室病夫,陝西周至縣二曲鎮二曲堡(其墓即在二曲堡南)人。明末清初學者。

李甬的父親李可從,於崇禎十五年(1642年)戰亡於河南襄城,留下李甬和寡母彭氏,無片瓦寸土,度日艱難,僅靠彭氏紡織縫紉和李甬打柴換糧,雜以糠菜,勉強維持生活。李甬因而麵色如菜,人稱李菜。彭氏決意教李甬從學,可惜無力供學,屢次被塾師拒絕。李甬九歲才入學,隻讀過二十天書。但他發憤自學,在拾柴挖菜的空閑,也手不釋卷。縣內藏書之家,漸知李甬家貧好學,便任其借閱。李甬隨閱隨還,數載之間,遍覽群書,寫出《二十一史糾謬》等筆記體習作。但後來他認為這不是切己之學,並非儒家正脈,便把這些著作燒了。從此,李甬潛心於宋明理學。

康熙九年(1670年),李甬為母親服喪3年期滿,遂去河南襄城為父親“招魂”。常州知府駱鍾麟派人延請李甬講學,常州的士紳名儒爭相前去聽講。後來駱鍾麟把李甬講學的內容彙集起來,題為《匡時要務》。李甬又在武進、無錫、江陰、靖江和宜興等地講學,所講內容被記錄下來,分別整理為《兩庠彙語》、《錫山語要》、《靖江語要》。康熙十一年(1672年),李甬返回陝西。次年主講於關中書院,又於雁塔、富平等地講學。他極力主張講學自由,認為“立人達人,全在講學;移風易俗,全在講學;撥亂反正,全在講學;旋乾轉坤,全在講學”。與清廷的思想鉗製政策相對立。

李甬所交皆當時名士,平生最為知己的是駱鍾麟。駱鍾麟是浙江臨安人,順治十六年(1659年)春任周至知縣,下車伊始,便前往李甬草廬竭誠造謁。駱鍾麟崇敬李甬的學問和為人,在生活上大力資助他。次年,80餘歲的關中理學家、大荔人黨子澄,冒雪來周至求學於李甬。同年秋天,甘肅天水人菜溪嚴前往訪問李甬,二人結成忘年之交。順治十八年(1661年)初夏,70歲的蒲城人王省庵,來拜訪李甬,二人相談甚為投機。康熙年間,學者顧炎武兩次訪問李甬,探討學術。

李甬的學問,兼采朱矗、陸九淵兩派,認為“朱之教人,循循有序,中正平實,極便初學”;“陸之教人,一洗支離錮蔽之陋,在儒者最為儆切”。李甬主張兼取眾家所長,重視實學,反對空談,提倡明體適用。他說道:“儒者之學,明體適用之學也。”;“明體適用之正業,處也有守,出也有為,生民蒙其利濟,而世運寧有不泰?”並強調“道不虛談,學貴實效,學而不足以開物成務,康濟時艱,真擁衾之婦女耳。亦可羞己!”李甬與顧炎武反複辯論體用問題,提出“明道存心以為體,經世宰物以為用”的觀點。他把“格物致知”的“物”擴大到“禮樂兵刑,賦役農屯”以至“泰西水法”等實用之學。李甬讚同“非氣無以見性”的觀點,說道:“言性而舍氣質,則所謂性者何附;所謂性善者何從而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