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不一致的水平非常之高,關鍵在於:從對象到情調反差異乎尋常地大。不一致相當懸殊,而這懸殊的不一致又是被安排在幾乎是同樣的哭裏麵,張力就更加強了。
西方人說幽默感產生於不一致,這是不夠完整的,強烈的幽默感是產生於不一致中的高度一致。沒有高度的一致(哭),其不一致也就難以引人發笑。
因此,我把西方的“不一致”原則,改為“錯位”。錯位與“不一致”的不同就在於:“不一致”中沒有一致的東西,而“錯位”中,除了“不一致”的部分以外,還有一致的部分。
把小孩子的特征融彙到小老鼠的身上去,變成米老鼠是可愛的,因為小老鼠與小孩子除了不一致的部分以外,還有一些相通的、一致的部分,如果把小孩子的特征融彙到老掉牙的大象身上去就幽默不起來了,因為其中隻有不一致,而很難有一致的、相互重疊的部分。
葡萄架倒了
怕老婆在中國傳統觀念中是很不光彩的,古代笑話裏有不少諷刺男人怕老婆的故事。這些故事一般比之一些諷刺教書先生不識字,嘲笑廚師不會做菜,挖苦財主小氣要雋永得多。原因在於,諷刺人家水平低、小氣,都容易陷入實用世俗的窠臼。而怕老婆的故事則往往超越實用價值,有比較自由的情感。
有個小官很怕老婆,夜裏被太太抓破了麵皮,次日上堂,太守問起,小官支支吾吾推說,昨日葡萄架倒了。
太守以自己怕老婆的經驗,推斷他的臉是被老婆抓破的。乃差人捉拿刁悍潑婦。不料太守夫人在後堂聽到了,快步走來,凶相畢露。
太守一見,慌了手腳。趕緊對差人說:“你先走吧,我這裏的葡萄架子也要倒了。”
這個故事的幽默在於太守在同一時空裏的相反的表現。更為有趣的是,他所用的暗喻——葡萄架倒了,與小官的話是相同的,但是針對的對象卻是自己。在同一話語中包含著相反的內涵,這是一種內涵特別豐富的“錯位”,幽默效果比較強烈。
和尚吃葷
中國古代,詩歌占著很重要的地位,不但在表現人的精神世界、處世哲學和文化才能等方麵有廣泛的作用,而且在表現人的幽默頑皮和機智等方麵也有不可忽視的作用。用詩來開玩笑,遊戲文字,是文人的愛好,這種風氣,甚至波及佛門。
有一個佛家大師號稱“得心”,此人雖然被尊為大師,但是並不想遵循佛門的戒律。按照佛門的清規,不但不能殺生,不能食葷,而且不能吃蛋。因為雞蛋是未來的生命。
有人為了刁難一下這位大師,送給他一些熟雞蛋,看他怎麼辦。
這位大師拿起來就吃。
人們笑他違背了佛門的戒律。
他不但不感到心虛,反而輕鬆地作了一首偈詩以示眾人。詩如下:
混沌乾坤一殼包,也無皮血也無毛。老僧帶爾西天去,免在人間受一刀。
這首詩頗為幽默,因為其中有思路錯位。這位和尚避開他把未來的生命消火了這條思路不說,而從另一個方麵找到一條思路:我把你吃了可以讓你免除長大被人殺了下鍋煮的命運。
這兩條思路錯位而分道但不揚鑣就好笑了。
吹捧性幽默
詩歌,在中國古代作為官場的考試方式、交際手段,甚至調侃形式,是很風行的。有時用詩來調侃,竟敢弄到皇帝麵前去。
明代一位著名的才子叫做解縉,一天他陪皇帝在禦花園釣魚。
這位解縉是個釣魚的能手,而皇帝卻很不在行。釣了半天,皇帝毫無收獲,自然很著急,解縉則更為著急。
為了免得皇帝不高興,解縉就利用了他很拿手的詩藝來緩解這種矛盾。虧得他頗冇急才,當場就做出一首詩來:
數尺絲綸落水中,
金鉤一拋影無蹤。
凡魚不敢朝天子,
萬歲君王隻釣龍。
這首詩,從因果的歪曲和思路的轉移來說,是符合幽默規律的。他把通常的思路(皇帝因為無能,所以釣不到魚)掩蓋起來,自然地轉移了。用另一個思路,或者因果(一般的魚不敢朝見天子,一般的魚不配讓皇帝來釣)來解釋皇帝為什麼釣不到魚。
這固然很機智,也有幽默的情趣,但是這種明顯的吹捧,卻和幽默的高雅背道而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