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附錄(2)(1 / 2)

在上述分析研究的基礎上得出的結論是:隻有財政的綜合實力才能展示強大的國家財政。這裏,作者通過對一係列曆史事實的分析,論證了這樣一個不爭的事實:財政的平衡和穩固並不能代表強大的國家財政的全部內容,這隻是財政正常運行的一般要求。衡量建立強大國家財政的標準,在很大程度上隻能是“保證實現中國的強盛”。根據這一標準,作者作出的結論是:建立強大的國家財政,除了財政必須具有平衡、穩固的基本要素外,還必須努力創建下列一些主要條件:1.要有高水平的財政收入;2.要有科學合理的財政支出範圍和嚴格的財政管理製度;3.要有健全靈敏的財政調控功能;4.要有科學高效的財政管理機構和廉潔奉公的財政幹部隊伍。更可貴的是,書中對上述各項內容,運用理論聯係實際的方法,逐個進行了具體深入地分析論述,體現出較強的現實性和可行性,並進而從中得出概括性的結論是:在建立穩固、平衡、強大的財政中,“穩固”是根本,“平衡”是“穩固”的外在表現和衡量標誌,“強大”是在“穩固”和“平衡”的基礎上的充實、擴展和加固。在這一認識的基礎上進而得出的結論是:正確認識和處理財政與經濟發展的辯證關係,重新審視財政收與支之間的內在綜合聯係,實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下對財政認識質的飛躍,這對於建立穩固、平衡、強大的財政,實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國民經濟的真正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壯大國力,增強國家的宏觀調控能力等等,都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書中對財政職能的論述也體現出一定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作者對財政職能的概括,沒有照抄當前西方某些財政學著作中較為流行的一種觀點,即僅從政府經濟職能的角度來概括財政的職能體係,而是以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的全部基本職能為依據,強調了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至少具有政治職能、社會職能、教育職能、經濟職能四項基本職能,再進而根據時代的特征,著重從政府經濟職能的角度,從三個方麵論述了財政職能轉變的主要方向,並根據財政的三項經濟職能和我國的國情,提出我國財政的六項主要職責,即保證國家機器正常運轉的公共開支需要,承擔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必不可少的投入以優化資源配置,扶持和資助社會公益事業的發展,建立和完善麵向社會的社會保障體係,協調區域經濟的均衡發展,靈活運用財政政策實施宏觀調控。書中還對財政職能的活動範圍、財政職能的基本內涵、市場經濟條件下重構財政的基本框架、財政職能的外延等範疇,作了較廣泛的理論聯係實際的分析論述,體現出特有的見解。

還需要特別提到的一點是,書中在對財政總量、結構與財政穩固平衡問題的分析論述中,提出經濟轉軌時期“財政收支結構不對稱”的論點,並根據對曆史事實的具體分析,得出令人信服的如下結論:特定時期的“財政收支結構不對稱”問題,不同於一般的財政收支不平衡,它是經濟結構調整、轉型時期出現的一種特殊現象。作者根據對我國在經濟轉軌時期,隨著經濟結構的調整和財政收支結構發生的變化的分析,得出如下的結論:我國的財政也進入了收支結構不對稱的“特殊的財政階段”,並認為說明為什麼會出現這種不對稱現象,是財政學界應當回答的問題,因為這不僅是一個重大的財政理論問題,而且關係到我國財政改革實踐如何更新理財觀念,減輕財政收支結構不對稱的“震蕩”,盡快渡過這一“特殊的財政階段”,早日建立起穩固、平衡、強大的國家財政。根據這一認識,書中從我國的現實入手,對經濟轉軌時期引起財政收支結構變化的主要原因,作了逐項的具體深入地分析研究,包括對所有製結構變化所引起的國民收入分配和財政收支結構變化的分析,對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所引起的國民收入分配結構和財政收支結構變化的分析,對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所引起的財政收支結構不對稱的分析等等,進而分析了財政收入結構不對稱與財政“錯位”、“缺位”之間的關係,分析了財政支出和財政體製領域財政的“錯位”,“缺位”的表現形式和形成的原因,並據以提出一係列構建財政運行機製、促進財政平衡、建立強大的國家財政的策略設想和具體措施。在隨後的各章各節中,作者又從各個相關領域對這一問題及一係列相關的問題,進行了進一步具體深入的分析研究,提出一係列有論有據和有鮮明針對性的改進工作的政策設想和具體建議,體現出一定的可行性。

上麵提到的僅是書中幾個有代表性的例子。如果從全書整體著眼,可以看到這本書雖然篇幅不算龐大,但就其廣度和深度看,確算得上是一部適世應時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