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獻忠、李自成兩支大軍相互應援,分別在川陝和河南戰場與明軍作戰。張獻忠於崇禎十六年(1643年)五月攻下武昌,把楚王投入江中。張獻忠在武昌稱大西王,初步建立了政權。次年,張獻忠帶兵入川,八月攻陷成都,在成都稱帝,改元大順,建立大西政權。李自成從洛陽轉入湖廣作戰,於崇禎十五年(1642年)攻下襄陽,稱新順王,初步建立了政權機構。此後連克承天府(今湖北鍾祥縣)、孝感、黃州(今湖北黃岡市)等地,基本上摧毀了明朝在河南的精兵,“據河洛取天下”。李自成攻占襄陽後,在政治上提出“均田免糧”口號爭取群眾,軍事上改變過去的流動作戰戰術,派遣將領分守所克城邑,嚴密軍事組織,建立各種軍事製度,把軍隊分為騎兵和步兵兩種,形成營隊兩組編製,戰術上步騎配合,騎兵誘敵,步兵拒戰,然後騎兵包抄合圍。攻城時騎兵布圍,步兵衝鋒,晝夜三番輪攻。這表明起義軍已由流動作戰階段進入陣地戰階段,已具備了推翻明朝的實力。李自成確定了先取關中,繼取山西,後占北京的策略。崇禎十六年(1643年)十月,李自成大軍攻克潼關,率十萬大軍圍殲明三邊總督孫傳庭,十一月起義軍不戰而進入西安。崇禎十七年(1644年)一月,李自成建立大順政權,勢力進一步壯大,把西安作為攻打北京的基地。然後,李自成親率大軍渡黃河進入山西,攻克太原,沿大同、宣府(今河北宣化縣),從北麵包圍了北京。另一路義軍由左營製將軍劉芳亮率領,渡黃河攻克山西上黨(今山西長治市),分取真定(今河北正定縣)、保定,從南麵包圍北京。三月十七日,李自成從昌平圍攻北京,北京明軍不攻自潰,十九日李自成率兵進入北京。
(二)崇禎殉國
崇禎十七年(1644年)的正月,這一段時間,京城始終是天色晦暗,塵土飛揚,北京城冥冥中似乎彌漫著一種不祥的意味。節日的喜慶早已被焦慮不安所取代。有錢的富戶開始挖地窖藏金銀財寶,官宦人家也開始暗中收拾細軟,做好了離京的準備。京城陷入茫然恐慌之中。讓北京城陷入恐慌的是漫天飛舞的傳言,先是有人說,李自成的大軍已開出關中,進入了山西地界,很快就要打到北京了;又有傳言說,大明皇帝的老家安徽鳳陽發生了嚴重的地震,震動了大明朝的龍脈。傳言中最可怕的是說有人夜晚經過紫禁城正門,經常會聽到鬼魂的喧鬧和哀嚎,那些鬼魂好像是大明朝曾經的皇親國戚們。總之一句話,大明朝的氣數已盡了。
和北京城內的恐慌比起來,皇宮中似乎顯得平靜許多。1644年的正月初三,崇禎皇帝在宮中接見了一位大臣,這天的接見極為隱秘,除了崇禎以外沒有人知道將要談的是什麼話題。談話之前,崇禎讓所有的人退出,一主一臣就這樣從清晨一直談到了第二天的黎明破曉時分,才算把事情討論得清清楚楚。
麵對當時的局麵,大明朝的大臣們也是議論紛紛,有主和的,也有主戰的,其中有一位叫做李明睿的大臣,他的建議就比較有創意,是主張三十六計走為上,也就是逃跑,當然這位大臣沒有這樣明說,他的原話是建議北京城應該遷都,所謂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隻要萬歲爺在,早晚大家還能打回來。
1644年的北京城規模已經是相當巨大了,到底有多大,從城牆的城堞上、也就是城垛上就可以推算出來,這時的北京城經過明代十四位帝王的輪番擴建,到崇禎這一代,僅內外城牆上修建的雉堞,就達到了十五萬四千多個,每兩個雉堞相距大概五米左右,這麼算下來北京城內外城城牆總長已經達到了七十五公裏。但是守衛京城的三大營士兵總數隻有三萬人,許多城牆根本沒有士兵守衛。
既無財力又無守軍,一月中旬,崇禎皇帝召見了寧遠總兵吳三桂的父親吳襄,當時吳三桂擁有精兵三萬人,是大明朝最重要也是最精良的一支軍隊,崇禎皇帝有意把吳三桂的軍隊調進關來,對付農民軍,吳襄聽了崇禎的打算,慷慨陳詞說李自成絕對不是吳三桂的對手,這讓崇禎皇帝十分高興。
但是當時的局勢是吳三桂部一旦入關,山海關外就等於拱手送給了大清軍隊,崇禎皇帝實在是不好自己提出來調吳三桂回京,所以一月二十一日,崇禎召集大臣們集體議政,希望能有個人配合一下提出這個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