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大臣們為什麼還是要反對呢?因為崇禎皇帝的想法不明朗,所以大臣也都不敢承擔抽調四方重兵的責任。就這樣調兵勤王的事由於大臣們的反對又被擱淺了。
這樣一拖就拖到了三月一日,此時李自成的農民軍已攻陷大同,即將兵抵宣府。離北京隻有二三百公裏了。這時,崇禎皇帝終於做出了放棄寧遠,招吳三桂、王永吉、唐通、劉澤清四將入京勤王的決定。但是此時崇禎已經失去了對部下的控製。隻有唐通率領八千名援軍及時趕來,其他的三員將領不是稱病,就是延緩。
然而到了三月初,崇禎皇帝曾經希望的遷都方案又被大臣們翻了出來,這時的說法改為讓崇禎皇帝固守京城,但是太子到南京監國,一旦時局有變,明朝進可攻、退可守。大臣們還自告奮勇要求護送太子出行。但是這時的崇禎已經和一月份判若兩人了。
1644年,彰義門,也就是現在的廣安門外,香煙繚繞,已鋪上了黃毯,擺上了龍椅。李自成心滿意足地坐下,身邊是淪為階下囚的兩位明宗室親王:秦王、晉王。京城的虛實他早已派遣手下扮作客商摸得清清楚楚。現在,四郊各路官軍或降或逃基本掃平,北京已是一座唾手可得的孤城了。
李自成圍住北京後並沒有下令立即攻打北京城,而是派出投降的太監杜勳做為使者和崇禎議和,但是那個曾經因為自負而錯過了遷都、因為猶豫而延誤了調援軍的崇禎,這次毫不猶豫地拒絕了投降。
勸降失敗以後,農民軍開始攻城了,一時之間火炮齊發,震耳欲聾。大順軍早已準備好了雲梯,在呐喊聲中蜂擁而上,前排是幾隊架雲梯的,後排則是攜盾持刀的攻擊隊,前排倒下,後排跟上,連續衝鋒。很快西直門、平則門、德勝門被一舉攻占,太監曹化淳開彰義門投降。到下午外城被全部攻占。
而這時的崇禎登上了紫禁城的最高處,見北京外城烽火連天,農民軍攻城不止,卻看不到任何援軍的影子,知道大勢已去,大順軍攻進內城是早晚的事,他回到乾清宮,對皇後說了一句大勢去矣,然後開始安排後事。
崇禎先是令人為兒子們換上便服,送到皇親們家去,以備東山再起。送走了兒子,崇禎來到後宮,他命令皇後和妃子以及女兒們自殺,周皇後懸梁自盡,袁貴妃自盡未果,崇禎揮刀砍去,接著他又連續砍傷了好幾個平時寵愛的嬪妃。可麵對自己最喜歡的年僅15歲的長平公主,崇禎皇帝有點心軟,連砍了兩劍都砍偏了,長平公主失掉了一條胳膊,暈倒在地。小女兒昭仁公主被他一劍砍死。
崇禎殺完至親後,帶著十幾個太監在京城轉了一圈,他穿著便裝,帶著數十名持利斧的太監,騎馬到朝陽門,但接近城門的時候,城牆上竟然有太監向他放炮,崇禎一行人隻好鑽胡同前往正陽門也就是現在的前門,但是正陽門城樓上已經懸掛起表示情況緊急的三盞白燈籠,崇禎隻好作罷,但他還不死心,又到北邊的安定門,但城門怎麼都打不開,崇禎皇帝看實在無法出城隻好又回到宮中。
在這天的午夜,實際上大順軍隊已經攻入了內城,但是崇禎並不知道,在突圍不成後,崇禎返回紫禁城,鳴鍾開始召集眾大臣,據說他的嘴裏還喃喃自語說現在是上朝時間,大臣們應該上朝了。但是他敲了好一陣,卻沒有一個人來。
此時更敲五鼓,崇禎皇帝的身邊隻剩下太監王承恩一個人,兩人手拉手走上了煤山,到達了山頂的壽皇亭,從這裏看去北京城火光衝天,殺聲不斷。環顧四周崇禎皇帝的心中充滿了絕望。三月十八日淩晨,當東方剛剛露出一抹晨曦,大明王朝的第十六位皇帝朱由檢,在壽皇亭旁的一棵海棠樹上上吊自殺身亡。
在崇禎皇帝的衣襟上留下了這樣的遺言:
“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賊直逼京師,雖朕薄德貎恭,上幹天咎,然皆諸臣之誤朕也。朕死無麵目見祖宗於地下,去朕冠冕,以發覆麵,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百官俱赴東宮行在。”
崇禎皇帝的第一段話是說,事到如今不是我無能,都是因為周圍的大臣們把我給耽誤了,第二段話是說,我死了眾人依然要聽從我兒子的指令。當然正如我們後來知道的,自此大明朝算是徹底終結了,從此無人知道崇禎的兒子們的下落,至於崇禎自己,雖然也曾勵精圖治,勤於政事,但卻從此被人稱做亡國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