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淒慘的結局(1 / 3)

(一)明末農民大起義

明末農民大起義,是中國封建社會後期農民起義軍與明清軍隊進行的一場戰爭,近二百萬農民革命大軍在黃河南北、長江上下十幾個省的遼闊地區,與明清地主階級軍隊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戰鬥。這次戰爭從明天啟七年(1627年)陝西王二起義開始,經過澠池之戰、洛陽之戰、襄陽之戰、成都之戰和山海關之戰,至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失敗,起義軍與明軍戰鬥十七年,與清軍戰鬥十四年,是中國曆史上曆次農民戰爭的最高峰。

明朝末年,各種社會矛盾空前激化,突出表現在農民與地主階級之間的階級矛盾。

在腐朽的封建地主階級壓榨下,全國各地反抗鬥爭頻頻爆發,陝西地區成為農民起義的中心地。陝西長期以來是全國社會矛盾的焦點,明朝藩王對農民橫征暴斂,農民生活比其他地區更為困苦,階級矛盾尖銳。這一地區又是多民族雜居地區,是激烈的民族鬥爭場所,各族人民與明朝統治者矛盾很深。因此,陝西地區成為最早醞釀和爆發農民戰爭的地區。在這種社會條件下,以陝西為中心,全國各地農民起義,士兵兵變,手工業者罷礦不斷發生,為明末農民戰爭準備了必要條件。

天啟七年(1627年)三月,陝西大旱,澄城知縣張鬥耀不顧饑民死活,仍然催逼賦稅,敲骨吸髓地榨取農民。白水饑民王二聚集了數百無法活命的農民進行鬥爭,他高聲問大家:“誰敢殺死知縣?”大家異口同聲地說:“我敢殺。”於是王二率饑民衝進縣城,殺死張鬥耀,揭開了明末農民戰爭的序幕。

王二起義點燃了農民戰爭的星星之火,各地紛紛響應。天啟八年(1628年),陝西府穀王嘉胤、漢南王大梁、安塞高迎祥等領導饑民起義,張獻忠也在延安米脂起義,李自成後來投入到高迎祥軍中。這一時期最有影響的是王嘉胤義軍,他們曾經一度占領府穀,稱王設官,建立了臨時性革命政權。但是,農民起義軍沒有統一的指揮,各自為戰,而且成分複雜,缺乏推翻明朝政權的明確目標,就全國範圍來看還處於戰略防禦態勢。

陝北起義震驚了明朝統治者,崇禎皇帝準備利用剿撫兼施的策略盡快平息農民起義,三邊總督楊鶴執行以撫為主、以剿為輔的政策,企圖瓦解農民革命。在明軍剿撫兼施的進攻下,陝西戰場義軍除壯烈犧牲外,不少首領接受了朝廷招安,呈現出時降時叛的複雜局麵。為避開明軍主力,王嘉胤率軍入晉,起義中心轉移到山西。王嘉胤犧牲後,王自用聯合高迎祥、張獻忠、羅汝才各部,號稱三十六營,在山西繼續戰鬥,農民起義軍由分散狀態進入協同作戰階段。義軍勢力壯大,宣告了明朝招撫政策破產,主撫派楊鶴下台,洪承疇繼任三邊總督,集中力量圍剿起義軍。王自用在崇禎六年(1633年)作戰犧牲,起義軍在高迎祥領導下與明軍展開了激烈搏鬥,損失較大。為保存實力,起義軍從山西轉入河南。崇禎六年(1633年)冬,高迎祥、張獻忠、羅汝才、李自成等經澠池縣突破黃河防線,轉移到明軍力量薄弱的豫西,展開了新的戰鬥。澠池突圍的勝利,義軍不僅未被消滅,反而變被動為主動,對後來起義軍勢力壯大具有重大意義。

起義軍澠池突圍後,在豫楚川陝交界山區流動作戰,與明軍周旋,明軍不得不分兵把守要隘,窮於追剿,陷入戰線過長、兵力分散的困境。明將洪承疇為改變被動局麵,以重兵包圍起義中心地區,實施重點進攻,高迎祥義軍接連敗於確山、朱仙鎮(今河南開封市西南)等地,連連受挫,被迫轉入西部山區。崇禎九年(1636年)夏,起義軍被圍困在叢山之中長達三個月。高迎祥率部從陝西漢中突圍,遭到陝西巡撫孫傳庭的埋伏,被俘犧牲。

高迎祥犧牲後,起義軍逐漸形成兩支勁旅,一支由張獻忠領導,活動在湖北、安徽、河南一帶;另一支由李自成領導,活動在甘肅、寧夏、陝西一帶。崇禎十一年(1638年),在洪承疇優勢兵力圍攻下,起義軍蒙受了很大損失。李自成兵敗梓潼,退守岷州(今甘肅岷縣)、臨洮。張獻忠敗於南陽、麻城,最後投降了明軍,起義轉入低潮。為保存起義軍力量,李自成率部進入河南,於崇禎十四年(1641年)一月攻占洛陽,鎮壓了福王朱常洵。張獻忠經過一年休整,於崇禎十二年(1639年)五月再次起兵,在羅山(今湖北竹山縣東南)殲滅明軍主力左良玉部,後轉入四川,在達州戰役中大獲全勝,隨即兵進湖北,於崇禎十四年(1641年)二月攻陷襄陽,鎮壓了襄王。李自成、張獻忠相繼攻占洛陽、襄陽,宣告了明朝圍剿政策的破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