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躍馬揚鞭辟新天(2 / 3)

體育館的建設則更多地源自瑪娜娜本人對體育的重視。在格魯吉亞,人們普遍喜歡體育運動,但是在高校中卻不會專門設置體育課,體育設施是讓學生在課外時間自由使用的。瑪娜娜在學校中設置了體育部,並破例開設了體育課。她希望更好地開展各種體育活動,除了鍛煉身體,更要鍛煉學生的意誌力與合作精神。足球、籃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國際象棋、體操、英式橄欖球……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讓學生們的日常生活更加充實快樂,也給學校帶來了很多榮譽:第比利斯市政廳杯男子排隊比賽冠軍、國際大學沙灘女排聯賽季軍、格魯吉亞迷你足球冠軍……而在假期中,如果體育館閑置會對外出租,這些額外收入全部用於體育設施的改善與對運動員的獎勵。

社團活動室則沒有進行任何的裝修與改建,留給了學生自己。格魯吉亞大學有60個學生自發組織的社團,體育、藝術、信息技術……內容無所不包。對於學生社團活動,隻要不違法違紀,學校不直接介入,每年會提供4萬拉裏的活動經費,這在格魯吉亞所有大學中是最高的。學校為學生們在老教學樓留出了幾個教室作為活動基地,學生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對活動基地進行各種裝修,學校全不幹涉。

設在教學樓裏的“卡哈迪利”咖啡廳環境幽雅安靜,是學生們聚會的首選。現代時尚的裝修風格、優美舒緩的輕音樂,一份格魯吉亞傳統美食哈恰布裏或西式甜點,相約三五好友共同討論學業或是探討未來的職業理想與發展方向,哪怕僅僅是閑聊,都會感到無比的舒適愜意。

截至目前,格魯吉亞大學占地麵積已達23400平方米(包括巴圖米分校),全部用於教學。多媒體教室、實驗室、電視媒體中心、展覽館、體育館、餐廳、出版社……所有的設施都以學生與教師的需求為中心。比如學校內24小時的無線網絡與視頻監控,前者讓師生更加方便地學習或娛樂,後者則為師生的安全提供了保障。

格魯吉亞大學的基礎設施在各方麵都走在了全國所有大學的最前列。舒適的生活環境與先進的教學環境無疑也是吸引學生前來學習與教師前來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栽下梧桐樹”

當茱莉雅與瑪娜娜在創辦之初,把學校改名為格魯吉亞大學的時候,就清楚地昭示了她們的雄心壯誌:一定要將學校辦成學科廣泛的綜合性大學。僅僅10年的時間,她們就將這個夢想變成了現實。格魯吉亞大學從最初隻有美國研究中心和歐洲研究中心兩個碩士層次的教學點變成了擁有商業經濟與管理學院、社會科學學院、公共衛生學院、法學院、人文學院、信息技術與數學學院、自然科學學院7個學院,涵蓋數十個專業的綜合性大學,形成了學士、碩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養體係,是格魯吉亞規模最大的私立大學。

格魯吉亞大學在學生管理上采取的是歐洲學分係統(ECTS)。本科生累計240個學分就可以拿到學士學位,其中公共課120個學分,專業課102-114個學分(不同專業學分要求不同),其餘的學分則屬於實習與畢業論文。碩士研究生要求120個學分,其中公共課30個學分、專業課60個學分,其餘的學分屬於學術研究成果與畢業論文。與本科生相比,碩士研究生在課程設置上更注重學科的專業性。博士研究生要求180個學分,其中學術講座與研討會占30個學分,學術成果占36個學分,另外教學實習每年占6個學分,參加學術會議每年占4個學分,參與出版項目每年占4個學分。從這些學分的分布可以看出,在博士階段,更加側重於培養學生的獨立學術研究能力。從學士、碩士到博士,每一個培養階段都有明確的目標和側重,三個層次人才的區別度十分明顯。

除了全日製人才培養,格魯吉亞大學還設立了職業教育,為社會上不同領域的在職人員提供學習機會。根據不同專業的要求,在職人員要求完成120-150個學分才能取得結業證書,與全日製教育相比,職業教育的麵授時間較短也較為靈活,但是對學生實習、畢業論文與考試的要求比較高。

與辦學規模不斷擴大同步的,是學校教學質量的不斷提升。每一個學院都有著清晰的定位與發展目標,對學生的培養也分為不同的層次,教學的模式與方法都結合了西方先進的教育經驗與格魯吉亞自身的國情需要。格魯吉亞大學的教育既注重學生的理論素養,著力培養他們的開闊視野與創新思維;也充分認識到學生獲得與發展實踐應用技能的重要性,針對格魯吉亞國內的需求為學生製定不同領域與職業的學習內容與方式。理論與實踐的融會貫通,使格魯吉亞大學在眾多高校中別具一格。

學術理論研究是大學的立身之本。隻有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並擁有獨具特色的研究領域、方法與成果,才能無愧於高等教育學府的身份。瑪娜娜自己就是一位在曆史領域造詣頗深的學者,對於這一點自然有著更為深刻的體會。因此在學校不同學科的設置、課程安排,以及教學人員的選擇上,都明顯體現出理論基礎的重要性。為了讓師生們拓寬理論視野,擁有更高的理論研究平台,瑪娜娜搜集各種學術信息,並通過召開介紹會、發布校園網新聞等方式加以宣傳。比如在2014年初,格魯吉亞的歐亞與東歐研究會剛剛宣布將會競爭美國卡耐基研究獎學金計劃,瑪娜娜就在學校裏召開了卡耐基研究獎學金計劃的介紹會,鼓勵對學術研究感興趣的師生踴躍參加,並給予相應的支持。當有來自世界各地名牌大學的招收優秀交換生、碩士、博士、博士後或者交換學者的信息時,這些信息總會第一時間出現在格魯吉亞大學官方網站首頁最顯眼的位置上。瑪娜娜從不擔心人才的流失,她的觀念是,隻有培養出最茂盛的梧桐,才能吸引來最美麗的鳳凰。

學校出版社的成立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源於對理論研究的重視。格魯吉亞大學出版社是在2004年建校之初就成立的,以出版各專業的教材與學術專著為主,涵蓋了人文科學、社會科學、金融經濟、自然科學等諸多領域。與此同時,出版社每個季度都會出版一本以人文、社科研究為主的英文論文集,不僅麵向本校師生,同時也征集校外的人文社科研究成果。而對於本校師生進行學術研究,瑪娜娜則采取多種措施給予鼓勵,比如學校會負責出版專著或發表學術論文等方麵的所有資金需求等。

理論研究固然是根基,但是真正走上學術道路的畢竟還是少數,大多數學生在畢業後還是會選擇進入社會,走上與自己的專業領域相關的不同工作崗位。如果隻會脫離實際空談理論,無疑會影響學生的就業,即使順利找到工作,往往也會因為實踐經驗不足而導致不得不經曆長時間的痛苦磨合期。為了避免這種現象,就必須讓學生在學校學習期間就掌握一些必需的實踐技能,這樣他們在參加工作之後才能盡快進入狀態。

格魯吉亞大學十分重視實踐技能。在每一個學院每一個學科的課程設置中,實踐技能的學習都與理論的學習緊密聯係。

社會科學學院就是學生進行理論與實踐結合學習的典範。社會科學學院是格魯吉亞大學的根基,格魯吉亞大學創建是從美國研究與歐洲研究兩個碩士研究點起步的。大學正式成立後,這兩個碩士點不斷擴展,發展成為目前包含政治學與國際關係、新聞與大眾傳播、心理學三個學科的社會科學學院,致力於培養公共關係、廣告、國際關係、新聞、政治、心理學等領域的人才。

在一些國家和地區,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者有時會閉門造車,出現與社會脫節的狀況,而格魯吉亞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的師生卻與之相反,他們熱衷於參加本國乃至國際上的各種活動,將所學理論運用到實踐中去:參加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兒童權利和新聞實踐”項目;申請由美國國際開發總署支持的“摩爾多瓦與吉卜賽在格魯吉亞的民族融合問題”項目;與維謝格拉德基金合作,每年邀請國外著名專家與學校師生交流……

對於新聞與大眾傳播專業的學生而言,實踐活動更加豐富多彩。學校設立了媒體中心,其中的電視演播室、製作室等配備了先進設施供學生使用。學校還與當地“一天”電視媒體工作室合作製作電視節目,在各地方電視頻道中播放。同時,學校還定期出版月刊《觀察者》,從籌備策劃、采訪寫作到設計出版,全部由學生完成。在這些實踐過程中,學生們鍛煉了紮實的專業技能,全麵提高了職業素質。除此之外,學校還與格魯吉亞公共廣播電台、《24小時》報社、新聞通訊社、“魯斯塔維II”電視頻道等媒體有密切的合作關係,不定期為學生開辦研討會、專業培訓班、大師授課班等,並為他們提供實習與就業機會。

新聞與大眾傳播專業的學生娜迪亞·瑪徹瑞什維利對母校充滿感情,她認為在格魯吉亞大學學習期間,學習了大量的知識和技能,為未來的職業生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同專業的科泰文·博伊科更是欣喜自己得到了“最高質量的教育”,他覺得在格魯吉亞大學學習期間是自己生命中最豐富多彩的階段,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得到最適合的教育,並尋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職業發展目標。

公共衛生學院的成立與格魯吉亞的特殊國情密不可分。在20世紀90年代東歐劇變期間,格魯吉亞的醫療係統全麵崩潰,1995年國家頒布醫療改革方案,開始建立具有格魯吉亞特色的新型醫療保健係統。但是至今格魯吉亞國內的現代醫療人才仍然相對缺乏,而現代醫療教育也是教育係統的弱項之一。格魯吉亞大學順勢而為,邀請了美國斯克蘭頓大學、中央佛羅裏達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等知名大學的專家教授來幫助建立起先進的醫療教育體係。現在已經形成了本科、碩士、博士完整的教育體係,著力於公共醫療與健康管理兩個方麵的人才培養。學校還設有短期培訓課程,如衛生行政管理與保險服務、醫療保險係統管理與醫療保健等,還開設了中醫按摩與針灸培訓班。但不論是在全日製的學習還是短期培訓班的教學過程中,醫學實踐活動都貫穿始終。醫學實踐課上,學生們會利用各種模擬器官進行操作,而解剖實驗室裏更是設施完備,滿足了教學的多種需求。

先進的教學理念與全麵的學習內容吸引了許多學生,其中有一些是已經工作多年,在某個領域卓有成就的醫療界精英人才,拉提雅·蘭迪亞就是其中的代表。拉提雅是有著15年工作經驗的重症監護醫師,同時也是第比利斯醫科大學的助理研究員,在全麵了解了格魯吉亞大學的教學內容與方式之後,進入醫學院學習,成為公共衛生管理專業的一名研究生。

成立於2005年的法學院僅僅用了兩年時間就完成了本科、碩士、博士培養體係的建設,並開設了高等職業教育。為了讓學生不僅在國內擁有競爭力,還要具備在國外同領域工作的能力,學校安排了關於格魯吉亞本國法律課程的同時,還邀請了許多歐美知名大學的教授講授國外先進的法律研究成果,並幫助學生參加國際大學生交流項目。模擬法庭的設立更是給學生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途徑,讓他們可以將課本中的枯燥理論轉變成實踐中可操作的能力。

商業、經濟與管理學院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清晰地列出了不同人才培養層次:有的著眼於全國乃至全球經濟發展的曆史、現狀,有針對性地研究當前普遍存在的經濟問題,培養他們開闊的視野,以期未來能夠在國家政治經濟領域有所建樹;有的則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業能力,讓他們在基礎理論的學習過程中熟悉現代企業,了解當下經濟現狀與市場發展趨勢,並通過具體案例的學習,提高管理能力,以期造就未來不同經濟領域的企業管理人員。

人文學院致力於培養學生的現代人文精神,了解本民族與其他民族的文明。人文學院包含曆史、藝術、英語、德語、意大利語等本科專業,格魯吉亞文化和社會人類學、曆史學等碩士專業,同時也有博士階段的教育。人文學院鼓勵學生參加各種學術研討會與野外考察,還與德國的明斯特大學、美國的斯克蘭頓大學建立了學生交流項目,學生可以申請到這兩所大學學習。

而在信息技術與數學學院,技能與知識的融會貫通更加凸顯。學院一方麵強調培養學生現代數學的邏輯思維方式,一方麵要求他們具備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除了在學校的計算機中心進行實際操作訓練,學院經常舉辦各種相關講座與研討會:“選舉係統和數值分析阿羅定理講座”、“土地和其他房地產信息係統研討會”……

在瑪娜娜開放辦學的理念下,格魯吉亞大學成為全國乃至高加索地區規模最大的私立大學,宛如一棵生命力旺盛的大樹,不斷開枝散葉。

五、“引得鳳凰來”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這是著名教育家、清華大學老校長梅貽琦先生在1931年12月2日就職演講中提出的。近百年來,這句話一直被中國高等教育界奉為圭臬。萬裏之外的瑪娜娜或許未必聽過這句話,但這個道理她卻深知,且無時無刻不在付諸行動,極力吸引各個領域的精英人才加入格魯吉亞,讓他們在這裏落地生根。

由於瑪娜娜身處學術界與教育界,因而有機會認識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與精英人才。隻要她認識的,甚至是聽說的,她都會跑去遊說,積極邀請對方加入格魯吉亞大學。格魯吉亞大學的很多老師都是瑪娜娜的朋友,以及朋友的朋友。比如特姆若茲·戈維姆瑞澤、蒂娜·古都沙烏瑞都是瑪娜娜原來在第比利斯國立大學的同事,而體育部的創辦人格維·納帕瑞澤則是她從格魯吉亞科技大學挖過來的。

寇耐利是瑪娜娜副博士論文答辯委員會的成員之一,是格魯吉亞曆史學界重要的專家學者。他曾在祖格迪迪博物館工作,之後去了第比利斯國立大學曆史研究所做研究工作。瑪娜娜副博士畢業時兩人已經熟悉,又因為兩人關注的是同一個研究領域,因此常常在一起交流探討,成為私交極好的朋友。2008年在一次聊天中,瑪娜娜提出希望他加入格魯吉亞大學,但是寇耐利在第比利斯國立大學發展很好,並不想離開。瑪娜娜立刻提出,兼職也可以,並親自幫忙安排上課時間,讓他能夠兼顧兩邊的工作。在瑪娜娜看來,外在形式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夠吸納所有的人才促進大學的發展。

“舉賢不避親。”瑪娜娜的兒女們都很優秀,三個孩子完成學業後在瑪娜娜的建議下也全部加入了格魯吉亞大學。大兒子高戈本科數學專業,研究生是商業管理專業。從格魯吉亞大學創辦之初,他就一直參與其中,包括校徽的設計和製作。除了擔任教師之外,高戈還負責學校的部分管理工作。瑪娜娜對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夠成為出色的教育管理者,將來接手她的工作,並將格魯吉亞大學推向更高的發展平台。優秀的高戈顯然沒有讓她失望,年僅30歲的他以年輕人的工作方式與效率,贏得了從上到下的一致好評。對於老師和學生們來講,高戈更像是他們的朋友、哥們,而不僅僅是管理者。

二女兒卡特琳娜大學畢業後,先在銀行工作了兩年多,2007年辭職進入格魯吉亞大學,從最底層的工作人員做起直至擔任學校財務部部長。瑪娜娜是一個充滿激情與感性的人,經常會有各種各樣的想法,有時候想再買個教學樓,有時候想再升級所有的教學設備,有時候又想給所有的老師漲工資……卡特琳娜冷靜地對抗著瑪娜娜不切實際的幻想,一次又一次地與之爭辯:我們的預算中沒有這一項;我們必須留出足夠的資金還貸款;教學樓足夠用了,現在根本沒必要買;學校的教學設備目前仍然是全國大學中最先進的;老師的工資兩個月前剛剛漲過了……現在辦學規模擴大了,更要對財務進行專業管理,不能想一出是一出!

瑪娜娜思維活躍,時不時會冒出新想法,因此卡特琳娜與瑪娜娜的爭吵就成了校長辦公室的常態,工作人員也都習以為常。兩人有時甚至吵得不可開交,以至於卡特琳娜氣呼呼地拍桌子走人,瑪娜娜則會在後麵生氣地大叫:請稱呼我校長或女士,不要喊我媽媽!但每每過後想起來,她卻不得不承認,卡特琳娜的方式無疑更加科學合理,符合學校長遠發展的需要。

為了留住費盡心思招攬的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和精英人才,瑪娜娜給所有的教師與工作人員提供了遠遠高於公立大學的待遇。在薪酬方麵,除了高工資,還有各種各樣的獎金;在自我提升方麵,學校提供各種出國參觀考察、學習培訓、參加國際學術會議的機會,鼓勵教師發表文章、出版專著,而這些費用全部由學校承擔;在家庭或生活方麵,如果遇到了任何困難,可以申請學校裏的專項助學基金。而瑪娜娜自己更是毫不吝嗇地奉獻出自己所有的力量,有錢出錢,有力出力。而更為重要的是,瑪娜娜給予了他們完全的信任,讓每一個人都有了充分發揮才能的平台和空間。

卡克哈伯·塔維茲拉什維利是2011年來到格魯吉亞大學的。他從第比利斯國立大學博士畢業後,就去瑞士科技大學做了兩年訪問學者。2008年回國後,他在第比利斯國立大學擔任自然科學學院的副院長。盡管學校對他很重視,但是他卻一直有學無所用的遺憾:他的專業自然物理在格魯吉亞不受重視,即使是全國最好的高校也沒有最基本的實驗室。於是2011年當格魯吉亞大學招聘時,他便抱著碰碰運氣的心態來應聘。對於這個新成立的私立大學,他聽說過,卻並未抱有太大的信心。

令他沒想到的是,與瑪娜娜的這次見麵成了他職業生涯的轉折點。本來隻是一場簡單的麵試,最後卻成了相見恨晚的深談。從格魯吉亞高等教育的發展到私立大學的運作模式,從自然物理專業存在的必要性到數學專業發展的方向……從宏觀到微觀、從遠景到現狀,兩人在很多方麵的觀念和認識都不謀而合。加之實地考察之後,發現教學環境和設施都很先進,學校的發展前景很好,他便下定決心辭去了第比利斯國立大學副院長的職位,到格魯吉亞大學做起了一名普通老師。

雖然身份隻是普通老師,瑪娜娜卻讓他承擔起很多重要工作。首先,卡克哈伯與瑪娜娜多次探討之後決定建立物理實驗室。盡管學校資金緊張,但瑪娜娜還是痛快地批了5萬美元的啟動資金,並親自尋找合適的場所。實驗室需要有合適的水電設施與光線條件,要求條件比較苛刻。反複對比權衡之後,物理實驗室最終定在老教學樓的兩間教室中。之後瑪娜娜便將決定權移交到卡克哈伯手中,由他自行決定怎樣對教室進行改建裝修,並購買各種所需的實驗設備。工程完工之後,瑪娜娜去視察,隻提了一個意見:桌椅全部是灰色的,是否過於暗淡了?桌麵保持灰色,把桌腿漆成紅色吧。灰色加紅色正好是校徽的顏色。卡克哈伯欣然接受。

瑪娜娜還與卡克哈伯商定要將國外著名大學的經典教材翻譯出版,以開拓學生們的學術視野,並提升他們的專業水平。2012年5月,這項包含了數學、商業、物理、自然、計算機等不同科目的翻譯項目正式啟動。瑪娜娜從學校裏精心選擇了六位專業造詣很深的教授參與。為了保證翻譯質量、提高教授們的積極性,瑪娜娜特別減少了他們的課時,並提供額外的獎金。當他們在學校加班加點翻譯寫作時,瑪娜娜甚至會親自做好比薩送到辦公室。

2013年卡克哈伯成為信息技術與數學學院的院長。他非常喜歡並享受與瑪娜娜一起工作的過程,“瑪娜娜是一個非常好的管理者,積極主動,目標明確,高瞻遠矚,而且非常善於溝通和交流,和她一起工作是一件很簡單很純粹也很開心的事情。”

現在是格魯吉亞大學計算機中心負責人的祖拉布·特斯克瑞亞原是政府教育部的公務員,2006年辭職來到這裏。在教育部工作期間,他多次到國外考察,看到澳大利亞、新西蘭、新加坡等國家的著名大學都采用互聯網對學校的所有工作進行高效便捷的管理。進入格魯吉亞大學後,他對瑪娜娜提出,應該借鑒這些先進的管理方式,開發學校自己的管理軟件。瑪娜娜的思想向來開放,樂於接受新鮮事物,馬上就將這項工作全權交給祖拉布負責。

學校很快批下專項資金,購買了最新配置的電腦設備,而祖拉布則帶領同事與學生全身心投入到這項工作中去。在這個過程中,所有的問題,不論是資金方麵,還是策劃設計方麵,瑪娜娜都給予了最大程度上的支持和幫助。這個管理係統完成之後,格魯吉亞大學成為全國唯一全部通過網絡進行管理的大學。學生通過網絡選課、交作業、考試、與老師溝通,甚至是遠程學習,老師通過網絡對學生進行全麵的管理。此時,盡管其他高等院校也有使用網絡管理的,但其先進全麵的程度還無法與格魯吉亞大學相提並論。

除了提供先進的網絡管理係統,計算機中心還負責學校的相關信息技能培訓,為學生開設不同的編程語言課程,讓他們在實踐操作中掌握當前先進的信息技術。

計算機中心另外一個重要的工作是全麵負責格魯吉亞大學官方網站的策劃、設計與正常運行。格魯吉亞大學官網的內容相當豐富多彩,同時使用格魯吉亞語和英語兩種語言,對學校所有的部門、學科進行介紹說明,並配有大量的圖片、視頻與即時互動內容。官網不僅方便了師生,更為格魯吉亞大學的對外宣傳起到了重要作用。

格魯吉亞大學就像一個大家庭,作為家長的瑪娜娜以開放的心靈與真誠的態度,將所有的成員凝聚成了不可分割的整體。他們在同甘共苦的過程中愈加親密。

2008年8月8日,北京奧運會美輪美奐的開幕式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當璀璨的煙火盛放在“鳥巢”上空的時候,現場的人們與觀看電視直播的人們都沉浸在驚豔之中。然而此時此刻,萬裏之外的格魯吉亞同樣是火光衝天,但這裏的人民麵對的卻是殘酷的連天炮火。由於此前自治州南奧塞梯地區單方麵宣布獨立,格魯吉亞政府於2008年8月8日淩晨出兵鎮壓,並迅速控製了三分之二以上的南奧塞梯地區,包圍其首府茨欣瓦利。但是在格魯吉亞的“達納”火炮和“喀秋莎”火箭炮進入南奧塞梯的同時,南奧塞梯的支持者俄羅斯的戰機也騰空而起,裝甲車、坦克、火炮源源不斷地開進格魯吉亞,展開了全麵的軍事行動。格魯吉亞與俄羅斯之間爆發了大規模的武裝衝突。

第二天俄羅斯軍隊就占領了茨欣瓦利,並在隨後幾天占領了南奧塞梯以外的格魯吉亞領土與軍事要塞。南奧塞梯失守後,格魯吉亞部隊從公路撤往第比利斯。瑪娜娜的二女婿、卡特琳娜正在服兵役的丈夫哲奧瑞·麥哲艾維利就在其中。而此時首都第比利斯也成了主戰場,如織的炮火連續轟炸著市中心與郊區,不斷有平民在戰火中傷亡。瑪娜娜沒有像絕大多數市民一樣躲在家裏,而是全家人一起驅車在炮火中趕往前線,以確定第比利斯通往南奧塞梯的公路是否通暢,他們的親人能否回家。瑪娜娜一麵哭泣一麵驅車前行。她為了親人的安危哭泣,為了苦難的祖國哭泣,但是她沒有任何恐懼退縮之意,確定道路仍然可以通行之後,她立刻返回第比利斯,在隆隆炮火中與家人一起去了格魯吉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