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躍馬揚鞭辟新天(1 / 3)

一、人生的轉角

2002年是瑪娜娜生命的轉折點,也是全家人生活徹底改變的轉折點。

那時國家政治局勢剛剛穩定不久,生活也逐步回歸到正常軌道上來。已經是教授的瑪娜娜在第比利斯國立大學除了按部就班地教課之外,承擔起了更多的科研項目和行政任務。米拉夫由於格魯吉亞不重視發展生物專業研究,無奈之下放棄了鍾愛的生物領域學術研究,於1999年去了政府的教育部門工作。到2002年,他已經完全適應了這份工作,並決心利用更高的政府平台為國家做更多的事情。三個孩子都在上學,成績優秀。

所有的人都以為生活會一直這樣繼續下去。但是一個人、一個電話、一次參觀考察使這一切都徹底改變了。

茱莉雅·拉薩米亞,在格魯吉亞這是一個人盡皆知的名字。不僅因為她是著名的曆史學家,更因為她培養了一個舉世矚目的兒子——領導了格魯吉亞“玫瑰革命”,剛滿36歲就登上政治巔峰的前總統米哈伊爾·薩卡什維利。

茱莉雅同樣畢業於第比利斯國立大學東方學專業,但是比瑪娜娜要早20多年。蘇聯時期她在莫斯科完成了副博士階段的學習,畢業後回到第比利斯國立大學曆史學院的研究所工作。與瑪娜娜的教師身份不同,茱莉雅是負責科研工作的研究員。那時她與瑪娜娜並不熟悉,但是多次從曆史學院院長瑪利婭與其他同事口中聽到,瑪娜娜是一個多麼優秀的人才。

1998年,瑪娜娜除了照常在第比利斯國立大學工作之外,還擔任了一個私立大學國際黑海大學的執行董事,參與了諸多學校管理工作。不久,茱莉雅也到這裏兼職,並於2002年出任國際黑海大學副校長。在黑海國際大學的工作過程中,兩人漸漸熟悉起來。

2002年國家推出了一個考察美國教育界的項目,要求參加者既是教育界的精英代表,又必須從未去過美國。茱莉雅在自己報名的同時,也想到了瑪娜娜,於是給她打電話。

瑪娜娜聽到這個消息,半小時後就從學校趕到了她的家裏。瑪娜娜雖然酷愛去各地考察旅行,幾乎走遍了歐洲、亞洲國家,但是還沒有去過美國。更重要的是,這時的她正在深入思考格魯吉亞教育發展的方向和模式問題,而美國的教育卻是全世界公認的先進。

茱莉雅與瑪娜娜參觀考察了眾多美國大學,既有公立大學也有私立大學。美國先進的教育讓兩人大開眼界,令她們感觸最深的是私立大學龐大的發展規模與重要地位,及其在教育中起到的不可或缺的作用。格魯吉亞獨立後,政府開始允許並鼓勵發展私立學校。私立學校的出現不僅給學生們提供了更多的選擇機會,還給很多因動亂導致經濟困難甚至失去工作的教授和學者提供了新的崗位。但是私立大學的規模卻始終發展不上去,在教育界中的地位和作用與公立大學相比更是天淵之別。

茱莉雅和瑪娜娜白天考察,多看多問多記,盡可能多地了解各方麵信息;晚上回到賓館則秉燭長談,從格魯吉亞高等教育發展的現狀和弊端到未來的發展方向;從歐美國家先進的經驗到格魯吉亞的具體國情;從教育政策的製定到教育改革的切入口……兩個人在一次又一次的溝通交流中產生了共鳴:格魯吉亞在經曆了十年動亂後,一切百廢待興,教育必將是國家最為重視的發展內容之一。要想盡快趕上歐美先進國家,最快的捷徑就是借鑒他們的先進經驗;要想將這些先進經驗付諸實踐,並檢驗是否符合格魯吉亞自身的需要,則必須開辟一塊試驗田。

從美國回來之後,茱莉雅和瑪娜娜立刻投入到建立試驗田的想法中去。她們找到格魯吉亞科技大學的校長瑞姆茲·胡烏澤,與之深談了她們的想法。三個人都對教育現狀有著客觀而深刻的認識,都認為格魯吉亞的教育體製和方式均有待改革,而建立一塊試驗田是目前極為必要的事情。

構想很快就變成了現實。

2002年底,掛靠在格魯吉亞科技大學名下的新增碩士點美國研究中心開始了運轉。這個中心以研究美國的社會曆史發展為主要內容,對此感興趣的本科畢業生均可在通過相關考核之後進入中心學習,畢業後授予碩士學位。之所以選擇美國作為研究對象,是因為茱莉雅和瑪娜娜都看到了格魯吉亞當時的社會正在發生變化,走向進一步改革開放的趨勢日益明顯,而美國無疑是最重要的學習目標之一。在不遠的將來,隨著歐美文化的進入,熟悉這些先進文化的學生將會更好地適應未來的發展形勢。

當時,格魯吉亞所有的高校都沒有開設類似的專業,沒有任何可以參考的對象。為了合理地設置課程,茱莉雅和瑪娜娜費盡心思,除了參考歐美的經驗,更要注重格魯吉亞的具體國情。尤其是對怎樣把二者完美地融合嫁接在一起,她們進行了多番論證。

找合適的老師更是難上加難的事情,除了要有很高的專業素養,更要有熟練的英文,因為很多課程是全英文授課。格魯吉亞作為蘇聯的加盟國,通行外語是俄語,英語一直都處於邊緣位置。即使茱莉雅和瑪娜娜本身就處於學術界的尖端位置,要想找到所有課程的合適老師也不是容易的事情。更為窘迫的是,作為零啟動資金的她們實在無力開出高薪。迫不得已,二人將身邊所有認識的同事朋友全部動員起來,終於找到了12個老師,全部是朋友,或是朋友的朋友。雅帕·庫克伯尤茲就是其中的一位。她於20世紀90年代畢業於第比利斯國立大學,是瑪娜娜的校友。2004年,雅帕去美國做交換學者,剛回國就趕上格魯吉亞大學創建。剛從美國回來的雅帕理所當然地成了瑪娜娜的最佳目標。由於恰好是感興趣的內容,並且預見到這兩個專業在不久後必將大受歡迎,雅帕便十分樂意地接受了瑪娜娜的邀請。

為了招收學生,學校在招聘網站上貼出廣告,並到各個大學的校園內張貼宣傳海報。由於專業的前沿性,吸引了很多人前來報名,不僅有在校大學生,還有很多已經參加工作,甚至是在某個領域做出了相當成績的成功人士。因此,第一批學生的質量非常高。由於他們中的大部分人白天要工作,上課時間便調整到了晚上7點至10點。

這個新的碩士點設在格魯吉亞科技大學兩間廢棄的教室內,空空蕩蕩毫無一物。茱莉雅和瑪娜娜將家裏的一台電視機、一件沙發賣了1000美元,才勉強添置了最起碼的桌椅等基本教學用具。更有甚者,由於廢棄的教室內沒有通電,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老師和學生不得不點著蠟燭上課、學習。雖然隻是兩間廢舊教室,雖然隻是破舊的桌椅,但是每到夜晚,這裏就變成了遠離俗世的知識伊甸園。星星點點的蠟燭照亮了一個個年輕的麵容,每一個人都聚精會神地沉浸在學習知識、享受知識的快樂中。作為教師的雅帕常常站在講台上,靜靜地看著這一切,心裏翻湧著無限的感慨與感動。就是這份感動讓她改變了臨時友情幫忙的初衷,而是在這裏落地生根,用最美好的青春見證了格魯吉亞大學發展的每一步,更為這個年輕的學校貢獻了所有的學識和智慧。

如大家所願,美國研究中心大受歡迎,很快又增設了歐洲研究中心。在學生們的強烈要求下,學習的內容也從美國和歐洲的曆史擴展到了商業管理、行政管理、文化教育管理等諸多方麵。

美國研究中心和歐洲研究中心秉持著公平和公正的原則,所有的學生都必須付出巨大的努力之後,才能考試合格並順利畢業。

這兩個新增的碩士點很快引起了極大的關注,全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畢業後在就業方麵顯而易見的優勢,都讓沉悶已久的格魯吉亞教育界震驚。慕名前來報考的人數不斷增多。

2004年7月,在與格魯吉亞科技大學重新商定之後,研究中心升格,成為掛靠在格魯吉亞科技大學下麵的社會科學學院。由於格魯吉亞科技大學的軍事部隨著動亂的平息被取消,空出了一棟簡陋的教學樓。社會科學學院便從那兩間廢棄的教室搬到了空置的教學樓中。

但是此時,對於未來的發展道路,茱莉雅和瑪娜娜與格魯吉亞科技大學之間卻產生了分歧。2004年底,社會科學學院從格魯吉亞科技大學中獨立出來,成為格魯吉亞社會科學大學。很快,學校的名稱又改成了格魯吉亞大學。

名字的改變看似簡單,實則彰顯了茱莉雅和瑪娜娜的非同凡響的雄心和更為宏大的夢想。她們的目標是要建立一所囊括多種學科的綜合性私立大學,比如商學,比如建築學,比如……曾經是她們全部的社會科學,現在隻是夢想中的一個部分而已。

那段時間,性格外向的瑪娜娜幾乎每次與朋友見麵,都會滔滔不絕地講述著格魯吉亞大學的未來藍圖。不熟悉的人會覺得她過於理想化,不切合現實,而了解她的人卻無一例外地深信,以瑪娜娜的才華與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執著,這份藍圖一定會實現。

二、邁步從頭越

舉世矚目的“玫瑰革命”為格魯吉亞的發展方向帶來了巨大轉折,更為格魯吉亞私立大學的發展帶來了“天時”,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空間。

2003年11月2日格魯吉亞議會結束後,支持總統謝瓦爾德納澤的政黨獲勝,以米哈伊爾·薩卡什維利為首的反對派指責選舉中有舞弊行為,不承認選舉結果,並發動大規模群眾抗議運動。同年11月23日,謝瓦爾德納澤被迫辭職,米哈伊爾·薩卡什維利領導的反對黨獲勝,建立了民主選舉政府,其本人則當選為格魯吉亞總統。其時米哈伊爾·薩卡什維利剛剛年滿36歲,不僅是獨聯體各國,還是歐洲各國最年輕的國家元首。因為他每次公開露麵都手拿一支玫瑰花,因此這次革命被稱為“玫瑰革命”。“玫瑰革命”導致獨聯體多個國家內部局勢的變動,烏克蘭、吉爾吉斯斯坦等多個國家隨後也爆發了“顏色革命”,在世界範圍內引起了巨大影響。

“玫瑰革命”之後,米哈伊爾·薩卡什維利許諾要讓格魯吉亞走上“民主與繁榮”的道路。諸多新政的實施使格魯吉亞的教育麵貌開始改善。

比如2005年全國統一高考的實行就在很大程度上杜絕了以往學校自主招生所帶來的腐敗現象,讓受教育的權利變得相對公平和公正。高考的策劃與負責人便是瑪娜娜的丈夫米拉夫。他因在實施高考過程中所做出的突出貢獻,還榮獲了國家榮譽勳章。

比如擺脫蘇聯時期的教育模式,這方麵在高等教育上體現得更加明顯,大學的學習內容更多地借鑒歐美國家,管理方法也采取了更加接近歐美國家的學分製。

而對於發展私立學校的政策也更加完善,如批準、監督以及質量評估等一係列政策都為私立學校的發展提供了動力。格魯吉亞大學就是在這些政策的保證和激勵下,邁開了將學校做大做強的步伐。

茱莉雅與瑪娜娜參考了眾多歐美國家著名私立大學的發展道路,詳細地製定了學校的規章製度、組織結構,並建立了學校的最高管理機構——董事會。

2005年3月24日,格魯吉亞大學召開了第一次董事會。這是格魯吉亞大學新生的時刻,所有的董事都滿懷激情地暢所欲言,對未來充滿了信心。這次會議通過與製定了諸多決議,對格魯吉大學未來的發展方向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在這次會議中,一致通過了茱莉雅擔任董事會主席、瑪娜娜擔任校長的決議。通過了學校的發展目標:成為格魯吉亞乃至高加索地區規模最大的私立大學,成為在教學、科研與經營等方麵最具創新性與前沿性的私立大學,成為對高加索及其周邊地區的社會與經濟有重要影響力的私立大學。通過了“誠實、厚德、團結、奮鬥、奉獻”的校訓。通過了學校的長遠發展戰略,即學校通過提供先進的現代科技、科學研究與有效管理等,將學生培養成各個領域中的精英人才,從而為國家、民族與人類的未來做出獨特貢獻。提出了“為未來而學習”的口號,並將其作為學校的宗旨。

會議還通過了格魯吉亞大學的校徽。校徽是瑪娜娜的大兒子,喜歡繪畫的高戈參與設計的。銀色與紅色的手掌如中國太極圖案中的雙魚般對稱伸出,試圖相握在一起,兩手中間呈S形的空白處均勻分布著七顆星星。在圓形圖案的外圍則標注了格魯吉亞語和英語的格魯吉亞大學的校名。校徽的圖案象征著格魯吉亞大學的觀念和宗旨:顏色不同的手掌象征我們所生存的世界存在著權力與意識形態之爭,隻有通過合作與協商才能維持世界的和平與發展,而通向合作的道路便是知識——知識對於世界發展而言,就像照亮了星空、為我們指引方向的七顆北鬥星一樣重要。

格魯吉亞大學懷抱著傳授知識、打開世界合作大門為己任的遠大夢想,就此邁上了快速發展壯大的道路。

三、基建奠柱礎

有了“天時”,“地利”同樣不能缺少。對於大學建設而言,地利除了要占據最佳的地理位置,更要有強大的基礎設施。

單純從地理位置而言,位於古斯塔瓦大街上的格魯吉亞大學,無疑占據了首都第比利斯相對市中心的位置,交通非常方便。教學樓距離城市主幹道有百餘米的距離,使學校有了一個非常安靜的環境。教學樓建在地勢較高的坡地上,從窗口望出去,不遠處便是牽係著第比利斯命脈的庫拉河。

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與優美的周邊環境給格魯吉亞大學的發展帶來了許多便利條件。但追根溯源,這“地利”最初卻從無奈中來。由於2004年政府出台新政策,為了規範私立學校的發展,要求私立學校不能租用教學樓,必須要有自己的教學樓。這一政策使全國範圍內的私立大學的數量銳減。這時還在租用教學樓的格魯吉亞大學也不得不想方設法應對。

格魯吉亞大學原先租用的教學樓,是由格魯吉亞科技大學軍事部取消而空置出來的,此時已被政府收回。茱莉雅和瑪娜娜一致認為那棟教學樓的地理位置與建築設計都很合適,便想將那棟樓從政府手中買下來。開辦初期的格魯吉亞大學沒有龐大的資金支持,但是表現出來的前景已經非常令人心動,因此順利地以銀行貸款的方式解決了資金問題。

有了自己的教學樓,所有的師生頓時一掃從前的漂泊無定之感,從心底湧現的歸屬感讓大家十分興奮。暑假期間,老師和學生們親自上陣,對第一座屬於自己的教學樓進行了簡單的裝修整飭。每個人都看到了不遠的美好未來,擼著袖子幹得熱火朝天。

格魯吉亞大學最早的兩個專業美國研究與歐洲研究,均為研究生層次的教育。為了擴大學校規模,2005年7月開始了本科層次的招生。在格魯吉亞,如果高考成績優異,可以申請公立學校的獎學金,獎學金申請成功的比例較高,申請成功即可免費就讀本科,即使沒有申請到,一般工薪階層也完全能夠負擔得起學費。而作為私立大學,學費明顯要比公立大學高,也沒有大規模的獎學金設置。加之當時格魯吉亞大學的規模和名氣都不大,因而在開辦初期,招生具有相當的難度。老師們到各個中學張貼海報、散發傳單,第一年隻招到117名學生。

或許按照常理來看,好不容易招到了數量不多的學生,無論如何都應該想方設法留住他們。但是格魯吉亞大學竟然反其道而行之,對學生們的學習要求極其嚴格,每個學期都會對所有科目進行統一考試,如果不能通過考試就必須重修補考,如果依然未能通過考試,就會建議學生轉學。到第三個學期的時候,竟然有一半的學生被要求轉學。這個比例簡直令人難以置信。

茱莉雅與瑪娜娜在任何時候都堅持著最初的原則:培養更優秀的人才。創辦大學不是為了賺錢,不是為了實現個人的夢想,不是為了提供就業和學習機會,盡管這些都是應有之義,但最終的目的是為了提高格魯吉亞的教育水平,為國家、民族乃至世界培養最優秀的精英人才。對於大學發展來說,學生的數量很重要,但是為了實現創辦學校的初衷,不能為了數量犧牲質量。在這一點上,任何讓步與妥協的餘地都沒有。

這樣的嚴格並未嚇住報考的學生,反而為學校贏得了“精英搖籃”的美譽,格魯吉亞大學成為越來越多學生的報考首選。而學校則更加注重為學生提供各種優越的學習條件,不論是基礎設施,還是師資力量,抑或是管理水平,都在快速提升。

如果說成立大學是走出了第一步,那麼2007年的購買教學主樓就是邁上了第二個台階。到2007年時,本科入學人數已從2005年的117人驟增至1473人,學校也具備了一定的經濟實力,更重要的是,美好的發展前景愈加明朗。於是學校以銀行貸款的方式買下了教學樓旁邊的爛尾樓,麵積多達16000多平方米。爛尾樓在第比利斯很常見,這無疑也是格魯吉亞大學發展的地利條件之一,否則以這棟建築在市中心的位置與規模,價格之高昂恐怕不是剛剛起步的格魯吉亞大學所能承受的。

這棟爛尾樓呈凹形結構,主樓部分為九層,兩側為階梯狀,以九層、六層、四層的高度向兩邊延伸開來,樓頂是開放式天台,抬眼便可看到不遠處安靜流淌的庫拉河及其迷人的兩岸風景。這樣的規模在第比利斯已然算是比較大的建築物。這棟樓多年前建好後便一直廢棄在那裏,後被政府收回。格魯吉亞大學購買時隻有一個樓體基本結構,要建設成設施先進的教學樓委實不是一個小工程。但是另一方麵,這也給了瑪娜娜更多的想象和發揮空間。那一年多的時間裏,她無時無刻不在籌劃著爛尾樓的改造工程,經常在紙上寫寫畫畫,出了一個又一個方案,反複斟酌商定,又幾次三番地推翻重來。有時白天忙碌整整一天,晚上回家時已是淩晨兩三點鍾,卻還是思來想去難以入睡,便把丈夫米拉夫從床上拽起來,滔滔不絕地闡釋自己的構想和設計。性情溫和的米拉夫從未表現過一絲的不耐煩,隻是安靜地傾聽著,偶爾提出幾句自己的想法。

教學主樓的設計方案定好之後,茱莉雅和瑪娜娜精挑細選了一家裝修公司。但是瑪娜娜還是不放心將工作全部移交出去,於是每天都會到工地上去與建築工人交流溝通,對工地負責人反複強調必須保證最好的質量,又對工人們一再催促:一定要快點完成啊,孩子們都等著用呢。不論是炎熱的夏季還是寒冷的冬季,瑪娜娜從沒有一天中斷過。隻要站在工地上,即使麵前是一堆又一堆雜亂的裝修建築材料,她也仿佛看到了自己夢想中的伊甸園。為了讓這個伊甸園更加完美,她對裝修改建工程精益求精:釘子釘歪了,牆角線不夠水平,接待前台的位置不合適……以至於後來工人們一看到她來,就會互相開玩笑:快看,催命的又來了!

裝修改建工程用了一年多時間。瑪娜娜對於教學主樓的每一個角落都了如指掌。從樓體外部顏色到內部教室、辦公室的安排,從門窗的樣式到廁所的設計……每一個環節、每一個細節都是瑪娜娜親自確定的。樓體工程完成之後,瑪娜娜開始了繁瑣的審批程序:水電等配套設施必須經過政府批準才能進行施工。瑪娜娜經常白跑了一趟又一趟,為了一點小問題將材料改了一遍又一遍。她毫無怨言地做著這一切,自始至終滿懷激情。

為了將教學主樓的裝修改建做到最好,瑪娜娜不惜投入巨資。對於內部的配套設施,她同樣毫不吝嗇。除了基本的桌椅、黑板等傳統教學設備,所有的教室都配備了多媒體教學設備,成為格魯吉亞唯一全部使用多媒體教學的大學。一直以來,格魯吉亞的教育發展就比較落後,除了教育體製,在設備上也是同樣,即使是全國最好的大學也是隻有一部分使用了多媒體。瑪娜娜的這一舉動無疑是大手筆,走在了全國所有高等院校的最前列。

工程全部完工的時候,瑪娜娜帶著老師們參觀了一遍,所有的人都震驚了,不僅是震驚於從隻有框架的爛尾樓到寬敞明亮、簡潔時尚的教學樓這視覺上的天淵之別,更震驚於瑪娜娜對每一個細節的如數家珍。嶄新的教學環境與最先進的設施給所有的師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自豪感和歸屬感。大家紛紛從家裏拿來珍愛的藝術品裝飾新的教學樓,走廊裏掛滿了油畫,桌上放滿了鮮花……

新的教學主樓麵積很大,足夠教學使用,因此早前購買的教學樓就空了出來。瑪娜娜怎麼會浪費資源呢?她早就有了打算。原有教學樓的麵積也不算小,辟出一半用做圖書館、體育館和社團活動室,另一半則有新的用處——她正醞釀著一個更大的計劃。

用做圖書館和體育館的部分同樣進行了大規模的裝修和改建,對原來建築的基本結構也做了較大的改動。用做圖書館的,把房間的牆壁打掉,把幾個相鄰的房間打通,改建成寬敞的藏書庫和閱覽室;用做體育館的,把兩層之間的天花板拆除,做成高曠的室內籃球場和足球場,周圍則增建了寬闊的階梯用作看台。

這些硬件設施改建裝修完成之後,瑪娜娜開始了配套軟件的加強。先是圖書館。由於學校建設投入的資金太多,此時已沒有多餘的錢用來購買書籍。於是她把家裏的藏書打包裝箱,一車又一車地拉到了圖書館,一本本地放到書架上排好。一萬多本藏書就這樣從家裏搬到了學校圖書館,沒有一點留戀不舍,甚至連書架也全部搬了過去。與瑪娜娜同樣將私人藏書全部捐出的,還有學校董事會主席茱莉雅。這兩位學校的創始人不僅捐獻了自己的所有藏書,還動員親朋好友也捐獻藏書,以擴大圖書館的藏書規模。

瑪娜娜一不做二不休,更是直接將丈夫、兒子、女兒、弟弟等家人的藏書也搜刮一空。對於瑪娜娜的這種行為,大家表現出了寬容與支持。朋友們也紛紛捐出數量不等的藏書。之後瑪娜娜還遊說一些公司和企業,由此得到了一些捐贈的書籍。其餘的學校董事會成員也同樣加入了捐贈的行列。就這樣,瑪娜娜使出渾身解數,迅速讓空空蕩蕩的圖書館充實了起來。而從不同渠道搜集或購買的數量眾多的音頻、視頻資料與電子書籍,也大大豐富了圖書館的內容。與此同時,瑪娜娜在學校每年的預算中也設置了專項資金用來購買書籍,這個數字從2005年的7051拉裏驟增至2007年的45911拉裏。現在格魯吉亞大學圖書館每年都會根據規劃與設計,參考學校專業課程的需要,定時購入相關書籍與資料。

3萬多冊的圖書總量在不斷增長,最新的學術期刊也會定時出現在書架上。館內配備的24小時無線網絡更為師生提供了便捷,除了數據存儲與檢索服務,師生還可以在圖書館網頁上瀏覽所有書籍的內容與介紹,並通過網絡告知工作人員所需內容,請工作人員幫忙複印成冊或直接索取電子版,省去了到圖書館中瀏覽查閱的過程,大大節約了時間成本。

在學校建設發展的每一步,瑪娜娜都將擴大與提升圖書館的容量與質量當作重中之重。她夢想著在未來的某一天,格魯吉亞大學圖書館能夠成為全國最大的高校圖書館,既能為師生的學習研究提供足夠的便利,更能成為文化與思想的集散地,為人類的文明進步培育一片肥沃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