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人調侃:每個成功的男人背後都站著一個偉大女人,而每個成功的女人背後都站著一個混蛋男人。雖是調侃,卻也道盡了成功女性的難處,似乎家庭與事業是女人的魚和熊掌,難以兼得。瑪娜娜對於學業、事業與學術的追求不遺餘力,取得了斐然成就,但是她卻真正將魚與熊掌都牢牢握在手中,實現了事業與家庭的“雙贏”。
一、奇緣:三見定終生
談起瑪娜娜的愛情和婚姻,所有的朋友都是同樣驚歎的語氣:“那簡直是一個傳奇!”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詩經·國風·周南》)當瑪娜娜還在讀大學本科時就已經是學校裏有名的小美女,在美麗靈動的容顏下更是深藏著無比聰慧善良的心,走到哪裏都是焦點,追隨的異性目光自然不在少數。然而,那時的瑪娜娜正沉醉在知識的海洋中無暇分心。到副博士階段,她的全部精力都在學術研究上,連休息的時間都沒有,更無暇談情說愛。再然後就留校任教,一麵教學一麵做學術研究。瑪娜娜的生活永遠是充實而忙碌的。
1979年的一天,瑪娜娜受到邀請參加一位好朋友的婚禮。按照格魯吉亞的習俗,婚禮之後要在新郎新娘家裏舉行盛大的親朋好友的宴會。瑪娜娜一向性格開朗,在宴會中與同桌的朋友一麵喝酒一麵說著新郎新娘的糗事,不時惹來一陣陣大笑。坐在她對麵的,是一個又高又瘦的帥氣小夥子,也熱烈地加入到大家的聊天中來。
這個小夥子就是米拉夫,瑪娜娜以前見過,是第比利斯國立大學生物係的同事,同時正在攻讀生物學副博士。但兩人並不熟悉,偶爾在校園中遇到會彼此禮貌地點頭微笑,僅此而已。坐在一起聊天聚會,這還是頭一次。
“那是我第一次認真地看瑪娜娜。她當時瘦得像根竹竿,挑著一頭蓬蓬的短發,眼神非常明亮,穿著紅白相間的橫條紋吊帶短裙,與旁邊的朋友一直又說又笑,特別開心快活。第一眼我就知道她是我要找的人!”許多年以後,米拉夫談起那次見麵的場景還是曆曆在目。
瑪娜娜對於他們的第一次正式見麵似乎沒有這樣強烈的感受。但是宴會散場之後,從未經曆過愛情的瑪娜娜心裏卻有了一絲異樣的感覺。那個瘦瘦高高、性情溫和,卻又有一股青春銳氣和童心稚趣的小夥子經常出現在她的腦海中。這是從來沒有過的事情。
朋友的婚禮過後,兩個人回歸到各自的軌道上。瑪娜娜繼續忙著教學、做科研,米拉夫也忙著教學、讀副博士。他們再也沒有聯係過。仿佛初次的相遇隻是兩條直線偶爾在一點交錯,摩擦出並不熱烈的火花之後,又沿著各自不同的軌跡前行。
但是從相遇的那天起,兩個人都開始小心翼翼地收集關於對方的點點滴滴。瑪娜娜與朋友聚會時,會裝作不經意地問一句,“米拉夫現在忙些什麼?最近怎麼沒見著他?”米拉夫會關注瑪娜娜最近發表了什麼文章……瑪娜娜知道米拉夫順利通過了副博士論文的答辯,米拉夫了解瑪娜娜最近關注什麼研究方向……
初次交流不經意間擦出的一點點火花就像一個火種,隨著時間的流轉不但未曾熄滅,反而越燒越旺。但令人詫異的是,兩個人同樣選擇了將這份情感深深隱藏,卻放縱刻骨的相思在心底深處如熱帶雨林的藤蔓一般飛長。是害怕遭到拒絕徹底失望?還是希望將這份情感醞釀地像窖藏的紅葡萄酒那樣醇香?抑或是忐忑不安地期盼著下一次不期而遇的奇妙緣分?
第二次的見麵終於等到了。這時距離第一次見麵已經過去了兩年多。
瑪娜娜和米拉夫共同的朋友瑪瑞娜·泰迪亞什維利要在家裏舉行生日宴會。她與瑪娜娜從9歲起就認識,是非常要好的朋友。瑪娜娜身邊的重要人物,米拉夫全部了如指掌,他很確定瑪娜娜一定會去參加。
兩年多的相思已經讓米拉夫再也壓抑不住。他心情激動,除了給瑪瑞娜準備了生日禮物,更是花費了十二萬分的心思為瑪娜娜準備了禮物。臨行前,米拉夫暗下決心:這就是我要找的人,是我相伴一生的伴侶!我一定要讓她知道,一定要讓她接受我!
生日宴會上,米拉夫與瑪娜娜全都遲到了。
瑪娜娜太忙了,她的遲到大家早就習以為常。米拉夫在宴會開始不久後趕到,在熱鬧的氣氛中,跟大家喝酒聊天,實際上卻有點魂不守舍。
宴會正熱鬧地進行著,瑪娜娜拎著包捧著禮物匆匆忙忙地闖了進來。米拉夫的眼睛不被人察覺地一亮,與大家喝酒聊天的興致立刻高昂起來。瑪娜娜從來都是朋友聚會中的主角和焦點,她最喜歡與朋友們高談闊論,不論是對國家大事還是身邊小事都喜歡發表意見,與人辯論。隻是這一次,她的對象似乎集中到一個人身上。政治、經濟、哲學、曆史、人生、理想……瑪娜娜從來沒有像這樣痛快淋漓地聊過天。
直到深夜宴會結束,兩人還意猶未盡。順理成章地,米拉夫送瑪娜娜回家。在第比利斯純淨的天空中,點點星光如寶石般閃爍著幽幽的光,回家的路似乎極為漫長又極為短暫。宴會上的滔滔不絕此刻卻被沉默所代替,兩顆年輕的心靈籠罩在“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微妙氣氛中,一種令人心悸的陌生情愫蔓延開來。
米拉夫鼓足勇氣,用微顫的雙手拿出精心準備的禮物。壓抑了兩年多的相思終於在這一刻爆發,兩個年輕的身影擁抱在第比利斯最迷人的夜色中……
“我真的不記得當時準備什麼禮物了,也忘了是怎麼表白的了……”米拉夫狡黠地眨眨眼睛,61歲的他依然又高又帥,儒雅寬厚的氣質令人著迷,絲毫不顯年過花甲的老態。
連第一次見麵時瑪娜娜穿什麼衣服都記得的人,怎麼可能會忘了這麼重要的事情?盡管誰都不信,卻也無人去追問。那應該是專屬於兩個人的甜蜜回憶吧。
米拉夫和瑪娜娜戀愛的消息在朋友中間傳播開來。這消息不亞於一顆原子彈:米拉夫和瑪娜娜根本不是一類人!他倆談戀愛,有沒有弄錯?!
論家世,米拉夫的父親是大學教授,母親是醫生,瑪娜娜的父母親都是大學教授,嗯,好吧,門當戶對!論外貌,米拉夫高大帥氣,瑪娜娜玲瓏美麗,嗯,好吧,很是般配!論學問,米拉夫和瑪娜娜都是副博士,都是第比利斯國立大學的講師,都是同樣少見的涉獵豐富、知識淵博,嗯,好吧,旗鼓相當!
可是米拉夫是那麼文質彬彬的一個人,性格是那麼溫和寬容、與世無爭,絲毫不像格魯吉亞傳統男人那樣大男子主義;而瑪娜娜聰明絕頂、勤奮無雙,偏偏又獨立強勢,沒有絲毫格魯吉亞傳統女人的溫婉順從。他們兩個人在一起?朋友們不約而同地搖搖頭。
與米拉夫與瑪娜娜戀愛的消息同時傳出的,是另一個更讓人無法置信的消息:一個月後,歡迎大家參加米拉夫與瑪娜娜的婚禮!
所有的親戚朋友都大跌眼鏡:這兩個人不是才聊上的嗎?一個月之後就結婚?如果他們知道遙遠的中國有個叫錢鍾書的文學家曾經寫下這樣一句話:“老年人戀愛,就像老房子著火,沒得救”,想必一定會心有戚戚焉。那時米拉夫28歲,瑪娜娜27歲,在當時的格魯吉亞,著實已經是晚婚。
他們不知道的是,在此之前,米拉夫和瑪娜娜早已神交兩年多,對彼此的點點滴滴無不一清二楚並珍藏於心,而這份感情也在兩年多的醞釀中發酵成比最好的葡萄酒還要醇香的佳釀。
第二次見麵,也就是正式確定關係並直接定下婚禮日期之後,米拉夫和瑪娜娜再次神奇地回歸到各自的軌道上,沒有花前月下的卿卿我我,而是一切如常地教學、做科研。但一切少有的空閑間隙都用來打電話傾訴相思,並商定著關於婚禮的一切細節。
第三次見麵的時候,是在政府的結婚登記處。
米拉夫和瑪娜娜,一見鍾情,二見定情,三見便是“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詩經·邶風·擊鼓》)的一刻。
瑪娜娜身著白色長裙,裙擺飄逸地垂到腳麵,V字領盡顯複古氣息,袖口處繡滿了層層疊疊的精致蕾絲,腰間的輕輕一束更將女性的窈窕身姿展露無遺。手中幾枝長長的紅色康乃馨,簡單而隨意地為她增添了幾分生動鮮亮。
雪白硬挺的襯衣、紅白相間的格子領帶、深色的馬甲、纖塵不染的灰色西裝,嚴肅鄭重又不失喜慶,米拉夫對這件事情的重視顯示在每一個細節裏。與瑪娜娜的安靜不同,米拉夫的麵孔自始至終閃爍著光輝:從這一刻起,他終於真正擁有了自己生命中的太陽。
眾多的親朋好友一起見證了兩人生命中最重要的曆史時刻。在婚姻登記處的桌子上,米拉夫和瑪娜娜鄭重地簽下自己的名字。當筆尖離開的刹那,兩個不同的生命,就這樣連接成一個整體——一生一世一雙人。
從政府大樓回來,才是更加熱烈的傳統婚禮儀式。在接受親人的祝福之後,最重要的就是“踩盤子”儀式。由長輩將打碎的盤子鋪在新娘經過的路上,新娘必須踩著碎盤子通過,意喻為幸福鋪路,一生歲歲平安、闔家幸福。
按照格魯吉亞的傳統,婚宴要舉辦兩次,第一天在新娘家裏,招待娘家重要的親戚朋友,第二天則在新郎家裏,招待婆家重要的親戚朋友。瑪娜娜在自己的婚宴中有一件最遺憾的事情:竟然是喝酒沒喝過癮!她回憶說,第一天在我家的婚宴上喝紅酒,是我很喜歡的味道,可是我隻喝了一杯就被父親攔住了,勸我第二天還要去男方家裏辦婚宴,如果喝醉了會很難堪尷尬。我乖乖地聽話了,滿心指望第二天婚宴時可以喝個夠,反正婚宴結束後就沒有什麼重要的事情了。可是令我失望的是,米拉夫家裏準備的葡萄酒我一點都不喜歡喝,“我從來沒有喝過那麼難喝的葡萄酒!”
瑪瑞娜的生日宴會是米拉夫與瑪娜娜確定關係的轉折點,兩人愛屋及烏,對瑪瑞娜甚為感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份感激很快便以一種不可思議的方式回報給了瑪瑞娜。
婚禮後大約半年,就是瑪娜娜的生日宴會。作為朋友的瑪瑞娜自然不能缺席。說起來她還算是米拉夫和瑪娜娜的半個媒人呢!可她沒有想到的是,她竟然奇跡般地在這次生日宴會上遇到了自己的Mr.right——喬治亞·特斯特瓦澤!
這是怎樣的奇跡!兩個朋友竟然各自在對方的生日宴會中找到自己的另一半,而且相距時間不過半年!這神奇的緣分在朋友間迅速傳揚開來,還是單身的剩男剩女們開始更加熱衷於參加聚會,尤其是生日宴會。
婚後瑪娜娜和米拉夫住在租來的房屋中。那房子是瑪娜娜讀副博士時就租住的,距離第比利斯國立大學比較近,兩人上班很是方便。麵積大約有七八十平方米,一大一小兩個房間,大房間被分隔成了客廳、餐廳與一個臥室。
婚後是濃得化不開的甜蜜幸福。結婚不久瑪娜娜就到外地參加學術會議。有一天晚上忙碌完回到賓館裏,瑪娜娜像小時候那樣蜷縮在賓館的大陽台上,隻是心境已全然不同,有一個人填滿了她的心,滿滿的牽掛思念襯得此刻的嬌小身影更加孤單寂寞。拿起電話,話筒那邊帶有磁性的聲音仿佛一股氣流湧入心底,溫柔又深情。放下電話,她走到書桌前,拿起會議卷宗,投入到工作中去,一直到深夜。她結束了手中的工作,再次走到陽台前望向遠方,希望放鬆一下勞累的眼睛和大腦。窗外的一幕讓她意外,更是驚喜:米拉夫站在一輛汽車前,正向她揮手致意!
原來米拉夫竟然在放下電話後,馬上去借了朋友的汽車,連夜呼嘯而來!
二、母親:成功新角色
1981年底,婚禮後第9個月,米拉夫和瑪娜娜愛情的結晶——大兒子高戈出生了。
在預產期的前兩天,瑪娜娜就進了醫院。蘇聯時期,母親在醫院生孩子時,父親是不允許進入的,隻能在住院部的外麵等候,一直到母子出院時才能見到新生寶貝。
瑪娜娜在醫院中生下高戈,米拉夫立刻就接到了電話:是個大胖小子!米拉夫急切地想要見到自己的第一個兒子,無奈醫院的製度卻不允許。興奮的他與家人朋友舉行了一場又一場的宴會慶祝,每次都忍不住喝很多酒,好像隻有這樣才能表達他的激動和幸福。5天後,米拉夫接到通知,去醫院接瑪娜娜母子回家。住院部門口,喝得滿臉通紅、滿身酒氣的米拉夫傻傻地笑著,盯著瑪娜娜懷中小小的肉團兒,再也移不開眼睛。
瑪娜娜的媽媽奈麗到家裏住了兩個星期,幫助他們適應新的生活,教給瑪娜娜如何照顧嬰兒。之後,新手爸爸和新手媽媽就正式上崗了。
初次為人父母的陌生、緊張、慌亂在所難免,況且還有工作要忙。兩人根據各自的情況安排時間,輪流在家照顧嬰兒。米拉夫雖然性情溫和,但是非常喜歡熱鬧,以前經常和朋友們一起爬山、郊遊、聚會,但是高戈的到來讓他不得不放棄這些興趣愛好。瑪娜娜的生活也完全變成了“學校——家”這樣的兩點一線。
好在米拉夫和瑪娜娜都是極其聰明且適應力很強的人。米拉夫從來沒有抱過嬰兒,但他的生物學專業學習這時派上了用場,如何照顧新生動物寶寶呢?沒問題,課堂上講過!米拉夫將所學內容舉一反三、一通百通,全部在自己的寶貝兒子身上試驗起來,倒也有模有樣。他非常體諒瑪娜娜的辛勞,幫忙分擔了很多家務,給兒子換洗尿布這樣的瑣事也從不排斥。
但是兩個興趣廣泛的人被小小的嬰兒拴在家中,日複一日,也實在令人憋悶。所以當那一天有朋友到家中做客時,米拉夫和瑪娜娜興奮異常,大家喝酒、唱歌、跳舞,直到深夜朋友們才散去。打掃雜亂的戰場時,瑪娜娜猛然想起:高戈呢?怎麼不在房間裏?兩人焦急萬分之下,忍不住互相抱怨。米拉夫這才想起,客人來時怕吵到高戈,所以把他放在童車裏推到陽台上去了。兩人立刻以百米衝刺的速度衝到陽台上——要知道,那可是滴水成冰的冬夜!萬幸,孩子身上蓋著厚厚的毯子,正睡得又香又甜,全然不知站在旁邊的父母親剛才是如何緊張焦急……
一年多以後,二女兒卡特琳娜出生了。這時兩人照顧孩子已是輕車熟路,偶爾遇到夫妻兩人都忙碌的時候,兩邊的父母親就會臨時來幫忙,有時也會請保姆。雖然兩人在第比利斯國立大學的工資並不高,好在對於物質生活也沒有很高的要求,總體來講生活過得平穩安適。
瑪娜娜這時工作時間不長,還沒有擔任學校的行政工作,於是除了教課,她便將全部的時間和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米拉夫和瑪娜娜兩人都出生於知識分子家庭,對孩子的教育問題十分重視。
瑪娜娜向來惜時如金,她不舍得把時間放在做飯、洗衣服等家務上,這些瑣事她有時會請保姆來處理。她也不會把精力放在滿足孩子們的物質需要上,隻要能保證身體健康這個前提就足夠了。
她重視的是滿足孩子們的精神需求和情感需要。除了去學校上課,她都會在家陪孩子聊天、看書、做遊戲,周末朋友們的聚會也極少參加,除非是大家都帶著孩子,讓孩子們一起玩。每天晚上睡覺前,她都會和孩子們一起背詩歌、朗誦經典文學作品、講故事,然後共同討論作品,評價人物行為的對錯等等。她一直強調,如果你真的愛孩子,就要享受和他們在一起的每一分每一秒;如果你真的深愛孩子,他們一定會感受得到,並給予更多的回饋。現在出現了那麼多的教育問題和社會問題,很大程度上都源於父母親沒能與孩子們進行充分的溝通和交流。自然,有時想起來因為孩子而不能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學術研究中,瑪娜娜也會煩悶,但是“孩子們那麼可愛,我總不能把他們從陽台扔下去呀……”
培養孩子們廣泛的興趣,是瑪娜娜最重視的事情。她提供各種機會盡可能讓他們接觸不同的領域,引導和發掘他們的興趣與天賦。二女兒卡特琳娜至今記得,她的兒時生活與別的小朋友完全不同,每天都特別忙碌,看書、學芭蕾、英語、俄語、德語、鋼琴、遊泳、油畫、國際象棋……瑪娜娜最看不慣的事情就是別人浪費時間,如果孩子們無所事事她就會不高興。她一直用自己的觀念影響孩子們:最好的休息方式就是從一件事情換到另外一件事情!
瑪娜娜也很重視對孩子們獨立性的培養。高戈和卡特琳娜在四五歲的時候就自己去幼兒園與各種輔導班,雖然離家並不遠,但是讓這樣小的孩子獨自出行還是讓很多親戚朋友都不理解。周末時,瑪娜娜經常帶著兩個孩子去郊遊,來回大約50公裏。瑪娜娜會準備好食物、帳篷,全家一起走著去,然後又走著回來。有時孩子們累得腿疼,瑪娜娜會用講故事、賽跑等不同方式轉移他們的注意力,鼓勵他們堅持下來,從來沒有半途而廢過。而當孩子們問瑪娜娜問題時,得到最多的回答就是:自己到百科全書中去查。
盡管瑪娜娜是一個嚴格的媽媽,但是她從不強迫孩子們。相反,她非常注意傾聽孩子們的意見和需要,並尊重他們自己的選擇。二女兒卡特琳娜彈鋼琴很有天分,輔導老師一直稱讚她是一棵好苗子。但是有一天她對瑪娜娜講,不喜歡彈鋼琴了,覺得枯燥乏味。瑪娜娜與之深入交流之後,卡特琳娜不改初衷。瑪娜娜也就坦然接受,在她看來,隻要不是做壞事,沒有什麼比孩子的快樂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