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上下求索路漫漫(1 / 3)

一、學海暢遊灑青春

第比利斯國立大學創建於1918年,是格魯吉亞乃至高加索地區創建最早的大學,開創了格魯吉亞近現代高等教育的先河。悠久的曆史賦予了這所學校與眾不同的底蘊與氣度。

在綠蔭掩映的恰夫恰瓦澤大街路邊有一段並不起眼的台階,已被歲月磨蝕了的層層階梯直通向上方。拾級至頂端頓覺眼前一亮:兩側的樹林中整齊地排列著格魯吉亞名人雕塑,灌木叢全部修整成簡潔的藝術造型,大片的草坪翠綠成茵,前方是開闊的廣場,廣場中間則矗立著大學創辦者伊萬·雅瓦希什維利的全身塑像。穿過廣場便是第比利斯國立大學的主樓。整棟樓呈“口”字形,雖然隻有三層,但正前方的中心部分每層都有五六米高,氣勢宏偉,歐式弧形窗戶則增添了些許靈動。同樣是三層的兩側配樓對稱著向兩邊散開,然後呈直角向後轉去。在將近一百年前的格魯吉亞,如此龐大的建築設計可謂是大手筆。

1970年至1975年,瑪娜娜在這裏度過了五年大學本科和碩士的學習生涯。在少年時代,瑪娜娜的生活充實而單調,絕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用在國際象棋上。到了大學時期,開始步入青年的她心胸豁然開朗,興趣和愛好也隨之增多。她不停地汲取多方麵的知識,對生活充滿了好奇。

瑪娜娜所在的東方學係土耳其語專業設立於20世紀40年代。她選擇土耳其語專業,是為了從另一個角度更好地認識自己的祖國格魯吉亞。格魯吉亞南部與土耳其接壤,而且這兩個相鄰國家有著悠久的曆史淵源。曆史上土耳其在強盛時期多次入侵格魯吉亞,但也促進了格魯吉亞的發展。至今兩個國家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多方麵都有著密切的合作,乃至在生活習俗上也有很多相似之處。在格魯吉亞曆史發展的許多重要階段都能找到土耳其的影子,甚至由於曆史原因,西格魯吉亞的部分土地並入了土耳其。

當時的東方學係是比較前沿的專業,第比利斯國立大學是唯一開設這個專業的學校,而且招收的學生也很少,高考競爭難度相當大。瑪娜娜所在的1970級土耳其語專業隻招收九個人。不過人數雖然少了,卻也有了另外的好處,就是大家的關係更加親密無間。

瑪娜娜在上大學前就已經是全國著名的國際象棋高手,報紙上經常出現有關她的報道。在這個熱愛國際象棋的國度裏,幾乎所有的老師和同學都早已久聞瑪娜娜的大名。剛開學時瑪娜娜還沒有放棄國際象棋,經常去集訓或參加比賽,老師和同學們很少見到她。於是同學們之間便有了猜測,已經是名人的瑪娜娜想必是很難接近吧?飛揚跋扈還是拒人於千裏之外?第一個學期結束後,瑪娜娜徹底放棄了做專業國際象棋選手的道路,完全投入到了大學生活中,很快就融入到同學們中間去。大家才發現,原來盛名之下的瑪娜娜竟是如此平易開朗、聰明可愛。

瑪娜娜的大學同學拉莉·列維亞至今都還記得在大學走廊裏初次見到瑪娜娜時的情景:“她穿著咖啡色的長裙,抱著幾本書,站在教學樓的走廊裏,很安靜地思考什麼問題。我走過去問她,同學們要出去玩,她要不要去。她很開心地回答說:當然要一起去啊。之前的安靜一下子就變得很活潑靈動,一點兒都沒有名人的架子。從那以後我們就成了好朋友,一直到現在。”

大學最大的魅力就是自由與自覺地學習,隻要你願意,就可以找到時間、精力和條件學習所有感興趣的東西,正是這一點讓瑪娜娜放棄了深愛的國際象棋。

瑪娜娜好像一條在岸邊擱淺了許久的鯨魚重歸大海,那種享受知識的樂趣與幸福絕非每個大學生都能體會得到。除了自己的專業土耳其語,她還選修了英語、阿拉伯語、伊朗語和亞美尼亞語。

瑪娜娜對於語言有著非同一般的興趣,還在少年時期她就夢想著將來能說多種語言,與世界各地的人們溝通交流,了解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文化曆史。即使是在中學階段,她的精力還主要放在國際象棋上的時候,她就選修了德語。少年時期的瑪娜娜就已經能說非常流利的德語了。

大學為瑪娜娜提供了更為便利的條件。除了課堂學習之外,圖書館幾乎成了她的第二個家,老師們更是經常被瑪娜娜纏著追根問底。與此同時,瑪娜娜也成了所有老師的心頭最愛:“從來沒見過這麼努力的學生!”

除了課堂上的學習,瑪娜娜還特別喜歡到處參觀考察。阿胡什是教授伊朗語的教師,同時他還是格魯吉亞著名的詩人。四十多歲的他知識淵博,性情和藹,極受學生們的愛戴。夏天的每個周末阿胡什都會帶領學生們去遊覽名勝古跡,讓他們去親自觀察、觸摸格魯吉亞悠久的曆史變遷和文明的發展脈絡。第比利斯東部的姆茨赫塔古城是他們常去的地方之一。這裏是格魯吉亞第一個基督教堂季瓦裏教堂與格魯吉亞皇家教堂斯威特特斯克維裏教堂的所在地,也曾是格魯吉亞的古老都城,時至今天它仍然是格魯吉亞人的精神之都和信仰聖地。學生們從斑駁的牆壁與空曠的教堂圓頂中感受著古老的氣息。瑪娜娜非常喜歡這種親身感受式的學習。每次參觀之前,她都會提前做好功課,搜集查閱相關的曆史知識,然後在參觀的過程中進一步實地印證、補充。她所表現出來的廣博知識與深入思考經常讓老師讚歎不已。

為了更好地學習亞美尼亞語,瑪娜娜還做出了驚人舉動:她竟然隻身一人跑去亞美尼亞生活了幾個月的時間!雖說亞美尼亞與格魯吉亞是鄰國,但畢竟是兩個國家,而且當時瑪娜娜的亞美尼亞語並不熟練。更令人震驚的是,她為了能學習到原生態的亞美尼亞語,直接去了亞美尼亞生活最為艱苦的偏遠農村!多年以後,瑪娜娜談起這段經曆,很是輕描淡寫:“雖然生活上是有點艱苦,可是我的亞美尼亞語進步很大!我認為這樣的學習和經曆相當值得……”話音未落,她的朋友瑪瑞娜就大聲反駁道:“哪裏隻是有點艱苦?你都不知道會遇到什麼難題,甚至是生命危險!連一個認識的人都沒有,有幾個人像你這樣膽大包天……”

瑪娜娜對學習的狂熱讓很多同學為之瞠目,但她並非“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的書呆子。相反,她積極地參加各種社團和集體活動,是學校裏的活躍分子。那個時代的年輕人普遍對文學有著濃厚的興趣,學校裏的文學社團是文學愛好者的樂園,經常舉辦文學沙龍,大家互相交流推薦優秀的文學作品,有時也朗誦自己的作品。瑪娜娜幾乎從不缺席,她最喜歡的是普希金和萊蒙托夫的詩歌。她也喜歡寫詩,在情竇初開的年齡,寫了很多憧憬愛情的詩歌,或許稚嫩卻自有一股清新之氣。但她內心裏對於愛情其實從未認真考慮過。20歲左右的瑪娜娜已經是校園裏出了名的小美人,她的名氣不再是由國際象棋帶來的,而是來自於她自身的魅力。靈動俏皮的青春容顏、聰慧樂觀的可愛性情,吸引了許多男同學追隨的目光。但瑪娜娜正陶醉在美好的大學生活裏,有那麼多要學習的知識、那麼多要參加的活動,她沒有精力分出來給還未曾體驗過的愛情。

“讀萬卷書,行萬裏路”是瑪娜娜年少時的夢想。在大學裏她終於有條件真正實現了。她經常利用假期出去旅行。國內的庫塔伊西、皮聰大、博爾若米、蘇呼米等許多城市,周邊的德國、土耳其、俄羅斯、亞美尼亞、阿塞拜疆等許多國家都留下了她的身影。有時是她獨自出發,有時是和朋友同行,有時是和家人度假,但不論是何種方式出行,她都表現出對所有事物的熱情,學習陌生的語言、了解不同的文明、感受迥異的習俗……每一天都在變化的新鮮感讓她酷愛這種“行走在路上”的刺激和情懷。

旅行給瑪娜娜留下了許多美好的記憶。她的朋友拉莉每次回憶起同學們一起去俄羅斯旅遊時遇到的趣事就忍不住大笑。那是1974年,朋友們一起到俄羅斯彼得堡旅行,途中遇到了一位喜歡國際象棋的美國青年。他認出了經常在報紙上出現的國際象棋高手瑪娜娜,非要纏著瑪娜娜下棋。瑪娜娜推辭不過,隻好拿出隨身攜帶的象棋。由於水平相差懸殊,每次都是隻需幾分鍾瑪娜娜就毫無懸念地贏了,朋友看到美國青年可憐兮兮的樣子,就慫恿瑪娜娜讓他一盤。那美國青年贏棋之後,簡直不敢相信這個結果,興奮地大喊大叫,然後拿著瑪娜娜的國際象棋就跑了。瑪娜娜和朋友們目瞪口呆,等反應過來,那美國青年早已不見蹤影。之後的一個星期,瑪娜娜都賭氣不願和朋友們講話:如果不是你們出的餿主意,我的國際象棋怎麼會就這樣莫名其妙地沒了?!

五年的本科、碩士連讀生活是瑪娜娜一生中最豐富多彩的階段。在社團活動、旅行之外,她還會利用課餘時間和同學們一起去參觀博物館、展覽會,一起去看電影、話劇、音樂會。瑪娜娜還是朋友聚會中的活躍分子,唱歌、跳舞,無不喜歡。隻是瑪娜娜在音樂上似乎並沒有多少天賦,每次她剛一打開嗓子,就有朋友喝倒彩。生性開朗的瑪娜娜並不以為然,而是依舊自得其樂,惹得大家笑鬧成一團。另外,瑪娜娜還是最好的與最恐怖的“塔瑪達”,即酒司令或主持人。按照格魯吉亞的習俗,在宴會中必須選出一位“塔瑪達”,專門負責席間敬酒與營造氣氛。“塔瑪達”一定要有好酒量,更要有好口才,一場聚會往往要幾個小時才能結束,“塔瑪達”的祝酒辭令也需要洋洋灑灑數十乃至上百條,內容則涉及愛情事業、家庭成員等等所有內容。瑪娜娜的口才一向很好,常常一說起來就如庫拉河的水一樣滔滔不絕,大家不得不屢次打斷才能喝到杯中的酒。

但有一點瑪娜娜與大多數同學們不一樣,就是她的原則性很強。大學期間的聚會特別多,一方麵是熱情的格魯吉亞人本就喜歡聚會,另一方麵,熱血沸騰的青年們也喜歡在聚會中盡情揮霍享受青春時光,並在這些集體活動中找到自己的歸屬感。但是瑪娜娜對此卻有著清醒的認識:應該參加的聚會她會盡情投入其中,並很快成為主角,給大家帶來更多快樂;而對於沒有必要的聚會,她會堅決拒絕,沒有商量的餘地。

瑪娜娜對於時間有著詳盡的計劃,會按照事情的輕重緩急合理統籌安排。她經常為自己製訂各種長期的戰略規劃、短期的目標計劃、一周的大體安排,甚至每天晚上都會做好第二天學習生活的詳細時刻表。很多老師和同學都覺得不可思議:大家都是一天24個小時,瑪娜娜怎麼可能有足夠的時間做那麼多事情?他們不知道,瑪娜娜從來不安排專門的休息時間,對她來講,從一件事情轉到另一件事情就是最好的休息。

1975年,瑪娜娜順利完成本科與碩士學業。這時的她不再是全國聞名的國際象棋明星少女,而是暢遊在知識海洋中意猶未盡的充滿智慧的青年女子。麵容依舊靈動,但那“腹有詩書氣自華”的氣度卻更加令人心折。

二、雛鳳新聲學林現

經過了本碩五年的學習,瑪娜娜已經很明確自己想走的道路,此時除了學術研究已經沒有任何事能讓她的生命和智慧盡情燃燒。順理成章地,她申請了副博士,專業是土耳其研究。

格魯吉亞獨立後沿襲了蘇聯的教育製度。高等教育分為四個階段:大學本科學製四年,碩士研究生學製兩年,副博士加博士第一階段學製三年,博士第二階段學製三年。與很多國家在學製上的最大區別就是多了副博士的學習階段,這一階段的學習介於碩士與博士之間,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獨立進行科學研究的思維和能力。博士則分為兩個學習階段,第一個學習階段與副博士的學習階段是連在一起的,由導師指導學習,而第二階段由自己獨立進行學術研究。在格魯吉亞獨立後,學製也與國際接軌,采取了通行的學製方式。

1975年,第比利斯國立大學的土耳其專業招收副博士,但名額僅有一個。那一年同時有兩個人申請,而兩個人的考試成績都非常優異。時任曆史學院院長的瑪瑞婭·勞德哲帕尼澤,那時已年過半百。她1939年開始在第比利斯國立大學讀本科,之後在本校連讀了副博士、博士,畢業後便留校任教,從助教、講師、教授一路走來,是第比利斯國立大學資曆最老的教師之一,在格魯吉亞整個學術界都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她詳細看了兩個申請者的資料和考試成績,對兩個優秀人才權衡再三,終是不舍得放棄任何一個。於是找到校長說明情況,幾次校級、院級會議爭論後,終於爭取到了兩個副博士名額。這在學校發展史上還是頭一次。

其中一人便是瑪娜娜,而瑪瑞婭則成了她的副博士與博士第一階段的導師。

副博士的生活與本碩時期相比有了顯著的變化。瑪娜娜的生活再次回到簡單充實的階段,與癡迷於國際象棋的那幾年頗為相似。朋友們的聚會少了,課餘期間也很少參加各種社團活動了,她全身心投入到學術研究中去。

課堂的學習內容已經不能滿足她的需要。她奔走於不同的圖書館和資料室之間,經常伏案至深夜,對所有相關的知識和問題窮根究底,找到每一個可以幫助她的老師、學者虛心求教……

在學習的過程中,瑪娜娜對13-15世紀的格魯吉亞的曆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3-15世紀對格魯吉亞來講是一段苦難的殖民曆史。12世紀時格魯吉亞在第一位女性君主塔瑪拉女王的統治下發展至鼎盛時期,成為高加索地區最強大的國家。但進入13世紀後卻不斷受到蒙古、波斯、土耳其的入侵,整個國家陷入了分裂混亂之中,社會經濟陷入癱瘓。格魯吉亞作為典型的傳統農業國家,農民占據了人口的大多數。在外族侵略與本國賦稅嚴酷的環境下,農民難以生存,一些地方開始出現農民起義。格魯吉亞西部是農業最發達的地區,土耳其曾侵占了這裏的大片土地,將其納入自己的版圖。在那段悲慘的曆史中,格魯吉亞西部的農民及農業無疑具有典型的代表性。瑪娜娜希望通過自己的研究去還原格魯吉亞西部農民經曆的那段曆史,深入分析曆史發展的規律,為格魯吉亞今後的發展提供借鑒,起到“以史為鑒”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