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就這樣幸福而平穩地一天天過去。1988年,小女兒蒂阿娜出生了。
這時大兒子高戈7歲,二女兒卡特琳娜5歲。小女兒的出生再次給家庭生活增添了喜悅。米拉夫和瑪娜娜這時已經是很有經驗的父母。更重要的是,高戈和卡特琳娜不僅身體健康,而且比同齡的孩子更加成熟懂事。他們是米拉夫和瑪娜娜最好的小幫手,就像是蒂阿娜的小爸爸和小媽媽。喂奶、換尿布、哄著妹妹玩……高戈和卡特琳娜幾乎全部都能勝任。蒂阿娜一歲多牙牙學語的時候,發音含混不清,米拉夫和瑪娜娜常常無法領會她的意思,最後的結果總是轉身尋求幫助,“高戈、卡特琳娜,你們快來翻譯一下,蒂阿娜說的是什麼意思……”
當三個孩子陸續上學後,米拉夫和瑪娜娜也從未幹涉過他們的學習和生活。相反,他們倒是找出更多方法與孩子們一起做遊戲。他們住的地方依然是瑪娜娜攻讀副博士時租住的房屋,隻是這時已經買下來,屬於他們自己。大房間用一米多高的櫥櫃隔成了兩個空間。那個狹長的櫥櫃頂成了孩子們的舞台和樂園。瑪娜娜和他們一起用很多廢舊的報紙和卡紙剪成各種形狀,有人物、動物、大樹、鮮花……然後畫上圖案、塗上顏色,做成簡單的玩偶,把櫥櫃頂當作舞台,進行了一場場的紙偶表演。很多親戚朋友和鄰居聽說後,絡繹不絕地前來觀看演出。最後竟然連格魯吉亞國家電視台的記者也聽說了,做了專題采訪報道。孩子們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滿足。
瑪娜娜還組織孩子們進行話劇表演。他們把家裏廢棄的衣服或廢舊布料稍做加工,和孩子們一起縫製簡單的表演服裝,一起背誦台詞,表演莎士比亞話劇或經典童話故事,甚至興致高昂地自編自導自演。
在各種遊戲中,孩子們不知不覺地培養起了自信心、創造力和團隊精神,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就在這些潛移默化中逐漸形成。
米拉夫和瑪娜娜更是從來沒有為孩子們規劃過未來,或是強迫他們去走一條所謂的成功之路,隻是盡可能地讓他們多看多做,然後鼓勵他們做出自己的選擇。正是在這樣的開明與寬容的成長環境中,孩子們從小就真切地感受到父母親對自己的尊重和信任。如果孩子們做錯了事情,米拉夫和瑪娜娜也不會暴跳如雷、橫加指責,而是溫和地傾聽他們的理由,給予提醒和忠告,更是從來沒有打過他們。
三個孩子從小到大從未與父母親之間有過真正的衝突,更未產生過什麼逆反心理。經常有人羨慕地對瑪娜娜說,你真幸運,三個孩子都是這樣聽話的乖孩子!可是瑪娜娜總是回答他們同一句話:這不是幸運,而是培養的結果。
孩子們長大以後,瑪娜娜更是從不幹涉他們的決定。即使有些事情她並不讚同,也隻是提出自己的建議,而把決定權留給他們自己。
大兒子高戈高考時,瑪娜娜創辦的格魯吉亞大學已經成立並步入正軌,在很多方麵都不遜於像第比利斯國立大學這樣的老牌學校,因此高戈便以優異的高考成績選擇了格魯吉亞大學繼續學習。高戈在大學期間各門功課都名列前茅,有同學對他說:“你之所以能得到這麼好的成績,隻不過是因為你媽媽是校長罷了。”個性好強的高戈一氣之下,想要轉學去第比利斯國立大學繼續後麵的學業。瑪娜娜對高戈的意氣之爭很是不以為然,並為高戈的決心離開頗有幾分傷心和失望。但高戈主意已定,瑪娜娜唯有保留自己的意見。高戈在第比利斯國立大學依然勤奮努力,表現突出的他很快被推薦參加了格魯吉亞與德國高等院校之間的交換生項目。瑪娜娜看到高戈能夠真正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並做出努力,便欣慰地接受了高戈的決定。
由於米拉夫和瑪娜娜都是非常開明和民主的家長,孩子們遇到事情從不隱瞞,而是信任地去征求他們的意見和建議,不論是在學習、工作上還是在愛情與日常生活方麵。
二女兒卡特琳娜工作不久就談了一個男朋友,米拉夫和瑪娜娜見過之後都比較滿意,小夥子話不多,但是性情寬厚、待人和善。一年之後就在兩人準備談婚論嫁之時,卻因為一些瑣事產生了矛盾,卡特琳娜不願委屈自己,堅決提出分手。瑪娜娜知道後並未追根問底,而是在聊天過程中隨意談起自己對卡特琳娜男朋友的看法,暗示他們兩個其實很合適。卡特琳娜一向對媽媽很是敬佩,再三考慮之後,選擇了與男友複合。婚後的生活果然如瑪娜娜所預料的那樣,很是幸福。丈夫的體貼溫柔讓卡特琳娜非常慶幸自己沒有錯過對的人。
小女兒蒂阿娜的經曆卻要跌宕起伏得多。蒂阿娜在大學時談了一個男朋友,當時她隻有20歲。本想完成學業之後結婚,可是男友卻提出必須馬上訂婚,半年後結婚,並幾次三番地以分手相威脅。年輕的蒂阿娜陷入愛情中無法自拔,害怕失去自己的愛人,無奈之下隻得同意。米拉夫和瑪娜娜對此極為不滿。瑪娜娜很少見地對蒂阿娜表明反對態度,並與之交流溝通,希望她至少等到大學畢業以後再決定終身大事。但蒂阿娜最終還是決定聽從男友的安排。瑪娜娜盡管不讚成,但並未堅持下去,而是尊重了蒂阿娜的選擇。
訂婚之後,蒂阿娜就搬到男友家裏,與未來的公婆住在一起。當現實的無奈和殘酷降臨到自己身上時,蒂阿娜才發現自己原來是那麼幼稚可笑。除了生活習慣的不同,蒂阿娜更難以忍受男友對自己自由的限製:不準出去和朋友們聚會;不準與娘家過於親密;不準與其他男子來往……一個又一個的“不準”讓在自由環境中長大的蒂阿娜幾乎無法呼吸。蒂阿娜大學畢業前夕,找到了一個不錯的實習機會,但男友卻強迫她放棄,隻因為實習導師是一位年輕男性!
就在婚禮前的兩天,再也無法忍受的蒂阿娜終於下定決心徹底離開了男友和他的家。這是瑪娜娜意料中的結果,但她一句指責的話也沒有,隻是緊緊擁抱著痛哭流涕的小女兒,不停地安慰她:“如果這不是你的另一半,就應該趕緊讓他從你的生命中離去,否則怎麼會有新的開始?”但僅有20歲的蒂阿娜還是很難接受這樣的結果,自責、內疚、憤怒……各種不良情緒幾乎讓她崩潰。她暴飲暴食,體重一下增加了20多斤;她情緒不穩定,看到什麼都要抱怨發脾氣……
在接下來的兩年時間裏,瑪娜娜默默地安排了許多出國考察和旅行的機會:英國、德國、意大利、土耳其……蒂阿娜被瑪娜娜邀請擔任翻譯和秘書。在異國他鄉的陌生環境和忙碌充實的工作中,蒂阿娜逐漸找回了當初的自己,完整而快樂。
“有自由才有自覺”,“要讓孩子在錯誤中學習,然後才能吸取教訓,真正成長。”瑪娜娜這樣說。
三、難關:攜手覓新途
生活就像大海,每時每刻都在變化。這一刻看似安詳如鏡,下一刻出現的卻可能是狂風暴浪,將所有的人席卷其中,無力逃脫。瑪娜娜的家庭生活一直幸福而安穩,但她卻無法阻止國家和社會那突如其來的動蕩。他們這個小小的家庭在這樣的狂潮中顛簸掙紮著,用盡全力想要找到生存下去的方法。
1991年5月26日格魯吉亞事實上脫離蘇聯,宣布獨立,加姆薩胡爾季阿當選為總統。這一舉動直接催化了同年年底的蘇聯解體。1991年12月25日戈爾巴喬夫發表電視講話正式宣布辭職,長達69年曆史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宣告終結。
格魯吉亞獨立後,國內各種政治力量之間的權力鬥爭日趨激烈,政府出現了嚴重的危機。1991年9月,以西古阿總理和國民衛隊司令基托瓦尼為首的反對派武裝力量同總統加姆薩胡爾季阿的軍隊發生流血衝突。總統藏身市中心政府大廈,而反對派就把據點設在了政府大廈對麵的“第比利斯旅館”。反對派武裝力量動用了坦克、裝甲車、火箭炮等重型武器,忠於總統的軍人也動用了先進的現代化武器。戰鬥從最初的政府大樓逐步擴展到附近的音樂廳、少年宮、軍官之家、劇院等,許多商店和住宅也卷入了戰火之中。激烈的戰鬥持續了半個月之久,導致整個第比利斯的生活陷入癱瘓,機場關閉,鐵路中斷,道路封鎖,交通停頓。
許多第比利斯的市民都記得那一年的聖誕節。沒有往常絢爛的鞭炮煙火,沒有流光溢彩的聖誕樹,沒有親情濃鬱的熱鬧宴會。耳邊聽到的是遠處傳來的幾聲零星槍炮聲,眼睛看到的是窗外偶爾閃耀的爆炸火光。人們瑟縮地躲藏在家裏,不必說美酒佳肴,連最起碼的麵包、奶酪也不能保證。人們唯有虔誠地祈禱,渴盼戰爭快點結束,和平快點到來。
這場衝突導致格魯吉亞國內局勢劇變。1992年11月,格魯吉亞議會選舉謝瓦爾德納澤為國家元首。1993年10月,格魯吉亞陷入一場由政府軍、反對派、阿布哈茲分裂主義武裝的三方內戰,直至年底才在俄羅斯的幫助下平息了內亂。1994年9月,議會中的反對派掀起“倒謝”運動,要求謝瓦爾德納澤辭職,議會與政府之間也爆發了衝突,激烈的鬥爭之後,謝瓦爾德納澤才保住了總統之位。
在蘇聯時期,格魯吉亞的經濟在相當程度上依賴蘇共中央的撥款援助,雖然並不富足,但是居民們的基本溫飽都能保證。脫離蘇聯,格魯吉亞無力自給,尤其是需要進口的糧食、肉、奶、糖等一係列食品更是出現了嚴重短缺現象。整個城市的水、電也都不能滿足供應,燃料儲備早已用盡,銀行沒有現金支付。
“沒水、沒電、沒錢、沒食物……那是我一生中經曆的最困難的時期”,20年後,米拉夫回憶起那段生活依然情緒低落。那時,大學已基本停課,大學老師的工資少得可憐,一個月隻有區區5美元,而且還不能按時發放。即使有了錢也沒有東西可買,超市裏麵隻有空蕩蕩的貨架。
那段時間,每天都會有一輛裝滿麵包的大車來到,大家憑借發到手裏的糧票限量購買。每次都是人潮洶湧,很多人都搶不到。搶不到的人隻能沮喪地回家,全家挨餓,第二天更早地來排隊搶購。
那段時間,每天早上天不亮,米拉夫就會把瑪娜娜送到搶購的地點。瑪娜娜總是最早一批趕到的人,總能排到隊伍的前麵去。裝滿麵包的貨車來了,人們蜂擁而至,長龍般的隊伍瞬時失去了秩序,隻能看到數不清的人舉著手中的糧票瘋狂地向前擁擠著。瑪娜娜排在最前麵,嬌小的她幾乎難以支撐和控製自己的身體,連站穩都不可能。瑪娜娜堅強剛毅的性格此刻發揮了作用,她大聲喊叫著,用盡全身力氣推開不斷向前擁擠的人群,艱難踉蹌地向外挪著步子。終於擠出來了,護著手中早已看不出形狀的麵包渣和麵包塊,她心中很是滿足,盡管頭發散亂、衣服褶皺、氣喘籲籲。
“也就是我吧,如果換成米拉夫,他早就被擠倒了,不知道要被人踩成什麼樣子!”隻有1.5米高的瑪娜娜抬眼看著1.8米多的米拉夫得意地說。
但是,僅靠搶購來的那一點點麵包無論如何都不能滿足一家人最起碼的需要。米拉夫和瑪娜娜動起了腦筋。
蘇聯時期,所有的東西都是統一分配,大家憑借各種糧票、布票等票據到國營商店換購生活必需品。可是獨立後動亂不斷,所有的物資都極其匱乏,即使持有票據也基本相當於白條。
如果能弄到些什麼生活物資,再倒賣出去……米拉夫和瑪娜娜的眼睛亮了起來。蘇聯時期,人們的思想觀念已然僵化,習慣了日用品和必需品完全由政府來安排配發,而米拉夫和瑪娜娜卻有著開闊的眼界和靈活的腦筋,一眼就看到了商機所在。更何況,國家獨立後已不再限製私有經濟的發展。
恰巧他們居住的那棟樓的臨街一層有一個空房間等待出租。米拉夫和瑪娜娜毫不猶豫租了下來。沒有資金,兩人幾乎借遍了所有的親戚朋友。可是當時大家基本都是處於一窮二白的地步,連銀行也無法支付現金。最終拿著那少得可憐的借款,瑪娜娜去了農村。她預想,城市物資極其匱乏,但農村卻是自給自足,至少能買到一些食品。果然如她所料。由於錢太少,她隻買了一些農民自製的饢餅、奶酪和巧克力回來。
便利店規模很小,隻有十幾平方米,也沒做任何廣告宣傳,可是一開張,周圍的居民就蜂擁而來,沒等瑪娜娜反應過來,東西就被一搶而空。隻賣了這一點點食品就不僅收回了所有的成本,還略有盈餘。瑪娜娜找到了生財之道。
就這樣,瑪娜娜的身份從一個大學教師順利轉變成了便利店老板。夫妻二人對這種身份的變化,並沒有太大的心理落差。在開店之前,為了多賺點錢,米拉夫甚至還做過一段時間的搬運工。兩人都心懷坦蕩,想得透徹明白:工作談何貴賤,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隻要能賺到錢,能生存下去,就足夠了。
瑪娜娜的生意以驚人的速度發展起來。短短兩年時間就在第比利斯開了四家連鎖店。一方麵是因為她所賣的商品都是當時人們生活極度缺乏的必需品,以食品、飲料為主;另一方麵也與瑪娜娜的熱情善良有關。她做生意可說是誠實守信、童叟無欺,有時遇到生活困難的人還會主動降價甚至不收錢,所以她的生意很是興隆。
一天一位中年婦女到店裏來,請求瑪娜娜給她留一塊奶酪,她下班時來取,因為她的女兒生病了,很想吃。瑪娜娜毫不猶豫地給她留了一塊出來。到下班時間,一位中年婦女來買奶酪,瑪娜娜就給了她,可是不久,又來了一位中年婦女,說來取上午預定的奶酪。原來是瑪娜娜認錯了人。她心裏非常歉疚,至今仍耿耿於懷。
便利店的興旺讓瑪娜娜一家的生活又好了起來,至少能夠維持正常的生活運轉,也有了給孩子找俄語家教的錢,甚至偶爾還可以去滑雪。
但是在動亂的社會中誰又能獨善其身?政治上的戰爭衝突導致整個社會的秩序都極其混亂,“黑手黨”的勢力開始擴張,其行為也更加猖獗。小小的便利店成了他們的目標。
“那時候經常會遇到‘黑手黨’來搶錢搶東西。有時是一個人,有時是一撥人,他們大搖大擺地走進店裏,對我說‘以後這塊地盤歸我管,你要交保護費!’沒有任何可以爭辯理論的機會。有的還拿著槍直接威脅。多的時候一天可以遇到三四撥。”瑪娜娜對這種情況氣憤不已卻也無可奈何。每個月賺的錢有四分之三都被“黑手黨”以保護費的名義搶掠而去。
有一天已經來過了好幾撥“黑手黨”,當天的錢已經全部都交了出去。當又有幾個人來收保護費的時候,店裏值班的是瑪娜娜的一個阿姨,她低聲下氣地懇求他們實在沒有錢,能否以後補上。那幾個人先是搶了些東西,然後就拿起店裏的椅子將貨架砸爛了,並開槍將雞蛋、飲料等物品打得滿屋亂飛,店裏一片狼藉。二女兒卡特琳娜那時還不到10歲,正在店裏玩耍,嚇得躲在桌子底下瑟瑟發抖。
這樣的現狀讓瑪娜娜很有危機感。她意識到了“開源節流”的重要性。節流自不必說,在那個年代,全家人已是節儉到了極致。但開源方麵,卻可以動動腦筋。於是在1994年至1995年,她幾次到格魯吉亞西部農業發達區考察,希望能買塊土地自己種植玉米。這樣一舉兩得,既可以自給自足,也可以放在便利店中出售。但還未談妥價格,就遇到了當地的“黑手黨”來敲詐,最終隻得作罷。
雖然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困難和危險,但那段時間有了便利店作為後盾,起碼一家人都能夠吃飽飯。而這,在那個動亂的年代裏已經是奢求了。
1996年由於社會再次出現了變化,便利店隻得關閉。為了繼續維持生活,瑪娜娜和米拉夫開始尋找另外的生存途徑:做家教。由於兩人都是學識淵博的高級知識分子,倒也沒費什麼力氣,自有學生慕名而來,主要是即將參加高考的高中生。瑪娜娜輔導曆史,米拉夫輔導生物。於是夫妻二人又開始了不停奔波於第比利斯不同角落的生活。沒有了便利店,生活更加拮據,瑪娜娜不得不去買一美元一件的二手衣服。但是“還好,我們那時能吃飽飯”,米拉夫和瑪娜娜都是隨遇而安、知足常樂的人。
那個年代在米拉夫和瑪娜娜的生命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跡,或許有辛酸,或許有恐懼,但卻教會了他們怎樣生存下去,除了“無論怎樣也要好好活下去”的堅強信念,更學會了活下去所必需的能力和技巧。
“天行健,君子當自強不息”。生活的苦難讓他們變得更強大、更親密,也更有資格去擁抱美好的未來!
四、度假:心靈棲息處
度假是格魯吉亞人最重視的事情之一。尤其是每年的夏季和冬季,更是全家出遊度假的集中時期。在度假中,徹底放飛糾纏於俗世的心靈,享受大自然賜予的美麗,更重要的是,讓一家人的關係在度假的過程中更加親密,更加升華。格魯吉亞人恐怕是世界上最重視家庭,也最懂得享受生活的民族之一。
由於格魯吉亞是傳統的農業國家,農民占了人口的大多數,即使是在城市工作和生活的人,也會在鄉間有長輩留下來的老房子。因此,不論貧富貴賤,人們幾乎都將度假看作是生活中的必需品,而不是奢侈品。有錢的人,可以選擇去國外度假,也可以選擇去熱門的黑海之濱;沒錢的人,則會回到鄉間老房子,享受安寧淡然的農村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