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絢爛人生揚帆起(1 / 3)

一、“上帝後花園”

瑪娜娜·薩那澤出生於格魯吉亞的首都第比利斯。

或許對於許多人來講,格魯吉亞是一個完全陌生的國度,甚至連名字也沒有聽說過。但若追溯根源,我們很容易就會在希臘神話中找到它的獨特地位。

傳說在遙遠的黑海岸邊,有個地方叫科爾喀斯,那裏珍藏著象征財富和幸福的金羊毛。數不清的英雄豪傑想方設法要得到它,最終卻都難逃死於非命的噩運。希臘的英雄伊阿宋卻無所畏懼地和朋友們駕駛著著名的“阿爾戈號”航船來到這片神秘的土地,在美麗的科爾喀斯公主美狄亞的幫助下戰勝了凶猛可怕的惡魔武士、噴火毒龍,得到了極為珍貴的金羊毛。

作為古希臘神話中的著名英雄人物,伊阿宋被頌揚流傳了千百年,而那個有著金羊毛、惡魔武士、噴火毒龍的科爾喀斯同樣牽引著人們的想象。

在歐洲與亞洲的交界線上,黑海與裏海在相隔不遠處對望,而層層起伏的高加索山脈橫亙其中,將兩片藍色海域宛如不規則的天平般連在一起。高加索山脈的南側就是外高加索,由格魯吉亞、亞美尼亞、阿塞拜疆三個麵積並不大的國家組成。其中的格魯吉亞,便是古希臘時期的科爾喀斯。

在傳說中,金羊毛、噴火毒龍與伊阿宋曾經乘坐的“阿爾戈號”航船在功成身退之後都被天神宙斯升上天空。或許當你無意間舉頭望向繁星點點的夜空,就會看到它們已化為永恒的身影——山羊座、天龍座與南船座三個星座。

根據曆史考證,古希臘神話大約形成於公元前8世紀。那麼,在曆經3000年之後,科爾喀斯這個神秘之地又會是怎樣的一番景象呢?

國土麵積6.97萬平方公裏,位於連接歐亞大陸的外高加索中西部,包括外高加索整個黑海沿岸、庫拉河中遊和庫拉河支流阿拉紮尼河穀地。西鄰黑海,西南與土耳其接壤,北與俄羅斯接壤,東南和阿塞拜疆及亞美尼亞共和國毗鄰。全境約2/3為山地和山前地帶,低地僅占13%,大部海拔在1000米以上,屬高加索山區。北部是大高加索山脈,南部是小高加索山脈,中間為山間低地、平原和高原。西部沿海一帶為平原,其間為庫拉河穀及裏奧尼河穀平原。大高加索山脈有許多海拔4000米以上的山峰,境內最高峰什哈拉峰,海拔為5068米。主要河流有庫拉河和裏奧尼河、帕拉瓦納湖和裏察湖等。西部為濕潤的亞熱帶海洋性氣候,東部為幹燥的亞熱帶氣候。各地氣候垂直變化顯著,海拔490~610米地帶為亞熱帶氣候,較高處氣候偏寒;海拔2000米以上地帶為高山氣候,無夏季;3500米以上終年積雪,並有冰川。年降水量西部1000-3000毫米,東部300-800毫米。錳、煤、銅等礦藏及水力豐富。

格魯吉亞或許從來就不是世人千百年來在想象中勾畫出來的那個科爾喀斯,至少格魯吉亞人並不認同這樣的描述。他們通常津津樂道於另一段更為久遠的傳說。上帝在給不同民族劃分土地的時候,絕大多數民族都早早來到上帝的麵前,熱切期盼能夠分得肥沃的土地。貪杯的格魯吉亞人卻因酒醉而酣睡不醒,當他們終於從宿醉中清醒過來的時候,土地已經被分配完畢。上帝生氣地問:你們為什麼喝得酩酊大醉?格魯吉亞人乖巧地回答:是為了感謝上帝您的恩賜啊。上帝聞言大喜,便把自己的花園賜給了格魯吉亞人。自此,“上帝後花園”的稱呼便從此流傳下來。

“上帝後花園”,一個多麼容易讓人產生無限遐思,並為之向往的稱呼!要怎樣的美麗才足以讓萬能的上帝也忍不住將之劃歸為人類不能窺視的私人領地呢?身處其中的人們在這片上帝恩賜的土地上又享受著怎樣的額外福澤呢?

格魯吉亞多山。高加索山脈橫亙全國,占據了絕大多數的國土,綿延不絕的山脈散發出渾厚剛毅的氣質。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山如什哈拉峰、卡茲別克山、烏爾根山等等,巍然雄偉,令人想起宋玉《高唐賦》中“盤岸巑岏,裖陳磑磑。磐石險峻,傾崎崖頹。岩嶇參差,縱橫相追”的句子。山頂上常年不化的積雪與冰川更為這些山脈增添了幾分神奇瑰麗與不凡氣魄。即使是首都第比利斯這樣人口集中的地方,亦是依山而建,在任何一個季節,都可以感受到裹挾著力度亦帶著撲麵清爽的山風襲來。

格魯吉亞多水。境內30多條河流蜿蜒曲折,或如庫拉河那樣處子般羞澀婉約、施施漫漫,又或如若埃克瓦拉瀑布那樣仿佛如脫兔一般飛流直下、浩浩洋洋,但大多都在數百公裏的徐行追逐之後,彙入了西邊的黑海與東邊的裏海。礦泉是格魯吉亞水資源的另一大特色,1400多個礦泉區中超過半數是溫泉或熱泉,含有較高的硫化氫,具有顯著的醫療作用。因而盛產礦泉的地區如博爾若米、加格拉、蘇呼米等地都已成為著名的礦泉療養區,吸引著世界各地的人們前來享受這大自然的慷慨饋贈。

格魯吉亞多樹。格魯吉亞森林覆蓋麵積超過40%,隨著地勢的高低不同,種類各異的樹木蓊蓊鬱鬱,毫無滋擾地自由生長,橡樹、柞樹、山毛櫸、雲杉、鬆樹、冷杉……森林中隨處可見難以合抱的大樹,不知已曆經幾百甚或上千年的風雨雪露。樹幹大多被濕潤的苔蘚覆蓋,泛出墨綠或深黑色的瑩潤,正可謂“鬱蕭條其幽藹兮,滃泛沛以豐隆”(《漢書·揚雄傳》)。就連草地也在純淨通透的陽光下恣肆生長,比別處更加茂密張揚,彰顯出與眾不同的旺盛生命力。

格魯吉亞氣候宜人。大片的森林使格魯吉亞成了大氧吧,空氣中負離子含量極高。而三百多公裏的黑海海岸線更是天然的溫度調節器,為夏季帶來一絲涼爽,為冬季留下一份溫暖。

遍覽這巍峨的山、瀲灩的水、豐茂的樹,呼吸著最純淨的空氣,享受著舒適的氣候,格魯吉亞人津津樂道的“上帝後花園”果真名副其實。置身其中,不由令人想起那個“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柳宗元《漁翁》)的漁翁,在清麗的山水間不被紛擾世間所羈絆的那份灑脫與爽然。

地處歐亞交界的格魯吉亞是連接歐洲、亞洲兩塊大陸的天然紐帶,在古代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在現代也是歐亞交通走廊上的重要一環,東西(黑海和裏海)、南北(俄羅斯和土耳其)四個方向在此交彙。擁有如此重要的戰略位置,又具備獨特的地理環境與優良的自然條件,卻沒有強大的國家力量進行自我保護,因此在格魯吉亞悠久的曆史發展進程中,總是一次又一次地被其他國家入侵或吞並。

長期遭受的入侵,為格魯吉亞人帶來了屈辱與痛苦,另一方麵,卻也使其成為東西方文化的融彙之地,造就了格魯吉亞多彩和獨特的文明。在格魯吉亞的文化中占據了重要地位的基督教,就是伴隨著戰爭進入的。

地理環境使格魯吉亞無法逃脫被入侵的曆史命運,卻也賦予了格魯吉亞人如高山那般堅強剛毅、如闊水那般爽朗真摯的民族性格,其中又夾雜著些許由優越的生存條件帶來的閑適與自在。曾有人調侃,與國土麵積弱小形成強烈對比的,是格魯吉亞人心胸的“大氣”。格魯吉亞人對於生活質量的要求很高,這其中更多的是指精神上的滿足與自由。

對於格魯吉亞人來講,有兩件事情特別重要。一是喝酒。葡萄酒是談到格魯吉亞無法避過的關鍵詞之一。在“上帝後花園”的故事中,格魯吉亞人因為它錯失了上帝賜封土地的機會,也正是因為它才得到了這片最美麗的土地。

考古學家曾在格魯吉亞境內發現了迄今7000—8000年前石器時代的葡萄酒遺跡,被世界公認為是葡萄酒的發源地。這一方麵是因其具備了最適合的自然條件,如純淨的空氣、豐沛的水源、肥沃的土壤、良好的氣候、充足的日照,但更重要的是,格魯吉亞人性格中的悠遊自在、熱情好客與葡萄酒的優雅浪漫、醇厚芳香有著天然的契合。對於格魯吉亞人來講,葡萄酒不是高端大氣上檔次的奢侈品,而是像柴米油鹽一樣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必需品。無須正式場合的宴會,亦未必是高朋滿座的聚會,隻是一時興起,便可端起酒杯讓一時的興致發酵至沉醉。釀造葡萄酒更是如做飯一樣,是家家戶戶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二是度假。無論貧富貴賤,對於任何一個家庭與個人來講,度假都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事情。夏季開著二手車奔向黑海,在岸邊不遠處的古老森林間尋到兩棵高大的樹木撐起吊床,然後換上泳衣趴在黑色沙灘上曬日光浴,細沙的溫熱透過肌膚舒適無比。孩子們在海邊撿貝殼或堆沙堡的清脆笑聲蕩漾在耳畔,從海麵上襲來的涼爽海風輕輕拂去空氣中所有的燥熱,此刻的愜意確實無與倫比。冬季則更不能辜負了世界頂級滑雪勝地的名號,高空纜車會平穩快速地送你直上海拔兩三千米的雪山頂峰。凝望著遠處白雪皚皚的起伏峰巒,呼吸著冰涼純淨的空氣,然後腳踩滑雪板一衝而下,在數千米的滑道中感受障礙滑雪、越野滑雪、大小回轉,在無垠冰雪中隨心變幻著身姿,該又是怎樣的激情與刺激!

或許正是因為生長於這樣的美麗土地上,格魯吉亞人才沒有強烈的物質欲望吧,他們從不舍得將時間和精力浪費在追逐無盡的身外之物上,而是注重享受生活,注重讓心靈感受到由衷的自由與快樂。

二、古都藏韻致

格魯吉亞的首都第比利斯作為有著1500多年曆史的著名古都與文化名城,在高加索地區聲名顯赫,更為“上帝後花園”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蘊與浪漫的藝術氣息。在這樣的氛圍中,每一個生命都是自由自在的個體,對真善美有著天然的熱愛。

庫拉河依然保留著400年前那彎彎的弓形,一路綿延30多公裏,從青碧色的峽穀中自西北向東南川流而去。第比利斯整座城市沿著庫拉河兩岸以階梯式向山麓蔓延。老城區與新城區以庫拉河作為天然分界線,流露出完全不同的風韻氣質。左岸是老城,以古色古香的曆史韻味勝出;右岸是新城,現代時尚氣息濃厚。市中心是格魯吉亞政府大廈、劇院和博物館,6條街道從市中心向不同方向輻射,交通很是便利。魯斯塔維利大街是城區的主要街道,兩側分布著諸多世界名牌的專賣店,處處顯示出西方現代都市的氣息。但是沿著主幹道上的小巷深入之後,就會發現裏麵深藏的都是外表古舊的老房屋。這些老房屋大都建於蘇聯時期,曆經數十年乃至近百年的風風雨雨,頗有年邁之意,但是依舊堅固結實,外牆壁上的浮雕也清晰可辨,於精美中透露出無盡的滄桑。

古老的第比利斯有著獨特的藝術氣息。雕塑是一大特點,第比利斯市中心的自由廣場上佇立著格魯吉亞保護神聖喬治騎馬屠龍的高大雕塑。更具代表性的則是城市東部素羅拉克山脊上矗立著的“母親雕像”。20多米高的雕像是為了慶祝第比利斯建成1500周年而建立的,高大雄渾,通體呈乳白色,在明亮的陽光下,散發出熠熠的光彩。她長發披肩,頭戴花環,左手執碗高高舉起,右手執劍橫在身前。母親雕像是第比利斯城市的標誌,也是格魯吉亞國家的象征。除此之外,在城市街道兩側與大型十字路口的轉盤中心也往往立著各種各樣大大小小的雕塑,有的是充滿了民族特色的寫實之作,有的則呈現出現代抽象風格,但都為古老的城市增添了一道靚麗風景。油畫是第比利斯藝術氣息的另一個體現。不僅家家戶戶都懸掛油畫作為裝飾,孩子們更是從小就學習油畫。在市中心博物館門前,每天都有草根畫家現場作畫,或是畫在畫布上,或是畫在石頭上,或是畫在骨頭上,甚至是畫在樹葉上,既有藝術感又透著絲絲新趣。

距離第比利斯不遠處,就是卡茲別吉雪峰,高大地屹立在那裏。希臘神話中普羅米修斯為人類偷取火種之後,就被宙斯綁縛於這座山峰的懸崖上,每日受盡鷲鷹啄食心髒之苦。如今,早已沒有了普羅米修斯,隻有萬年不化的積雪靜靜地守護著如詩如畫的古城與生於斯長於斯的人們。

三、塵封埋舊事

多年以後,當瑪娜娜帶著我們穿過第比利斯東部一條極其普通的小巷,停留在巷口那座粉紅色二層小樓前麵的時候,我能感受到瑪娜娜眼底那一絲溫馨與寧靜。“上帝後花園”的獨特與美麗既是大自然的恩賜,也是悠遠曆史積澱的結果。翻開曆史的書頁,那掩藏在美麗外表下的豐富內涵,便以一種早已平靜淡然的姿態展露出來。

就是這座小樓,不僅見證了19世紀20年代初蘇聯布爾什維克進入格魯吉亞後的曆史,更直接目睹了瑪娜娜家庭早期的變遷,還有她最值得懷念的童年。

1917年俄羅斯十月革命的成功,給備受侵略的格魯吉亞帶來了新的希望與憧憬。1921年格魯吉亞正式成為蘇聯加盟國之一。

在加入蘇聯之後,格魯吉亞的社會經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於格魯吉亞是蘇聯最高領導人斯大林的故鄉。1879年,斯大林出生於格魯吉亞小城哥裏一個普通的鞋匠家庭,原姓朱加什維利,並在那裏的教會小學讀書。1894年,斯大林到首都第比利斯的東正教會中學讀書,他的革命活動就是從此處起步——加入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組織罷工、發放傳單,為布爾什維克活動募集資金等,最終成為蘇聯最高領導人。

當斯大林成為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蘇聯部長會議主席、蘇聯大元帥之後,就對他的故鄉格魯吉亞進行了驚人的投資。

第比利斯就此展開了前所未有的大規模城市建設。在封建時期與19世紀被俄羅斯吞並之後,第比利斯城區都經過不同程度的改建,但規模都無法與蘇聯時期的這次建設相提並論。

這座粉紅色的二層小樓就是那個特殊時代的產物。將近一百年之後的今天,它安靜地立在路邊,牆壁雖然幾經粉刷,卻仍有剝落的痕跡,仿佛品嚐過人生酸甜苦辣各色滋味之後又重新歸於平淡沉默的老人,將自己的閱曆滄桑都深深地隱藏起來,成為不為人矚目的存在。但百年之前,它儼然是先進、美麗、寬敞乃至豪奢的代名詞。一樓窗戶是堅實硬朗的長方形,風格簡潔,沒有過多裝飾。二樓的窗戶則是弧形,弧頂上有精致的花草浮雕呈對稱狀散開,兩側窗框是白色柱形,頗具中世紀歐洲優雅浪漫的韻致。三米多高的大門頗顯壯觀,每側兩根一人難以合抱的白色柱子撐起廊廈。廊廈頂部被建成二層陽台,以歐式圍欄圈住,四個角落種植了葡萄樹,每年夏秋時節便形成密不透風的葡萄架。前麵是種滿花草的小院子,各色鮮花爭奇鬥豔,幾株爬山虎在粉紅色牆壁的背景下綠得分外鮮明,看似弱小實則堅韌的觸須緊抓牆壁,勉力向上。院子中間是兩棵相距不遠的李子樹,都隻是一人多高的幼苗,但抽出的嫩綠枝葉卻煥發著無盡的生命力,在燦爛陽光下張揚著生命的美麗。

通過廊廈便是弧形的歐式大門,棕色木製門上有巴洛克風格的浮雕圖案,入目是堅實平穩的樓梯,淡雅的清漆格外明亮光滑。樓梯護欄上同樣是巴洛克風格的鏤空植物花紋:鮮花盛放則朵朵花瓣盡情舒展,細小的花蕊包裹其中,仿佛正在清晨的微風中輕顫;含苞待放則層層疊疊緊擁一處,上麵的露珠似乎透著清涼之意,將滴未滴;葉子則或卷或舒,姿態各異,清晰可辨的葉脈順著葉子的姿態自然蜷曲。上下兩層十餘個房間寬敞明亮、布局合理,一南一北兩個大陽台更是開闊了視野,讓外麵的景物為房間增添了些許生動的意趣。裏麵的配套設施與家居用品也是十分先進,單看桌上端端正正地擺放著的電話——百年前還極少見的先進技術的代表——便清楚明白地彰顯著主人非同一般的身份與地位。

這棟小樓的主人就是時任國家對外聯絡部部長米契爾·卡瓦加拉澤——瑪娜娜的外公。小樓建好後,政府就將其分配給了米契爾,但他並未將小樓完全據為己有,而是隻保留了二層東側的一部分,剩餘的大半則主動讓給了住房緊張的同事。

那時的外公是一個精幹利索的中年人,而外婆麗達·斯徹那娃則賢惠美麗,他們有四個孩子,三女一子,很顯然這是一個家境富裕、和諧幸福的格魯吉亞家庭。瑪娜娜外公一家在這棟小樓中安靜地生活了十餘年,直到那場空前的政治浩劫——“蘇聯肅反運動”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