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絢爛人生揚帆起(3 / 3)

多年以後,當83歲的蕾阿娜阿姨回憶起這一件毫不起眼的小事時,忍不住感慨道:瑪娜娜實在是從孩提時代就已經展露出了教育的天分。

五、少女動棋壇

在瑪娜娜六歲的時候,全家從粉紅色小樓搬到了位於第比利斯西部的“教授樓”。這棟L形的五層建築組成了一個獨立的生活小區,每一個從裏麵走出來的人都是格魯吉亞不同學術領域的精英與代表。這是政府為第比利斯國立大學與格魯吉亞科技大學的教授和高級學者專門興建的居住區。崇尚教育的第比利斯人帶著尊敬與羨慕將這棟建築稱為“教授樓”。

如果說粉紅色小樓承載著瑪娜娜最甜蜜幸福的童年回憶,那麼生活在“教授樓”的那段日子則開啟了瑪娜娜人生新的一頁。在這裏,一個不諳世事的懵懂兒童迅速成長為受到全國矚目的國際象棋高手。

國際象棋在格魯吉亞是極為流行的體育項目,一度給這個弱小的國家帶來了長達30多年的世界性榮譽光環。關於國際象棋的源頭要追溯至十月革命。當時蘇聯的國家領導人大力提倡普及國際象棋,列寧還親自擔任蘇聯國際象棋協會的第一任名譽會長,他說“國際象棋是人類智慧的體操”,激發了人們對於象棋的熱情。因為下棋簡單方便,在消磨了時間的同時也得到了快樂,這與格魯吉亞人喜好安逸的天性一拍即合。有了這種肥沃的土壤,格魯吉爾國際象棋高手層出不窮。尤其是諾娜·加普林達什維利、瑪雅·齊布爾達尼澤兩位棋後曾經一統國際象棋棋壇30年(1962年—1991年),無人能與之爭鋒。榮譽的光環使格魯吉亞人對國際象棋更加熱愛。在第比利斯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舉棋對弈的男男女女,而不會下象棋的人,則要做好心理準備時刻迎接別人不可思議的目光。

瑪娜娜的父親弗拉基米爾和母親奈麗對這項“智慧的體操”也甚為偏愛,時不時地在家裏擺上一局開戰,經常在閑暇時與鄰居或朋友們殺上一盤。瑪娜娜從出生起便習慣了這樣的場景。開始她隻是搬個小凳子坐在旁邊看,大人們偶爾會誇這個小姑娘很安靜懂事,後來卻經常看到她拿著棋子煞有介事地擺來擺去。父母親一向鼓勵孩子們嚐試不同事物,於是便教她和兩個弟弟下棋。

最初大家不過是抱著遊戲的心態而已,沒過多久,瑪娜娜在國際象棋上的天賦便顯露出來,棋藝一般的父親很快就從教練的角色退出,在與女兒的對陣中隻能甘拜下風。意識到女兒在國際象棋方麵超乎尋常的天分,父母親便開始有意進行培養發掘。除了棋藝較好的媽媽經常陪練之外,更是為她積極尋找更好的老師和更好的學習發展平台。

在格魯吉亞,這樣的平台找起來並不難——聲名赫赫的“少年宮國際象棋社團”是眾所周知的國際象棋愛好者的聖地。癡迷於國際象棋的青少年無不渴望進入這裏,以得到世界高手的指點和熏陶,而父母們也以自己的孩子能進入其中學習作為莫大的榮耀。

前國際棋聯主席坎波馬內斯曾說:“世界上最好的女棋手都出自第比利斯的一條街上。”這條街就是魯斯塔維利大街,而這個由世界著名棋手卡爾舍拉澤創辦於1941年的“少年宮國際象棋社團”就是女棋手的搖籃。從這裏先後走出了諾娜·加普林達什維利、瑪雅·齊布爾達尼澤兩位占據世界冠軍寶座30年的棋後,也走出了世界亞軍阿曆山德莉婭、約謝裏亞妮、阿赫梅洛芙斯卡婭,以及多次獲得全蘇聯冠軍的“希望之星”阿拉哈米亞,還有一大批世界青少年冠軍。

當然,這些是後來的榮譽了。在瑪娜娜少兒時期,這個社團剛剛創辦不久,還遠未到它的輝煌時代,但憑借著創辦者世界級國際象棋高手卡爾舍拉澤的名氣,就已經成為國際象棋愛好者向往的殿堂。但是,進入這個殿堂顯然不是那麼容易的事,它需要的是非同凡響的天賦和毅力。在經過一係列選拔之後,8歲的瑪娜娜如願以償,正式成為國際象棋社團中的一員。

少年宮位於第比利斯主幹道魯斯塔維利大街上一座特別顯眼的二層白色建築內。一樓和二樓的正麵都用幾十根粗壯的方形柱子圍成了一字形回廊,頗具敦實厚重的氣勢,從柱間弧形的拱門望進去則有幽深之感。這棟已有200多年曆史的建築本是19世紀初期沙皇俄國兼並格魯吉亞時設立的外交部政府大樓。1918年5月26日,格魯吉亞的“獨立宣言”就是在這裏簽署的。“十月革命”後被收歸國有,重新裝修之後成為少年宮。

通過拱門是大廳,大廳同樣用方形柱子撐起,雖然開闊但光線略有些昏暗。大廳後麵的樓梯在拐彎處一分為二通向二樓。穿過大廳的後門,眼前頓時另有天地。原來這棟建築圍成了一個四合院,院子裏高大的樹木、木製的長椅、小巧的噴泉、如茵的灌木組合成了一個獨立、靜謐的空間。

少年宮裏有藝術、舞蹈、語言等幾十個社團,院子後麵的二層小樓左側的國際象棋社團是最突出的一個。四個相鄰的教室有著同樣的簡單陳設:桌子、椅子,桌上擺放整齊的國際象棋。多年後的今天,我們步入其中,映入眼簾的除了與當年完全一樣的桌椅和象棋之外,更令人震撼的則是掛滿牆壁的世界冠軍的照片、獎牌,以及靠牆的櫥窗內擁擠的獎杯。

當瑪娜娜進入少年宮開始專業的國際象棋學習時,已經是一名小學生。她所在的第比利斯國立小學是全國最好的小學之一,三麵凹形的三層教學樓裏麵設施齊備。除了對學習要求嚴格之外,學校還非常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但即使是在最優秀的學校中,天資聰穎的瑪娜娜也不會被埋沒。她學習成績非常優秀,而且知識廣博,老師們提的問題,她幾乎無所不知。不論是在同學還是老師當中,瑪娜娜都有著很高的知名度。但瑪娜娜對這些並沒有太多感受,因為這時她的全部心思都放在國際象棋上。

第比利斯國立小學距離少年宮僅有百米之遙。剛剛進入國際象棋社團時,她每周去學習三次,但國際象棋那黑白相間的方格子似乎有著非同凡響的魅力,吸引著瑪娜娜全心沉浸其中。於是每周三次的頻率很快被打破,變成了每天下午3點一放學,她就會迫不及待地向少年宮奔去。

瑪娜娜的少年時光就在家——學校——少年宮的“三點一線”中度過。國際象棋占據了她全部的課餘時間和精力。她不像大多數格魯吉亞少女那樣喜愛裝扮自己,首飾、新衣服統統不感興趣,朋友們的聚會、郊遊也很少參加。即使夏季與家人一起去度假,她也會帶上心愛的象棋。無論是在黑海之濱,還是在鄉間森林,隨時隨地她都會擺開棋盤,纏著爸爸、媽媽、弟弟乃至親戚朋友們與她對弈。甚至有幾次,實在按捺不住內心對國際象棋的狂熱,頑皮狡黠的她竟以“參加比賽”為理由向老師請假,偷偷溜到少年宮去下棋。

這樣癡迷學習了幾年之後,瑪娜娜的象棋水平毫無意外地突飛猛進,開始陸續參加不同級別和層次的比賽:第比利斯青少年國際象棋比賽、格魯吉亞青少年國際象棋比賽等,都取得了優異成績。她不同尋常的天分受到了少年宮教練的重視,於是逐漸把她當作專業種子選手進行培養。

瑪娜娜的同學瑪瑞娜清楚地記得,這個小女孩很是與眾不同,除了很少參加同學們的集體活動之外,更明顯的區別就是,大家除了周末每天都按時去學校,而瑪娜娜則是階段性地去學校學習,因為每隔一段時間她就要去參加封閉式集訓或到外地參加比賽。而每次比賽回來都是載譽凱旋,學校裏會舉辦慶祝會,為瑪娜娜慶功。

1968年,瑪娜娜第一次參加格魯吉亞全國國際象棋女子成年組比賽。在21天的賽程中,14位選手展開激烈的車輪賽。瑪娜娜雖是年齡最小的參賽選手,卻沒有半點怯場,最終榮獲亞軍,比冠軍選手娜娜·桑德利亞隻少了0.5分。娜娜比瑪娜娜大四歲,兩人既是一同住在“教授樓”的鄰居,又是同一所小學的校友,更是少年宮國際象棋社團的隊友,兩人在學習、生活、訓練上互相鼓勵督促,是最好的朋友。

這次比賽之後,學校送給了瑪娜娜一本又厚又大的地圖集作為獎勵,扉頁上寫著“祝瑪娜娜一生成功!”瑪娜娜十分喜愛,精心保存至今。大學畢業後,瑪娜娜有很長一段時間致力於格魯吉亞曆史的研究,搜集並出版了不同時代的格魯吉亞地圖集,這與她少年時獲得的這個獎品似乎冥冥中有不可分割的聯係。由此可見,瑪娜娜的天資與興趣並不僅僅表現在國際象棋上。

中國古人曾雲:“好船者溺,好騎者墮,君子各以所好為禍。”(《越絕書·外傳記吳王占夢》)但這句話並不適用於沉迷在國際象棋黑白格子中的瑪娜娜。她從未玩物喪誌,不論是在小學還是中學期間,她的各門成績都很優秀,大多數科目都是滿分5分,從來沒有過3分以下的記錄。國際象棋不僅沒有影響她的學習,反而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成年後的瑪娜娜多次提到國際象棋對她人生的幫助:“國際象棋鍛煉了我的邏輯思維能力,而且讓我有更加敏銳的反應力,同時也更有耐心和毅力。而這些是我在學習和工作上取得成績的基礎。”當少年宮裏許多國際象棋青少年選手將下棋當作唯一,將學習拋之腦後的時候,瑪娜娜卻在每次比賽歸來,都全力以赴地將所有落下來的功課補上,如果哪一門課略有吃力,父母親就會請來最好的家教輔導她。知識的學習與興趣的培養對瑪娜娜來講從來不是對立的,而是向前邁步的兩條腿,缺了哪一部分生命都不再完整。

1969年,此時的瑪娜娜嬌小靈動,對內是家庭、學校、少年宮的寵兒,對外則已經成為蜚聲國內外國際象棋界的明星少女。她的生活一帆風順,一切順遂所願,讓同齡人豔羨不已。但人生從來不是一眼就可以望到頭的直線。就是在這一年,瑪娜娜經曆了人生的第一次挫折。

這一年,瑪娜娜經過層層選拔,以高超的國際象棋水平被推薦作為格魯吉亞的代表參加全蘇聯國際象棋女子成人組比賽。

由於蘇聯國際象棋水平在很長時期內都毫無疑問地居於世界之首,從1927年有了國際象棋女子比賽之後,冠軍就一直都是蘇聯選手的囊中之物。從第一位國際象棋女子冠軍維拉·明契克到後麵的柳德米拉·魯丹科、葉麗薩維塔·貝科娃、奧爾迦·魯布佐娃、諾娜·加普林達什維利、瑪雅·奇布爾達尼澤,盡管她們來自不同的加盟國,但都是蘇聯選手。在1991年中國國際象棋選手謝軍進入國際象棋界之前,世界冠軍一直是在蘇聯選手內部產生。因此全蘇聯國際象棋比賽毫無疑義是世界最頂尖水平的賽事。

能入圍此次比賽對瑪娜娜來講是一次重要的機會,也是對她國際象棋水平的肯定。瑪娜娜與家人同樣為之興奮不已,可興奮之餘卻不得不麵對另外一個令人糾結的問題:比賽時間是7月份,恰恰是瑪娜娜高考的時間。參加比賽還是參加高考?二者隻能擇其一。放棄高考?以瑪娜娜優異的學習成績,考上格魯吉亞最好的大學是毫無懸念的事。放棄比賽?幾經拚殺直到入圍著實不易。父母親態度明確:隻要是你真心的選擇,不在內心留下遺憾,怎樣選擇家裏都全力支持。

幾番權衡掂量,瑪娜娜最終決定放棄高考,畢竟高考以後還有機會,明年再參加一次就是,但錯失這樣高水準的比賽卻可能遺憾終生。就這樣,瑪娜娜全身心投入到比賽前最緊張的集訓中。家人和少年宮在各方麵都提供了最好的照顧,不讓她有一絲一毫的分心。

比賽時間很快臨近,媽媽已經為她準備好了行裝,這時的瑪娜娜已經是一名久經沙場的老將了。當媽媽陪同瑪娜娜帶著家人朋友的祝福和希望坐上駛向莫斯科的火車的時候,誰也沒有想到突如其來的變故就從火車上開始了。在火車行進途中,瑪娜娜身體突然感覺不舒服,全身皮膚變黃,精神萎靡不振。火車到站後,媽媽不得不立刻帶瑪娜娜去醫院檢查。隨後的幾天,瑪娜娜的症狀越來越嚴重,惡心嘔吐、全身疼痛無力,隻能住院接受治療。

艱難地幾經抉擇,終於決心放棄高考,誰料想一心要在頂尖賽事中與高手們一決高下的夢想卻在最後一刻功虧一簣。瑪娜娜和媽媽惋惜沮喪至極。比賽的那一天,瑪娜娜躺在病床上情緒低落,默默無語,媽媽隻有好言勸慰開解。不過瑪娜娜很快便從失望的情緒中恢複過來,重新投入到學習和訓練中去,為下一次的機會做著更加全麵的努力和準備。

時間很快到了1970年。這一年瑪娜娜的生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前一年的無功而返讓爭強好勝的瑪娜娜以更加堅韌的心誌重新回到棋壇磨煉提升。她的棋藝更加精湛,再次被推薦去白俄羅斯的明斯克參加全蘇聯國際象棋比賽,過五關斬六將之後,最終以最小的參賽年齡榮獲亞軍殊榮。少年宮的教練與同學朋友們都認為,瑪娜娜在國際象棋上的天分還未全部發掘出來,她具有問鼎冠軍的潛力!她必將是專業國家隊的最佳人選,然後在世界國際象棋界叱吒風雲、稱王封後。這條道路是那樣順理成章、水到渠成,不僅會被各種榮譽光環籠罩,單從提高物質生活條件上來講也是最佳捷徑。畢竟當時全蘇聯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物資較為匱乏,而國際象棋在格魯吉亞備受擁躉,一旦成為專業國家隊員,在世界比賽中嶄露頭角,就可以獲得很多方麵的便利和特殊待遇。這時她的隊友娜娜已經成為國家隊的一員。

然而瑪娜娜卻做出了讓所有人大吃一驚、無法理解的選擇:放棄國際象棋!

多年以後,她回憶起那段輝煌的過往,坦率地披露了自己內心真正的想法:我很喜歡下國際象棋,但是在比賽中,過於注重最終的結果,而忽略了享受這個過程,所以每次都會很緊張,尤其是在自己逐漸成為受到全國人民關注的明星選手後,這樣的緊張情緒更加明顯。所有人,包括我的教練,也沒有察覺到這一點,而隻有十幾歲的我更沒有意識到問題所在。如果當時有人意識到我的心理問題,並給予專業的幫助,或許我會走得更遠。

心理的因素固然是瑪娜娜放棄國際象棋的一個原因。但是,更重要的卻是她的生活發生了根本的變化,而這種變化無法讓她再將國際象棋作為生活唯一的中心。這一年她以極其優異的成績考取了格魯吉亞最好的大學——第比利斯國立大學的本碩連讀。以瑪娜娜認真執著的性格,不會對任何事情持敷衍應付的態度。下國際象棋如此,在學習上更是這樣。中小學時期,即使經常要參加集訓和比賽,但隻要努力就可以把那些有限的功課全部補上。但上大學之後,她卻突然發現跌進了知識的海洋,除了自己的專業,還有各種各樣的選修課、講座、社團……在知識分子家庭中長大的瑪娜娜,對知識文化的重視和推崇自幼便在潛移默化中深入骨髓。每一個不同的專業領域都是一扇不同風景的窗。瑪娜娜被牢牢吸引住了。

她不希望自己的一生隻有國際象棋這一件事情,她要嚐試不同的專業領域,要品嚐不同的人生滋味!她把曾以全部精力用來鑽研的國際象棋重新定位成是一種興趣愛好,而不是為之奉獻一生的事業。這種選擇讓她有難過,也有不舍,但卻毅然決然。

娜娜為瑪娜娜的中途改弦易轍傷心不已,她一直盼望著有一天兩人成為世界國際象棋界的一對“霸王姐妹花”。娜娜後來從格魯吉亞國際象棋國家隊退役後,就在少年宮國際象棋社團擔任負責人,為培養下一代棋手費盡心思。至今已年過半百的她還是能夠清晰地回憶起少年時的瑪娜娜,“她膽大心細,反應敏捷,雖然年齡是我們之中最小的,但是下起棋來頗有大將之風。她有相當大的潛力進軍國際棋壇。所以她的離開,對於國際象棋界而言,是一個損失。”

但那時的瑪娜娜,早已被另一扇剛剛打開的大門吸引住了全部的視線。就這樣,在教練和朋友們的惋惜中,瑪娜娜告別了鍛煉了她的思維、磨煉了她的毅力,也給她帶來了無數榮譽的國際象棋棋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