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本就是如此,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有時明明山窮水盡豈料轉眼柳暗花明,更有那物盛而衰、樂極生悲的苦痛甚至絕望非人力所能逆轉。
那時的外公一家是許多人羨慕的對象,他們自己對於這樣平靜美滿的生活也非常滿意。米契爾在政府中身居高位,事業蒸蒸日上,前景一片大好。當“蘇聯肅反運動”迅速席卷各個蘇維埃社會主義加盟國的時候,他們麵對突如其來的變故難以接受。
1991年6月,蘇聯解體前夕,蘇聯國家安全委員會主席克留奇科夫公布了一個數字:1920年到1953年,蘇聯約有420萬人遭到鎮壓,其中200多萬人是在“肅反運動”中受到鎮壓的。身處最接近權力中心的米契爾,自然也最容易在政治風潮中受到波及。他幾乎是毫無懸念地成為那200多萬人中的一個,在1937年“肅反運動”初期即被槍決。
男主人的猝然離去無疑為這個家庭帶來了滅頂之災,美滿和幸福都以這一刻為界線變成永遠的回憶。然而即使現實再殘酷灰暗,生活也還是要繼續。粉紅色的小樓依舊,但女主人曾經的溫柔賢惠變成了剛毅堅韌,攜著四個孩子在種種艱難中踉蹌向前。令人欣慰的是,孩子們終於慢慢健康長大,並開始踏上屬於自己的生活道路。
四、幸福滿童年
1953年9月28日,一聲新生嬰兒的啼哭為整個家庭帶來了新的活力與希望。她的啼哭在親人聽來無異於最動人的天籟,帶來了源自心底最深處的無盡喜悅。
窗外是第比利斯最迷人的九月天空,窗內的床上躺著一個粉雕玉琢的新生嬰兒,眼睛明亮有神,細密的胎發柔軟蜷曲,在陽光中輕微閃著金黃色的光澤。這就是初生的瑪娜娜。
瑪娜娜的母親奈麗是外公米契爾的二女兒,此刻正安靜地側躺著,時而輕輕撫摸瑪娜娜的小腦袋,手指順著小臉慢慢滑下,時而把那柔嫩的小手放在自己的唇邊親吻,眼神中是盛載不下的溫柔。幼小的瑪娜娜偶爾無意識地發出模糊的聲音,媽媽的嘴角便自然地彎了又彎。瑪娜娜的到來無疑讓初為人母的奈麗,很快就適應並滿足於這個新的角色。
但是瑪娜娜的到來,並沒有受到父親弗拉基米爾的歡迎。盡管弗拉基米爾是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對於很多事情他都持有開明與寬容的心態。但是,他還是未能免俗——按照格魯吉亞的傳統,所有的家庭都希望第一個孩子是男孩。
或許對任何一個以農耕為主要生產方式的國家來講,男性高高在上的地位自古以來都是順理成章的。盡管隨著社會進步,文明程度大大提高,女性的社會地位也有所提升,但是“重男輕女”的思想還是難以完全避免。作為傳統的農業國家,格魯吉亞也不例外。
頭生子是女兒的事實衝淡了弗拉基米爾初為人父的喜悅,他無法掩飾自己的失望與不滿。之後的20多天裏,他都不願意去麵對身體尚未恢複的妻子與剛剛來到這個世界上的女兒。那段時間他最常做的一件事就是一個人躺在床上,麵對著冰冷的牆壁。
格魯吉亞的傳統女人大多溫柔順從,往往隻是家庭或丈夫的附庸,丈夫的情緒會直接影響到妻子和孩子的生活狀況。幸好,瑪娜娜的母親奈麗不是刻板、因循守舊之人。奈麗出身於相對民主開明的家庭,受過高等教育,並且在格魯吉亞科技大學擔任教師,這樣的成長經曆賦予了她獨立的人格與思想。即使能夠理解丈夫的不滿情緒,她卻沒有任何自暴自棄的想法,依然堅定地用最好的方法養育著自己的女兒。
媽媽和身體依然健康硬朗的外婆全身心地照顧瑪娜娜。瑪娜娜從小就非常乖巧,出生沒多久的她似乎懂得體諒家人的辛苦,很少哭鬧,不論是吃奶還是睡覺都很有規律。隨著一天天過去,嬰兒的變化越來越大,眼睛更加靈動,總是好奇地看來看去,已經可以與人進行眼神的溝通交流,經常目不轉睛地盯著出現在眼前的人或物,小臉蛋上紅潤的光澤越來越明顯,四肢更加靈活,蹬蹬小腿或揮揮小手,自己在嬰兒床裏玩得不亦樂乎。
媽媽和外婆在照料瑪娜娜的過程中雖然疲累,卻也得到了無限的滿足,經常被她無意識的舉動逗得開懷大笑。爸爸的心結還沒有完全打開,但是血濃於水的親情與初為人父的好奇驅使他不斷靠近瑪娜娜。有時候他看到瑪娜娜躺在那裏自得其樂地把小手放在嘴裏津津有味地吮吸,有時候他看到瑪娜娜舒服地偎在媽媽懷裏心滿意足地吃奶,有時候他看到瑪娜娜張大小嘴不停哭泣卻始終沒有眼淚……那個小小的嬰孩無時無刻不在變化,她的頭發、她的眼睛、她的皮膚、她的動作……
弗拉基米爾是格魯吉亞實驗物理學科的開創者和奠基者,在他之前格魯吉亞隻有關於理論物理的研究。他的父親母親都是生活在格魯吉亞的猶太人,而他本人出生於第比利斯東部的一個小城,後來到第比利斯上大學直到博士畢業,畢業後便留在了第比利斯的格魯吉亞科技大學工作。20世紀40年代,父母相繼離世,他也在第比利斯找到了自己的愛情。於是自1951年結婚後,第比利斯就成了他永久的家。
生命是世間最奇妙的事物,而當初正是因為對大自然中各種現象抱有強烈的好奇心,弗拉基米爾才會在大學中選擇了物理專業,希望能夠追尋並發掘事物的規律和本質。而現在,世界上最奇妙的事情正真切地發生在自己身邊,他怎麼能不被吸引?當他終於忍不住抱起那個柔弱的小人兒,望著那清澈明亮的眼睛時,刹那間他幾乎迷醉其中。相同的血脈在彼此身體中流動,這樣的體驗讓他陌生又激動。
接下來的事情便在意料之中了,新手爸爸開始正式進入角色。隻要時間允許,弗拉基米爾就會用最快的速度趕回家照顧嬰兒:洗澡、換尿布、逗弄孩子……未能得到兒子的失望很快一掃而光,曾讓他失望的女兒搖身一變成了他最心愛的寶貝。看到這樣的轉變,媽媽和外婆在對視中不由會心一笑。
瑪娜娜的到來給粉紅色的小樓帶來了久違的歡笑聲,這樣的幸福與滿足終於回歸,盡管這個回歸的過程太過漫長與痛苦。
這時距離“二戰”結束不到十年,包括格魯吉亞在內的整個蘇聯社會的物資相對匱乏,但是瑪娜娜作為家庭的第一個孩子,卻得到了家庭所能給予的最好照顧:營養豐富的飲食、可愛漂亮的公主裙、各式各樣的玩具……即使是最細微的地方也沒有忽視。多年後瑪娜娜的表兄米哈伊爾調侃道:“瑪娜娜可是全家最受重視的小公主,她出生時如果玩具不小心掉到地上,會立刻有人拿去消毒而且至少三遍!而她的大弟弟出生後玩具掉了隻會消毒一遍,當她的小弟弟出生後如果玩具掉了,隻會有人撿起來遞給他,沒人會想起來消毒這回事了!”
大弟弟在瑪娜娜兩歲時出生,他的名字與父親的完全一樣——弗拉基米爾·薩那澤。經常有人說,名字不過是一個符號和稱呼而已,但在很多國家和地區的文化傳統中,名字更多傳達出的是父母或長輩對孩子的祝福和期待。這個與自己完全相同的名字清晰地傳達出父親對大兒子的喜愛與期望。小弗拉基米爾顯然沒讓父親失望,他的眉眼輪廓與父親非常相像,連安靜沉穩的氣質都如出一轍。一年多以後,瑪娜娜的二弟弟古拉姆出生,小古拉姆圓圓的臉龐上總是帶著開心的笑容,金黃色的頭發蜷曲跳躍著,秀氣可愛。
兩個弟弟的到來給全家人帶來了更多喜悅,但瑪娜娜的公主地位並沒有改變。尤其是對外婆來講,五個外孫中隻有這一個女孩,“物以稀為貴嘛,從小到大外婆最疼愛的就是我了,”瑪娜娜多年後回憶起童年,總是帶著眷戀不舍的神色,偶爾有一絲藏不住的頑皮與狡黠。
春天的雨季是瑪娜娜的最愛。春末第比利斯雨季的時候,層層細密的雨絲會將整個城市籠罩其中。這時的第比利斯與平時的清澈透底完全不同,而是展現出另一種朦朧的美麗。每到雨天,四五歲的瑪娜娜就會趴在陽台上,雙手托著圓圓的臉龐,安靜地看著窗外的風景,細耳傾聽雨幕中傳來的“叮叮”聲——那是街道上來回往返的有軌電車到站的提示音,清脆悅耳的回響宛如煙雨中的快樂精靈。爸爸媽媽和外婆對於瑪娜娜的這個習慣——或者說得更準確一些,是這個愛好,給予了充分的尊重,大家都不會在這個時候去打擾她。幼小的瑪娜娜就這樣望著窗外的雨景,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裏,沒有人知道她在想些什麼,或許她什麼都沒想,隻是單純地被這份美麗所吸引。
與眾不同的城市、與眾不同的雨,還有讓她完全放飛心靈的小小陽台,組成了瑪娜娜童年中最美麗的角落。從那時候起,大自然的美麗便與這顆心靈深深牽係在一起。即使在以後最困難的階段,這顆心也依然堅強樂觀,因為它早已學會從大自然的美麗中尋找慰藉。
夏天的第比利斯依然涼爽宜人,雖然溫度有時會高達36℃—37℃,甚至少數情況下會達到40℃,但是作為依山而建的城市,源源不斷的山風總會及時驅散令人難耐的暑熱。粉紅色小樓的夏季是層層疊疊、深深淺淺的綠。院子裏的兩棵樹已經長成,樹冠濃密,綠油油的葉子中間點綴著鵝黃色的小小果實;爬山虎密密實實,幾乎包圍了整棟樓,從屋頂上垂下來的幾支新綠是最別致的天然窗簾。院子裏的大部分地麵上是隨意生長的小草,幾株鮮花點綴其中,顯然並未經過精心整飭,但在這種隨意中彌漫的卻是最真實親切的生活氣息。
瑪娜娜在夏季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在院子裏走來走去,翻遍每一個小石子和每一棵小草,尤其是大樹下更不能有任何遺漏,她正在尋覓幸運石或護身符。瑪娜娜從小就聽媽媽講各種童話故事,裏麵的王子和公主總是擁有神秘的幸運石或護身符,幫助他們達成各種心願。瑪娜娜也有個小小的心願:要找到一塊幸運石,然後變成男孩子!四五歲的小孩子已然在性別差異上有了初步認識,盡管爸爸媽媽對三個孩子同樣關愛,但是瑪娜娜對於兩個弟弟與自己的各種不同還是深感好奇,衣服不同,玩具也不一樣,好像弟弟們在玩耍時也有著各種特權。瑪娜娜的心願自然沒能達成,但院子裏的每一株鮮花和小草卻在尋找幸運石的過程中都成了她熟悉的朋友。
秋季來臨,陽台葡萄架掛滿了一串串沉甸甸的紫紅果實。對於格魯吉亞人來說,葡萄不隻是一種水果,而是有著特殊的意義。它深深根植於民族文化的方方麵麵——宛若葡萄藤形狀彎曲纏繞的格魯吉亞文字,宗教傳說中充滿神秘色彩的聖尼諾葡萄枝編成的十字架,頻頻出現於格魯吉亞傳說、神話和歌曲中的葡萄藤……更重要的,還有那給格魯吉亞人帶來無限民族自豪感的葡萄酒。
媽媽和外婆將一串串成熟的葡萄剪下來,堆滿了一個又一個籮筐,瑪娜娜和弟弟們在陽台上追逐嬉戲,經過籮筐旁邊時總會忍不住摘一個迅速放在嘴裏,酸酸甜甜的滋味不時引來孩子們的一片笑聲。院子裏的李子樹同樣碩果累累,爸爸拿來梯子、籃子開始了另一輪收獲。小姐弟們站在樹下伸長脖子抬頭羨慕的樣子,讓爸爸忍俊不禁。爸爸的下一個動作更是讓孩子們驚喜地大叫起來——爸爸一個個把他們高高抱起,小手竭力伸長在濃密的樹葉間探尋著果實,然後使勁往下拽,可惜力道掌握不好,成熟的李子從樹上摘下來的同時往往也被抓破了,紅色的汁液順著小手往下流,不由又引來一陣大笑。
冬季的第比利斯是雪的世界。雪總是洋洋灑灑遮天蔽日地下著,整個城市很快就成了銀裝素裹的世界。院子裏裝不下的清脆笑聲一直蔓延到外麵去。三個孩子穿著厚厚的棉服,裹得像臃腫的小熊那樣笨重可愛,卻影響不了靈活的身手,抓起大把的雪團成雪球,瞄準目標扔出去,“打中了!”伴隨著孩子們歡叫的,是爸爸媽媽故作淒慘的大喊大叫。打完雪仗不必清掃院子,把所有的雪集中到一起,堆成一個巨大的雪人,圓圓的臉圓圓的身體。瑪娜娜撿了黑色的石子做成眼睛和嘴巴,外婆恰到好處地從窗口扔出來一根胡蘿卜,而調皮的古拉姆則拖著比他還高的笤帚艱難地一步步挪過來:這個放在雪人手裏!
安靜的冬季夜晚,瑪娜娜喜歡坐在壁爐旁邊看書。壁爐裏熊熊的火光給屋內塗上一層金黃色,溫暖而明亮。瑪娜娜的手中是俄文版的中國故事,這是媽媽給她特意找來的。愚公移山、刻舟求劍、掩耳盜鈴……一個個有趣的故事裏麵蘊含著深刻的道理。瑪娜娜對中國寓言故事情有獨鍾,對這個陌生而遙遠的國度充滿了好奇與向往。這些故事深深地印在她的腦海中,多年以後她仍能對其中的很多內容津津樂道。另外,《格林童話》、《伊索寓言》也是她的鍾愛,同時她還開始嚐試閱讀經典的格魯吉亞文學作品《虎皮武士》。
三個孩子健康成長著,雖然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性格特點,但他們麵對生活都是同樣的樂觀積極,麵對他人都是同樣的友愛善意。
這一點當然與爸爸媽媽良好的教育背景分不開。格魯吉亞的教育素質普遍比較高,而弗拉基米爾和奈麗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弗拉基米爾是國內具有很高名望的實驗物理學家,而奈麗也同樣是大學教師。良好的教育背景讓他們在孩子的教育方麵遊刃有餘。父親性格溫和,對孩子們永遠都是和顏悅色,而母親自我要求非常嚴格,但對孩子們並不嚴厲。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夫妻二人頗為一致,即讓孩子們自由發展。但這並不意味著放任自流,放縱他們隨心所欲,而是更加注重合理引導,為他們提供多種嚐試的可能,創造接觸各種事物的機會。
瑪娜娜一家與鄰居們相處融洽,有事情時互相照料,閑暇時則經常聚在一起吃飯或娛樂。成人之間的友誼直接影響了孩子們的關係,附近的小孩子每天都會聚在一起玩到天黑才各自回家。瑪娜娜喜歡跟女孩兒們玩“跳房子”的遊戲,用粉筆在地上畫出10個“小房子”,跳來跳去,像隻快樂的小兔子。
每到周末,鄰居們會相約一起去郊遊,這也是最受孩子們歡迎的樂事。依山而建的第比利斯有著休閑度假的天然優勢,人們不必出行很遠就會找到好山好水的宜人風景。大家在破舊的“拉達”汽車——蘇聯時期的一種老牌小貨車,帶著小型的拖鬥——上擠來擠去,一路歌聲一路歡笑地來到森林裏。大人們尋找開闊的空地,鋪上野餐墊,擺好各種自製的美味佳肴與家釀的葡萄酒,或下棋或聊天;孩子們則早已歡叫著四散跑開去,女孩子尋覓最漂亮的野花編成五顏六色的花環,男孩子興致勃勃地采摘各種美味漿果……在大自然的懷抱中,每個人都全心全意地享受著,除了風景的悅目怡人,還有人與人之間親密無間的心靈交流。
黑海度假是絕大多數格魯吉亞家庭夏季的保留節目。弗拉基米爾和奈麗每年夏天都會帶著孩子們來到黑海之濱,或在海灘上玩耍或在海水中暢遊。冬季到山上滑雪也是不可缺少的項目,冰天雪地之中,孩子們在父母的幫助下穿上滑板,在冰道上小心翼翼地嚐試著,努力控製平衡。摔跤自然是難以避免,但與享受大自然的恩賜相比,這點疼痛實在不值一提。
和諧幸福的家庭環境培養了瑪娜娜與家人之間最為親密的關係,也讓她學會了如何去體貼關心別人。作為姐姐,她從小就跟著媽媽學習如何照料弟弟們。雖然姐弟間年齡相差並不大,但她總是牢記著姐姐的身份,有好吃的總是留給兩個弟弟,如果弟弟在外麵玩被人欺負了,她就氣勢洶洶地去“報仇”……
如果弟弟們表現不好,她也會擺出姐姐的身份和架子毫不客氣地批評他們。有一年夏天全家人與蕾阿娜阿姨一家一起到鄉間度假。媽媽在家做飯,阿姨則帶著孩子們一起到森林中探險。大弟弟小弗拉基米爾的手指不小心被樹枝劃破了,可是無論如何都不肯讓別人幫忙包紮,哭著要媽媽。此時已經距離鄉間別墅有一段不近的距離,大家無奈之下,隻得放棄探險計劃,重新往回走。那一年瑪娜娜隻有5歲,在回去的路上,她不停地批評教育還隻有3歲的弟弟,給他擺事實講道理,告訴他麵對困難應該堅強,更不能因為自己的一點小事就影響到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