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08年至1910年,中心再度改組,由簡單的小研究中心擴展成為現代化的大型研究所,所以不得不將研究部門及財務部門分開。由洛克菲勒、凱特及律師默菲等人成立董事會管理財務及行政方麵的事情,而讓研究中心所雇用的科學家及醫生們專心從事研究工作,不必再顧及俗事雜務。洛克菲勒事事替中心的研究人員設想,自己很少涉足其中,總是安慰他們要放手去做,不計成果。費氏曾轉述洛克菲勒對中心研究人員所說的話:“不要怕做不好,不要急著要結果。我們了解你們,我們確信你們有一天會帶來成果的。即使今日無法找到圓滿的答案,來日你們的接棒人也會成功的。我們要把眼光放遠,這是個長遠的計劃,總有一天你們的願望會實現的。”
研究中心不斷地擴大,在1908年,增設有60個病床的病房及九個病床的隔離房。他們隻收正被研究中心研究的病人,免費為他們醫治,由庫爾醫生主持這個部門。此外,1914年又增設動物病理學部門,紐西有一座780畝的廣場,專門從事動物的研究,由史密斯醫生主持。1931年,再成立植物病要害部門。以上兩部門日後均遷到紐約,到了1950年,該中心在紐約共有11座大樓,頗為壯觀。
在沒有壓力,卻有充足經費的情況下,沒過幾年,研究中心就有所發明以貢獻社會。費萊斯瑟醫生發明了醫治傳染性腦膜炎的血漿。他發現猴子也會傳染該病,起先,他嚐試用在為人身上培養的血漿注射在猴子身上,果然醫好了猴子。於是,他大量製造該種血漿,不但醫好無數美國國內感染此病的孩子,還把血漿寄往世界各地,使全世界的孩子們都受益,終於達到洛克菲勒及工作人員當初的心願。此外還有許多其他的成功例子,如卡瑞爾醫生因首創心髒開刀的手術而為自己及中心贏得諾貝爾獎;勞斯醫生發現有些癌症是由病毒引起;還有數個中心的醫生合力研究嬰兒癱瘓病症,也得到諾貝爾獎,為該中心爭取榮譽。這種例子在該中心真是不勝枚舉。
成功的原因是眾人熱誠的工作和主任費萊斯諾醫生所建立的良好合作製度。研究中心隨著時間的延長而擴大,分設了許多部門,雖然各部門研究的方向不一,但費萊斯諾主任總是想盡辦法使各部門人員在一起交換意見及成果,將純研究性的科學用於現實,以達到救人救世的宏願。在主任及同仁的努力之下,研究中心的成就大家有目共睹。
在20世紀初,洛克菲勒在芝加哥創立大學之後,更加關心後代的教育。他終於在1903年組織了“普及教育委員會”,專門協助南方地區的黑人及貧苦的白人求學向上。
剛開始時,洛克菲勒僅與兄弟兒子及助手凱特計劃成立某種機構來讚助南方黑人教育,卻又不知從何著手。小洛克菲勒即刻結交對南方教育已有貢獻的兩個富商加利及奧登為友,參加了一次關心南方教育人士所組織的南方之遊。他除實地考察之外,還討論了許多建設性的提議。結論是成立“普及教育委員會”,請包爾登為主任委員,由洛克菲勒捐出一百萬美元,於十年之內改進一般教育,受益人將不受種族、信仰及性別的限製。
委員對此會的期望很大,希望該會能有權擁有無限製的資金,並能參與全國各地的各類教育活動。小洛克菲勒的嶽父阿爾因奇,是當時參議院的紅人,運用他的關係,國會很快地批準了該會成立,並授予一切請準的權利,委員會於1903年1月12日正式成立。洛克菲勒家族前前後後至少捐出一億五千萬美元。
推動這個委員會的人仍是具有衝勁且性急的凱特先生,他對委員會的關懷不下於當初他對芝大的熱心。他仍擔任相同的職責,負責發起、建議各項新的想法,而默默推行、改良發展的卻是另一位博學、風雅、知人、識人的博卻克先生。他們兩人相輔相成,共同為委員會工作,為美國的南方教育盡力。
起初,委員會僅想到用資金去改善落後及貧窮地區的學校,後來因效果不夠理想,即領悟到應該協助當地人士自己來改進教育製度。委員會想出一個辦法:他們撥出經費讓當地專攻中學教育的教授來計劃自己子弟的教育方針,哪兒是適合辦學校的最佳地點;哪兒是村民聚集開會的好地方;如何開導鄉民;又如何捐得更多經費。這種辦法意義深遠。一方麵,隻有常住人士才了解民情及真正的需要;另一方麵,由自己人出來研究執行,不會養成當地人依賴或自卑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