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楚成王熊惲得知齊桓公救邢援衛,心中很不是滋味兒,對令尹子文(鬥穀於菟,字子文)說:當今世上,人們隻知有齊國而不知有楚國。是孤遠居漢水之東,籍籍無名,德不足以懷人,威不足以懾眾。孤深感羞愧!
子文回說:齊侯依賴管仲,打著“尊王攘夷”旗號,經營齊國已近三十個年頭,成為中原諸侯的領袖,確實難以匹敵。然吾王欲問鼎中原,並非無法可施。依臣看,鄭國位於南北之間,是中原列國的屏障、天下的樞紐。當年鄭莊公據此天險,東征西伐,箭射周王,不可一世。可惜鄭後人不肖,突出忽入,兄弟相爭,國勢衰微,與我也是近近疏疏。前番齊魯合兵伐徐,徐求和,齊魯大軍乘勝開到戎國,戎國臣服於齊,齊侯聲望中天。子元攻鄭,得不償失,反而讓鄭重新入盟齊邦。依臣看,主公若想奪取中原,稱霸諸侯,攻取鄭國是第一步!
楚成王以為可行,掃視一朝文武問:何人可以擔當重任?
大夫鬥章願領軍前往。
楚成王當即命他率領戰車二百輛,長驅直入,直取新鄭。
自從七年前楚軍攻破鄭都純門後,鄭國防範甚緊。現在,鄭文公聽說楚兵又到的消息,不由大驚,立即派遣大將聃伯(冉伯)鎮守純門,派人星夜前往齊國求救。齊桓公連夜與管仲相商。管仲提出派千裏馬分別急至各國,請各國諸侯率兵在檉(宋邑。今河南淮陽西北)共謀救鄭伐楚大事。宋、鄭、曹、邾四國聞訊迅速集兵前往檉邑。楚將鬥章見鄭國早有防備,又聽說齊國組織的援軍將至,恐有閃失,忙領兵撤回。楚成王聞鬥章不戰而歸,大怒,解下佩劍,交給鬥章之兄鬥廉,命他到軍中將鬥章就地斬首。
鬥廉來到軍中,隱下楚成王命令不說,暗中隻與鬥章商議。鬥章知情後跪地向兄長請教。鬥廉說:鄭國知你已撤兵,眼下定然疏於防禦,你若能快速奔襲,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必將大獲全勝!鬥章聽從鬥廉之言,將軍馬分成兩隊,親率前鋒先行,鬥廉率後隊接應。
鬥章率領人馬,人銜枚,馬摘鈴,悄然無息回到鄭國邊界,正好趕上鄭將聃伯檢閱軍隊。聞敵人入侵,也不問哪國兵馬,接住就廝殺。不料,鬥廉從後包抄,令鄭軍腹背受敵。聃伯見勢心慌,被鬥章瞅準空子,鐵鐧打中大腿,摔下馬來,束手就擒。鄭軍見主將被擒,人心渙散。鬥章欲一舉滅了鄭軍,鬥廉急忙攔住勸阻:這番偷襲成功,隻圖免去一死,哪敢再僥幸行事!楚軍就此退回本國。
鬥章拜見楚成王,叩頭請罪道:臣前番退兵是為了誘敵,並不是怯戰。
楚成王:既有擒獲鄭將之功,便可免於一死。但是鄭國尚未攻下,為何退兵?
鬥章回答:臣恐怕兵少不能取勝,有損國威。
楚成王怒氣中燒:休要狡辯!明明是畏敵不前,卻借口兵少。孤再給你增添戰車二百輛,如不能攻下鄭國,休要回來見孤!
鬥廉見狀,跪求道:臣願與兄弟鬥章同往。若是鄭國不投降,就把鄭伯綁來獻上!
楚成王大喜準奏,就拜鬥廉為大將,鬥章為副將,率領戰車四百輛,再次殺奔鄭國。
鄭文公姬踕聞大將聃伯兵敗被擒,鬥廉、鬥章兄弟又率大隊人馬洶洶而來,知道楚兵這次不會善罷甘休,心想求和,以免國破城陷生靈塗炭。
大夫孔叔反對:萬萬不可!齊國因為鄭國的緣故得罪了楚國。諸侯對我有恩德,如今背叛,不是好事,應深溝高壘、堅壁清野,等待援軍為上!
諸大臣一致附和孔叔之議。鄭文公忙派使者火速向齊桓公求援告急。
齊桓公問計於管仲。管仲先讓鄭使回國聲稱齊兵馬上就到,令楚兵有所顧忌,並先派一支人馬鎮守虎牢關(鄭國嚴邑。今河南鞏縣東虎牢關)。接著,管仲獻計於齊桓公:主公多年來救燕安魯,救邢幫衛,恩德廣布天下,諸侯爭相效力,正是戰勝楚國的好時機。主公如想挽救鄭國,不如直接進攻楚國。
齊桓公:單我一國之力,何能啊!
管仲:進攻楚國就必須借助諸侯各國之力。
齊桓公又問:征調諸侯各國兵馬,理由是什麼?
管仲提醒他:你忘掉蔡侯肸[5]得罪你的事啦!齊桓公想了想,問:是蔡姬的事?管仲點點頭:主公不是早就想前去征討的嗎?楚蔡土地相連,如今蔡國依附於楚。用這個再好不過的借口討伐蔡國,從蔡國直入楚境。這就是兵法上的“出其不意”。
此策自然合齊桓公的口味。他問管仲:楚國知我去問責蔡侯肸,必然會防備,怎麼才能百戰百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