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6章 伐戎救燕震天下(5)(2 / 3)

消息傳開,管仲道:熊 太急,給我們留的時間太苛刻!

聞管仲此話,齊桓公問計道:楚國自武王即位後,屢屢進犯中原。熊除掉子元後,恐怕又要對中原用兵了。仲父,寡人想與楚一戰,你以為可否?

非也!管仲說,楚國熊 還年輕,至少目前不會直接進攻中原。如果我們要討伐它,麵臨兩大危險,首先是北麵山戎與我國鄰近,一旦知道我們伐楚,山戎勢必趁機侵犯我齊域,若不消除這個危險,伐楚必將兩麵受敵。楚國離我國很遠,千裏遠征,必須做好充分準備。其中的關鍵是我們這麼多年善待諸侯各國,他們是不是能心甘情願地配合我們伐楚?依我看,眼下最要緊的是讓瀕臨滅亡的國家迅速恢複正常,使動亂的國家盡快安定下來。到那時,各諸侯國才會願意聽從我們。熊 這麼快就滅掉子元,不完全是息媯的原因。依我看,關鍵是子元擋了他治國用人的路。我聽諜報,楚國邊境都有重兵把守,這種情況下,若硬打,我們沒多少便宜可占,隻有等待時機。

齊桓公想想也對,便說:鄣國(今山東泰安東平境內)原是紀國的屬國,紀國被先君襄公滅後,鄣國至今不肯服從我國,寡人想帶兵征討,你看怎樣?

管仲勸說道:鄣國雖小,也是個諸侯國,公爵爵位。與我國同姓,也是太公的子孫。太公當年將齊國留封給嫡子,而將鄣國分封給庶子。到了太公之曾孫、齊侯薑伋之孫、薑隱之子薑虎時,被正式封於鄣國,史稱鄣穆公。滅掉同姓是不義之舉。我曆來主張能不動兵的盡量不動兵。對於鄣國,我們可以在紀城附近操練陣法,讓鄣國害怕;同時派些人賄賂鄣國寵臣,在鄣國製造動亂謠言。這麼一來,鄣國必然會投降我國。

齊桓公擔心地問:行嗎?

當然行。管仲親自指揮,他讓王子城父與隰朋、甯戚等人帶上那支聯軍,開拔到紀國附近。管仲帶著陳完等人,整天對這支軍隊進行陣法操練,數萬人喊的口號就是進攻鄣國!鄣國就在咫尺,陣陣響徹雲霄的口號聲讓他們心驚膽戰,時時感覺齊聯軍就要打進去,人心惶惶想著退路,思考如何逃難。滲透到鄣國境內的細作們,大肆散布齊侯率數國聯軍進攻的消息。同時,管仲派出的細作賄賂鄣國重臣,讓他們在朝廷替齊侯說話,使鄣國上下都一致認為,隻有投降才能有出路。就這樣,軍事恫嚇與金錢賄賂構建的戰略措施,迫使鄣國國君派出使者來到正操練的軍中見齊桓公,商議投降事宜。

周惠王十三年(前664),齊桓公終於占有了鄣。

齊桓公很高興,讚賞管仲說:仲父的謀劃是萬無一失的。

管仲謙虛地說:那是主公的英明。說著,聽到外麵有腳步聲,便對齊桓公說:大概是燕國有難了。齊桓公不相信地問:仲父真的料事如神嗎?

等來人到麵前,果然是報告燕國被山戎入侵的事。

燕國使者求見齊桓公,告說山戎進犯。

這支山戎係生活在北方的少數民族,也稱為北戎、夷戎。《史記·五帝本紀》曰:“唐虞以上有山戎、獫狁、葷粥,民於北蠻。”夏稱“戎”,商稱“奚”,周仍稱“戎”。有國為令支(亦稱離支)。其國西麵是燕國,東南麵為齊國、魯國,令支界於三國之間,善騎馬作戰,以“射獵禽獸為生”。“隨畜牧而轉移”的山戎並不把國界當回事,常常因畜牧與生存需要,隨意進犯中原國家。為躲避山戎的侵襲,燕國忍痛放棄了經營近三百年的琉璃河國都,遷徙到東南方的臨易水附近的雄縣、容城一帶。善於造車、最早將青銅用於短劍揚威一時的山戎族,並不滿足於現有的區域,常常越過燕、薊,渡過黃河攻打齊國。史載,周平王五十一年(前720)春,戎主動請與魯會盟,表示友好。“二年春,公會戎於潛,修惠公之好也。戎請盟。公辭。”[3]周桓王六年(前714),“北戎伐鄭,鄭伯禦之,患戎師,曰:‘彼徒我車,懼其侵軼我也。’”[4]由此可見,山戎的軍事、經濟力量之強大,英勇善戰,稱雄中原北也是很自然的事。周桓王姬林十四年(前706),山戎侵犯齊國,齊僖公差點兵敗山戎,多虧鄭國派太子忽出兵救援,才將其打敗。

今山戎趁齊與鄣發生摩擦,率萬乘騎兵侵擾燕國,切斷燕齊通道,迫使已經避其鋒芒的燕國再作臣服。情急之中,燕莊公派千裏馬抄小路向齊國告急。齊桓公令內侍先帶燕使到驛站休息。時值管仲小恙(感冒)臥床休息,齊桓公親自上門,先私問:現燕遭山戎淩辱,可否救之?

管仲回說:“山戎有冬蔥、戎菽,今伐之,故其物布天下。”[5]意思是說,山戎民族種植冬蔥、戎菽,今去山戎那裏掠奪回來,研究廣泛種植,讓全天下的人都會種植、食用。冬蔥即大蔥,戎菽是豌豆。其他豆類也稱戎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