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景公初年(前546),左相慶封滅掉了右相崔杼。接著田、鮑、欒、高等四大家族又聯合起來,趕走了慶封。孫武作為田氏後裔,也被卷入。大約在齊景公三十一年(前517)左右,孫武正值二十八歲的青春年華,毅然離開樂安,告別齊國,長途跋涉,投奔吳國。孫武一生事業便在吳國展開,死後亦葬在吳國,留下兵書《孫子兵法》。這是後話。
五
作者一直尋找周惠王姬閬在十年(前667)時做的一個夢。正因為這個夢,姬閬授小白“伯”,助齊桓公登五霸之首。說起來,齊侯“尊王攘夷”成功,姬閬功不可沒。奇怪的是,習慣於將夢作為大事記入史冊的史官,不知為何忘掉了這件事。
各種資料告訴我們:周惠王姬閬的某天清晨是被噩夢驚醒的。他醒來後,用手一摸,渾身是冷汗,再追想剛才的夢,更是心驚膽戰,趕緊讓侍衛喊來卿士家父。卿士家父的父親就是那位給陳完筮卜的太史。他到後,姬閬立刻逐走身邊人,向家父敘述夜夢。卿士家父聽罷,認真筮卜,然後告訴他此夢乃心疾所致。姬閬點點頭,問:你能卜出什麼心疾嗎?
卿士家父看看門口,一片樹葉從樹上落下,大喊:衛士!
姬閬揚手:莫喊。
已經遲了。樹上掉下個人來,落地便亡。
衛士過去,見其胸上挨一飛箭。衛士趕緊過來報告。姬閬歎口氣,擺擺手說:卿士,是我叫他爬到樹上去的,在那兒看得遠。你不該出手這麼快。
卿士家父不語,示意把他的那支箭取來。衛士雙手捧來,卿士家父取過,從懷裏抽出絹巾,抹幹淨,放回袖裏,淡淡地說:不是好俠,也不是好衛士,少一個沒事。他心裏明白這位天子為何被噩夢驚得魂不附體,忍不住歎道:子頹的陰影沒散去啊!
姬閬跳將起來,連連喊:對、對、對……子頹篡位。死有餘辜!不能忘記那些幫凶,他們現在還逍遙法外!
卿士家父明白,姬閬的心病正在這裏。他想說,你為何還糾結登基四年的那件事?出口時卻成了:應予嚴懲。
說到應予懲罰的人,也就是衛惠公姬朔與燕應公。兩人經過一番認真討論,一致認為衛惠公姬朔真夠膽大,敢組織衛燕聯軍護送子頹篡位。要不是忌父與召伯廖殺出一條血路,保護姬閬出奔鄭國鄢邑,他姬閬還能坐在這裏瀟灑嗎?放過姬朔,就意味著慫恿,別人就會跟著仿效!那麼一來,天下還是周天子的麼?
朝議已經無數次,也沒結論嘛。卿士家父補上一句。
姬閬惱道:我不就愁在這裏嗎?愁到夢裏去了。
每次朝議七嘴八舌一番議論,久而無決。卿士虢公林父(虢仲)提出質疑說:子頹是您叔,他的篡位與別姓篡位有天壤之別。至於天意不讓他得,那是自取其咎。事情過去了,該寬大為懷,不再計較。這個話出來,多數大臣表示讚成,說天朝無論出兵與言責,都需要耗掉巨大財力與物力、人力。現在國庫入不敷出,無力支持這場戰爭。
周公忌父則主張嚴懲。他認為,天子順序接位,天下矚目,誰不知道子頹是篡奪?於理於法不相容。這種事若寬容,天下豈不大亂!天朝兵力不足,可以向天下傳令勤王。
大臣們迅速形成兩派,一派支持忌父,一派支持虢公林父。爭了很久,沒有結果。
現在,君臣倆又開始討論,結論還是要嚴懲衛惠公姬朔。天子的夢,大臣們一向是重視的。卿士家父建議再次啟動朝議,但他提出,首惡分子姬朔已去世,為防止眾大臣提出人亡可不予追究的話,他建議姬閬先聲奪人,父債子還,討伐衛國,叫衛侯放放血……
果然,朝議剛開始,就有大臣說,如今的衛侯是姬赤,與姬朔性格完全相反,好養鶴,與世無爭,去討伐這樣的侯爵,天下怎麼看我們啊!
卿士家父立刻出列反駁:他父親動用了衛國的軍隊,衛國的民眾就要連擔這個責任!今後諸侯國君動輒用兵,本國民眾有責任製止……
父債子還,這事還是要做的。姬閬不等反對派出列再說話,站起來叫道,一定要嚴懲!孤再不出這口惡氣,就要被噩夢折騰死的!你們看著辦吧!
天子動怒,大臣們隻好順從,出兵與嚴懲的原則定下。出兵,顯然不現實,天朝沒那麼多的財力與兵源。那麼,號召天下勤王。這一條,似乎也不行!衛惠公姬朔已經不在,你還發兵聲討,這不是明顯表現出你周天子姬閬的氣量太小、胸襟狹隘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