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3章 小謀初展試大圖(1)(2 / 3)

“恢複”了鄭侯地位的姬突,向各諸侯國通報。

齊桓公很在乎從坊間傳來的消息,這些令人驚心的傳說,對姬突是極為不利的。齊桓公決定放下手裏抓經濟的精力去摻和鄭國的動亂。

細作告訴齊桓公,魯國對鄭國的故事也有些反應。魯侯姬同根本就沒去想什麼不可違逆的天意之類,倒是想到了妖怪,他問魯大夫申 ,難道世上真的有妖嗎?

申 是怎麼說的?齊桓公問。

細作說,大夫申 回答魯侯:妖由人興,人如果沒瑕疵,妖就不會發作;人若違背常道,妖就會興起。

齊桓公問管仲:魯國申 這話有道理嗎?

管仲回答得很清楚:如果我沒猜錯,主公想去教訓姬突。

哈哈!齊桓公開心道,隻有仲父知道我的想法。怎麼樣,我們現在就行動?

管仲搖搖頭,說:你想去教訓他,是不是想表示自己的強大?如果是這個目的,我們可以用另一種更省事的方法來達到。眼下國內大搞經濟改革,不宜多動蕩,對外應該更謹慎才是。

仲父所言極是,請示意。齊桓公完全順從管仲的意思。

管仲重提當年齊桓公以天子名義平宋患的事,說:當年的北杏會盟,奠定了我齊稱霸的基礎,眼下鄭國之事,可以借用前例,先去天朝探一探天子的看法。

齊桓公立刻做了安排。

又是厚禮,送到周天子姬胡齊那裏。周天子完全是一副受寵若驚的樣子,倒是身邊的卿士家父看得明白,連連暗示胡齊,要拿出天子的威嚴。胡齊很快明白過來,以帝王之威、仁愛之禮,隆重接待齊桓公的特使。明白齊桓公特使的來意後,胡齊大大籲口氣,立刻對單伯吩咐,率王師隨齊侯去振天子之威,束諸侯無德之舉!

經過一番準備,管仲向齊桓公建議於周釐王三年、齊桓公七年(前679)十一月在衛國-邑(當時是衛國城邑,今山東-城北舊城)會盟。齊桓公當然同意。應邀參加會盟的諸侯國有宋、陳、衛、鄭以及剛剛替晉的曲沃武公,他們都提前到達-邑等候齊桓公的到達。這讓齊桓公很有臉麵,特別是周天子派的特使卿士家父,還有大夫單伯率領的王師,給齊桓公撐足了門麵。誰也沒想到,這個不起眼的-邑,自有這個開頭,後來竟然成了齊桓公成就霸業的始地,更成為諸侯會盟的常設之地。

這次會盟,齊桓公發表了成為後人“君主臨政之概要”的鴻篇巨製。這篇文章是管仲事先給齊桓公製作好的簡牘,齊桓公照本宣科:

凡將立事,正彼天植,風雨無違。遠近高下,各得其嗣。三經既飭,君乃有國。喜無以賞,怒無以殺;喜以賞,怒以殺,怨乃起,令乃廢,驟令不行,民心乃外。外之有徒,禍乃始牙。眾之所忿,置不能圖。舉所美,必觀其所終。廢所惡,必計其所窮。慶勉敦敬以顯之,富祿有功以勸之,爵貴有名以休之。兼愛無遺,是謂君心。必先順教,萬民鄉風。旦暮利之,眾乃勝任。取人以己,成事以質。審用財,慎施報,察稱量;故用財不可以嗇,用力不可以苦。用財嗇則費,用力苦則勞。民不足,令乃辱。民苦殃,令不行。施報不得,禍乃始昌。禍昌不寤,民乃自圖。正法直度,罪殺不赦。殺僇必信,民畏而懼。武威既明,令不再行,頓卒怠倦以辱之,罰罪宥過以懲之,殺僇犯禁以振之。植固不動,倚邪乃恐。倚革邪化,令往民移。法天合德,象法無親。參於日月,佐於四時。悅在施有,眾在廢私。召遠在修近,閉禍在除怨。修長在乎任賢,高安在乎同利。[1]

齊桓公的聲音在朗朗晴日的天空回蕩。

會盟之席,鴉雀無聲。

齊桓公的講稿宣讀完,整個會盟場上,依然靜如子夜。許久,才有人擊掌,旋即掌音如雷。諸侯紛紛起身向齊桓公致賀。

有人說就是這次會盟,齊桓公不耗一兵一卒,在當時的諸侯國中確立了自己的霸主地位。與會的諸侯爭相抄錄齊桓公的演講,正是這篇演講震懾了諸侯,使大家意識到輿論的極高地位與重要性,開創了“稷下學”的先河。

齊桓公不可動搖的霸主地位自此而始。

邑會盟,使齊桓公的威望如日中天。

翌年十二月,齊桓公聽從管仲的勸告,在齊國北邊的幽邑,再度與宋、陳、衛、鄭、許、滑、滕諸侯國會盟。這次主要闡述-邑會盟的“尊王攘夷”精神,並告誡大家,誰想對周天子不敬,我這裏首先通不過。有前次-邑會盟的那番講話墊底,齊桓公再說什麼話,諸侯都願意聽。看到這樣的狀況,管仲懸著的心放下了,他知道,諸侯把時間留給了他,他就要好好地幹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