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ash情景導入情景聯想尋親啟示團圓情景情感拓展圖5以情感作為創作的動力
教學設計突出了低年級美術教學的故事性和趣味性,在“找”的過程中引導孩子展開想象,將孩子帶入情境之中,挖掘小雞失去媽媽後急切、焦躁、不安的心情;想象途中不可預測的困難和發現,感悟找到媽媽後興奮、愉悅的心情。該節課充分調動了孩子的想象力,使學生能由始至終情緒飽滿地借助畫筆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感。
二、研究教學中的問題設置,引導學生創造美
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提出新的問題,需要有創造性的想象力,其標誌著一種進步。在日常美術課教學中,我們常常試圖把所有問題都提前解決掉,看似嚴謹的問題鏈硬牽著孩子進行被動的思考,變相剝奪了孩子自主發現問題的權利。試問失去思維自由的孩子怎麼可能在課堂上產生美的感受呢?
教學課例:《花衣服》
教學在美羊羊挑花衣去上學的情境下展開,孩子們一下子興奮了起來,“我喜歡紅裙子,顏色特好看!”“我覺得,第三件穿著最合適!”孩子們提供的重要線索順利地引出了兩個問題,一是什麼樣的衣服漂亮;二是服裝種類與著裝場合。
十多年的教學經驗,讓我養成了“備”學生突發情況的習慣,看來今天用不上了,我不禁為課堂導入的順利而感到慶幸。並決定吊吊他們的胃口,便故弄玄虛地說道:“好,今天老師和你們一起比賽做花衣服!不過,你們得猜猜老師這件衣服是用什麼做的?”
孩子們大聲嚷嚷起來:“哇!塑料袋做的衣服!”
我一邊展示手裏的塑料帶,一邊裝糊塗:“怎麼能把塑料袋穿上(變成衣服)?用什麼方法最簡單呢?”
探究活動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展開了,孩子們很快就找到了五花八門的解決方法,爭先恐後地跑到前麵展示自己的創意。有的直接把塑料袋底邊去掉,利用塑料提帶當肩帶,設計出了吊帶裝。有的為塑料袋挖出了肩窿和領口,給自己的頭和胳膊找到了出路。就在這時,有一個學生,跑上前拉著我說“老師,我們組和他們不一樣,您給我們的塑料袋太小了,我們穿不上,所以我在塑料後麵開了個口!”我心裏一陣狂喜,憑借以往的教學經驗,馬上把新的問題拋給了學生:“他們組太聰明了!你們再想一想還能在衣服的哪個部位開口……”
課堂以環環相扣的闖關形式緊張熱烈地進行著,“寶寶花衣秀”把整堂課的氣氛推向了高潮,向生活和環保題材的引申為這節課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真正的學習不能把問題列出來擺在那裏,按部就班地解決。在《花衣服》一課中,我特意製造問題,使每組用來做第一次探究的塑料袋大小、外形各不相同,學生針對要解決的問題,展開實踐。要想發掘學生的創造力,我們不僅要打破自己設定的條條框框,還要在學生的認知活動中有意製造問題,把發現與創造的機會還給孩子,讓他們在學習中自己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這樣才能把無數個偶然變成當然和必然。
三、以結束作為新的起點,增強學生的進取精神
培根說過這樣一句名言:世界上有許多做事有成的人,並不一定是因為他比你會做,而僅僅是因為他比你敢做。美術課要培養的是學生不斷追求進取的精神、嚴謹的科學態度以及克服困難的意誌品質,從而使學生終身受益。
教學課例:《盒子裏的小精靈》
在這節課結束時,我相信很多老師都聽到過這樣的問題:“老師,我的紙彈簧怎麼彈不出來?”作為教師,您是否會讓孩子自己尋找彈簧失靈的原因?當發現問題屬於不可解決的材料原因時,你會讓孩子繼續探索彌補措施,或是另辟蹊徑嗎?
如何處理問題,取決於我們是要做回答問題的機器,還是要做一名懂得思考的教師。
善於思考,會給我們的課堂帶來無窮的快樂和挑戰。小精靈彈不出來,我們可以嚐試利用現有的材料,將紙張加厚;還可以通過加長彈簧,改變玩法,把精靈拋出來;或是思考其他材料,如使用塑料帶、吸管做成氣囊,代替彈簧……
對我們來說,如果孩子們經過短短的40分鍾,下課後卻沒有一點問題,那才是真正有問題呢!
◆結束語
孩子們綻放出思維的火花,產生美的學習感受,絕不應是守株待兔得到的偶然現象,它是教師敏銳捕捉“創造直覺”,精心設計出現的必然結果。創新賦予美術課堂無限的活力,有思維生命力的課堂必然是美的課堂,學生才會得到美的享受,並在美的熏陶下,真正擁有明亮的眼睛去發現美,智慧的頭腦去探索美,靈巧的雙手去創造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