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音樂(2 / 2)

調動學生運用舊知識解決新問題,並幫學生建立音樂知識與表現音樂情感之間的橋梁,即利用已有知識技能,處理歌曲,表現歌曲情緒,達到表現美的目的。

(二)注重課堂上的生成,鼓勵不一樣的表現

“真正的教育智慧在於教師保護學生的表現力和創造能力,經常激發他體驗學習快樂的願望。”

一個音樂家對一部作品的創作,一個人對一首音樂作品的欣賞取決於這個人自身的性格、文化修養、喜好等諸多個人因素。所以音樂課上也要注意課堂生成,要注意隨機應變。

在給《童心是小鳥》的結尾做力度處理時,就出現了不同的意見:有的學生認為要漸強,以表現對未來的美好憧憬與希望,此時有的則認為要漸弱,表現童年像小鳥一樣已漸漸離我們遠去。大家說的都有自己的道理時,教師就沒有必要做最後的統一。這樣一來學生認識到對一首歌曲的處理和表現沒有固定的模式,隻要能說出自己的道理,有自己合理的審美判斷即可。教師要鼓勵學生按自己的喜好去表現自己認為的美,形成不同的有個人特色但卻是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體現創新思維。

三、寫作新曲創造美

音樂創作是一種受審美經驗支配的創造性勞動,而這種創造性勞動的具體方式是把內心的體驗改造成音響形式。這樣看來音樂創造也是音樂的本質美——審美情趣的一種體現。由此可見,有了審美經驗的支持,音樂創作也就不是什麼難題了。

創新的實質是用不同的手段進行新的實踐,從而再現音樂的情感內涵,實現藝術審美的情感升華。在歌曲《飛飛曲》的教學中,為了檢驗學生審美情趣的生成,豐富課堂內容,培養學生音樂思維,學習音樂創作方法,提高音樂創造能力,教師把這節的重點放在了音樂創作環節上。

(一)引導學生找到創新的方法

首先,教師畫拍子,引導學生唱出來。

其次,學生自己畫拍子唱,體會節奏的變化。

再次,用重複的手法,再現一遍。

最後,既要有重複又要有變化,重複第二句。

以上四個步驟:(1)通過教師拍子的變化學生感到的是速度變化,而實際節奏已經進行了緊縮,省掉了原來的休止符;(2)引導發現緊縮節奏的方法;(3)引導學生使用重複的手法;(4)引導學生使用同頭變尾的手法。

(二)演唱新曲,表現嶄新音樂形象

教師出示學生創作的新曲,讓學生總結自己的創作方法,比較與舊曲的不同音樂形象。請學生演唱代表自己風格形象的歌曲,激發學生的音樂情感。這樣一來培養了學生的音樂思維方式和習慣,培養了學生的自信心和創新精神。目的是學生當堂反饋,達到了生成能力的較好效果,檢測了學生審美情趣的達成程度。

◆結束語

音樂藝術本身就是審美意識的物化,是音樂審美創造的結晶。音樂是美的藝術,熱愛音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