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探索規律。
探究“隻栽一端”和“兩端都不栽”的情況下間隔數與棵數的關係。
①(師出示隻栽一端線段圖)在隻栽一端的情況下,圖上有幾個間隔幾棵樹?(4個間隔4棵樹)結合線段圖講解。如果現在有6個間隔有幾棵樹?7個間隔有幾棵樹?誰能發現間隔數和棵數的關係?(師總結規律並板書:間隔數=棵數)
②(出示兩端都不栽線段圖)圖上是幾個間隔幾棵樹?誰能說說在兩端都不栽時間隔數與棵數的關係?(生說,師板書:間隔數-1=棵數)
剖析:
借助數形結合思想幫助學生理解、建構知識。根據學生的探究方案,采用畫線段圖的方式,交流時利用學生畫的圖,引導發現棵樹與間隔數之間的關係,啟發學生透過現象發現規律,也就是栽樹的棵數要比段數(間隔數)多1少1的關係。這樣就把整個分析、思考、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展示了出來,讓學生經曆這個過程並從中學習一些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本節課,並非隻是讓學生會熟練解決與植樹問題相類似的實際問題,而是把解決植樹問題作為滲透數學思想方法的一個學習支點,讓學生深刻感受數學的嚴謹之美。
(二)在數學語言中運用嚴謹美
教師的任何語言都對學生起著一個潛移默化和表率的作用,我們時刻都要注意自己語言的準確性和完整性,這樣才能事半功倍地培養學生具有嚴謹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
片段:人教版二年級上冊《角的初步認識》。
(1)學生用圓形紙動手折出一個角。
(2)展示不同的角:請大家觀察,這些角有什麼不同?(有大有小)
(3)展示活動角:
①出示活動角驗證:角為什麼有大有小?
②觀察活動角的兩邊,你又發現了什麼?(兩邊張開得越大,角越大,反之越小)
③師總結:看來,角的大小跟角的兩條邊張開的大小有關。兩條邊張開得越大,角就越大;張開得越小,角就越小。
(4)角與邊的關係。
播放動畫片:紅角和藍角
師:同學們,你們能不能說說紅角和藍角哪個角大,哪個角小?
師:怎樣才能知道誰大誰小?(比一比)怎樣比大小?
(量——在今後的學習中我們會學習用量的方法比較角的大小,重合)
師:紅角和藍角有什麼不同呢?
生:兩邊的長短不同。
(5)出示填空,規範語言。
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與角的(兩條邊張開的大小)有關,兩條邊張開得越(大),角就越(大),張開得越(小),角就越(小)。
剖析:
教師在教學中注重為學生創設自主探索的空間。學生通過“找一找、指一指、摸一摸、做一做、比一比、畫一畫、折一折、剪一剪”的活動過程,在多種感官協調參與下知道了角有大有小,會用準確的語言表述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張開的大小有關,與邊的長短無關,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學生將動腦思考與動手實踐緊密結合,使課堂教學變得有序、有趣、有思、有效,學生在學習中學會如何規範自己的數學語言,體會到數學語言的嚴謹之美。
◆結束語
數學是美的。大數學家克萊因認為:“數學是人類最高超的智力成就,也是人類心靈最獨特的創作。”作為一種美的存在,數學高度的抽象性、思維的嚴謹性等特點決定了數學美是一種理性的、內在的形式美。數學美的每一側麵都不是孤立的,它們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
數學課堂是數學教學的基本途徑,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渠道,也是展示數學之美的主要舞台。在數學教學中,把數學美有機地滲透進去,讓學生真正認識到數學美也是美的重要組成部分,使學生感受數學美,鑒賞數學美,表現數學美,創造數學美,讓數學課堂變成師生尋找美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