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數學(2 / 3)

(二)自主探究,體驗抽象美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發揮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動性,讓學生在質疑問難中探究,在觀察比較中探究,在矛盾衝突中探究,在解決問題中探究,在實踐活動中探究,從探究中主動獲取知識,感受數學抽象之美。

片段:人教版二年級上下冊《剪一剪》,屬於實踐活動領域的內容。

(1)圍成一圈的小紙人剪法。

①探究折法(展示四個圍成一圈小紙人圖樣)

引導觀察:這些小紙人和剛才剪出的小紙人有什麼相同?有什麼不同?

②探究畫法:學生通過觀察、思考,找準畫小人的位置和頭的朝向。

③學生動手畫一畫,剪一剪。

(2)拓展延伸:要剪圍成一圈的8個這樣的小紙人,又該怎麼折?16個呢?

(3)感悟規律。通過剛才的操作,使學生發現:

對折次數越多,剪出小紙人的個數就越多。

每增加一次對折次數,剪出的小紙人的個數就是原來的兩倍。

通過旋轉得到另外的小紙人。

剖析:

幾何圖形的特征、性質,對於小學生來講都比較抽象。《剪一剪》是一節實踐活動課,學生通過想一想、找一找、議一議、畫一畫、剪一剪等活動,在實踐操作與自主探索中掌握剪紙的基本方法,主動構建知識,感受圖形的旋轉。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剪出圍成一圈的小紙人,進行簡單的、有條理的思考,感受圖形的旋轉。通過觀察圖形的形成過程,找出規律,初步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體驗數學抽象之美。

二、嚴謹之美

數學是一門嚴謹的科學。培根說:“數學使人周密。”數學教學,最重要的不是數學知識的教學,而是數學思維、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學生對數學問題不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領會數學思維的嚴謹性,將其滲透到解題中,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

(一)在數學思想方法中體會嚴謹美

數學學習離不開思維,數學探索需要通過思維來實現。在數學教學中逐步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數學思維習慣,掌握科學的數學思想方法。

片段:人教版四年級下冊《植樹問題》。

(1)理解題意:在操場邊上,有一條20米長的小路,學校計劃在小路的一邊種樹,請按照每隔5米種一棵的要求,設計一份植樹方案,並說明你的設計理由。

(2)反饋交流:兩端都栽;隻栽一端;兩端都不栽。

(3)介紹線段圖:

用一條線段表示小路,用不同的圖案來表示樹,這些圖案可以表示樹,也可以表示什麼?這就是線段圖。在學習數學時,我們常常借助它,幫助我們從簡單的問題入手,解決實際複雜問題,它對我們學習數學很有幫助。

(4)總結規律。

師:剛才我們是用列式和畫圖的方法探究出了間隔數和棵數。如果現在讓同學們來種樹,除了可以每隔5米種一棵,你們還想每隔幾米種一棵呢?

師:請同學們任意選擇其中的一種情況,用列式或畫圖的方法來探究它的間隔數和所需棵數。條件:兩端都栽。

總長(米):間隔長度(米)、間隔數(個)、所需的棵數(棵)

20:5、4、5

4、5、6

2、10、11

1、20、21

10、2、3

師:從表格中,你能發現間隔數與棵數有什麼關係嗎?(師板書:間隔數+1=棵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