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通信與作品(3)(3 / 3)

另外,我家裏還有《今日世界》第49、50、51、54期。這幾期除了連載張愛玲的《秧歌》,還有林以亮(宋淇)分析《紅樓夢》的文章、南宮搏的長篇連載曆史小說《荊軻刺秦王》、潘柳黛的電影明星專欄、羅節的《什麼話!一字不易照抄中共報刊》等。

再說說友聯出版社。1951年4月,友聯出版社在亞洲基金會資助下成立,由燕歸來等人負責。友聯出版社除了圖書出版經銷之外,亦針對不同社群讀者發行期刊,最著名的是《兒童樂園》與《中國學生周報》。《兒童樂園》是當年差不多唯一給兒童看的期刊,沒有什麼政治內容可言。我姐姐是忠實讀者,但我覺得無趣。

《中國學生周報》的目標讀者群是中學生與大學生。從1952年7月到1974年7月,共出版一千多期。周報中影響最大的是文藝版與電影版。文藝版主要從台灣約稿,文學創作上培養了許多港台文壇新人,如司馬中原、白先勇、陳映真等,都曾有文章發表。電影版影響了一代青年人對外國電影的興趣與欣賞,作者包括石琪、陸離、羅卡、小思、西西、亦舒、十三妹、吳昊、戴天、丁善璽、譚家明、楊凡等。我自己對外國電影的知識都是從那裏學來的,相信不少人也是。雖然是美國資助,但《中國學生周報》的內容基本上沒提美國(電影文學除外)或中國政治。

我家裏還保留了《中國學生周報》1970年1月23日第914期。該期的主題包括《餘光中的散文》《69年外國電影總評》與《阿根廷小說:神的手筆》。封麵故事是陸離訪問宋淇有關兒子在澳洲的事。陸離寫道:“宋淇先生說:‘我這個孩子,一向不喜歡見人。很多朋友來坐,有些喜歡說,你的兒子,怎麼這麼多年來我都沒有見過?也有的喜歡說,你的兒子,怎麼我一直未聽他講過一句話?’”我父親絕對沒有想到,日後我會給報章做一個長達一年的專題訪問,而訪問的內容竟是圍繞他!

說到這裏,大家不妨自行判斷,《今日世界》或友聯出版社的刊物是否因為它們是美國資助的宣傳雜誌而質素平庸吧。

現在討論另一問題:柯靈說張愛玲“平生足跡未履農村”,事實是否如此呢?

2011年我曾出版張愛玲《異鄉記》,這是一部殘缺不全的遊記式散文,原先寫在一本有八十多頁的筆記本裏,三萬多字,說的是1946年她從上海穿過華南到溫州找胡蘭成的所見所聞。當時胡蘭成正被通緝,她不可能大張旗鼓地說要去找胡蘭成,所以知道這件事的就隻有她姑姑。《秧歌》中關於鄉下的情節在《異鄉記》裏率先出現,可以說《異鄉記》就是《秧歌》的原型。例子有很多:《秧歌》第一章寫茅廁、店子、矮石牆,以及譚大娘買黑芝麻棒糖一段,都見於《異鄉記》第四章;《秧歌》第二章寫金根在田徑上所見景象,即《異鄉記》第一章火車窗外的風景;《秧歌》第六章寫“趙八哥”一節,則本於《異鄉記》第八章寫的“孫八哥”;《秧歌》第十一章把做年糕比作“女媧煉石”,見《異鄉記》的第三章;《秧歌》第十二章寫殺豬,則出自《異鄉記》的第六章。試比較:

“一個雪白滾壯的豬撲翻在桶邊上,這時候真有點像個人。但是最可憎可怕的是後來,完全去了毛的豬臉,整個地露出來,竟是笑嘻嘻的,小眼睛眯成一條線,極度愉快似的。”(《異鄉記》第六章)

“他們讓那豬撲翻在桶邊上。這時候它臉朝下,身上雪白滾壯的,剩下頭頂心與腦後的一撮黑毛,看上去真有點像個人,很有一種恐怖的意味。剃完了頭,譚老大與譚大娘把那個屍身扳了過來,去了毛的豬臉在人前出現,竟是笑嘻嘻的,兩隻小眼彎彎的,眯成一絲,極度愉快似的。”(《秧歌》第十二章)

對比這兩個文本,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張愛玲在1946至1947年間,曾經花了幾個月從上海穿過華南鄉下去溫州,她將當時的所聞所見寫進了生前沒有出版的《異鄉記》,部分內容日後就出現在她的《秧歌》裏。事實上,《異鄉記》也為其他作品如《赤地之戀》《半生緣》《怨女》《小團圓》等提供了素材,但這裏我隻討論《秧歌》,其餘的不做論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