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通信與作品(2)(2 / 3)

1990年,張愛玲來信對我父親說:“《中國時報》轉載校刊上我最討厭的一篇英文作文,一看都沒看就扔了,但是‘愛憎表’填的最喜歡愛德華八世,需要解釋是因為辛普森夫人與我母親同是離婚婦。”若不是張愛玲親自解說,真的很難想象她喜歡愛德華八世會跟她母親有關!但問題是,即使知道辛普森夫人跟她母親一樣是離婚婦,而愛德華八世又為了辛普森夫人而放棄皇位,我們依然不太肯定張愛玲為什麼就一定要喜歡愛德華八世,中間的邏輯有些留白了。我自己猜,她母親是離婚婦,所以她對所有離婚婦都分外同情,但一般男人卻認為離婚婦隻是“二手貨”,看不起她們,偏偏愛德華八世卻為了別人看不起的貨色,而放棄大家都覺得最寶貴的江山,應該就是這種強烈的愛憎吸引了張愛玲吧。

無論如何,“愛憎表”已透露了她對某些大情大性的人物一向都十分仰慕,這也許解釋了她當初寫《少帥》的原因。在張愛玲眼中,張學良和趙四小姐似乎將浪漫愛情看得比國家大事都更重要,所以《少帥》其實是一個愛情故事,延續著她投射在愛德華八世身上的少女幻想。

《美男子》

在上世紀80年代末,張愛玲曾打算寫一部中篇小說《美男子》,更與我父親二人往來了八封信,商討其中一些情節,情況就如當年的《色,戒》,隻是這次並沒寫成。

關於《美男子》,張愛玲有一個大綱:一對由台灣去美國的山東夫婦,他們在加州大學讀工商管理,畢業後在商行工作,但是覺得為人打工沒有前途,最終在洛杉磯開了一間超級市場,生意相當好。這是背景,主線是什麼呢?據張愛玲說,“美男子被許多做明星夢來LA(洛杉磯)的少女看中,小說寫他離婚經過與離後情形”。我想,“美男子”這題目應該有雙重意思,像《色,戒》(Spy Ring)都是一語雙關,既指間諜圈也指間諜的戒指,“美男子”既指在美國的男子,也可以指俊美的男子-否則又怎會被許多少女看中呢?

有一個有趣的問題:張愛玲心目中的美男是什麼樣子的呢?《小團圓》中的九莉對燕山說:“沒有人會像我這樣喜歡你的。我不過是因為你的臉。”而書中對燕山的形容是“瘦長,森冷的大眼睛,高鼻子”。照一般說法,燕山的原型就是桑弧,真是這樣嗎?符立中曾指出,桑弧“膚色深,除卻兩道濃眉,相貌平常”,而孤島時期最紅的男星劉瓊則英俊得多。劉瓊外號“中國的葛雷哥萊畢克”(即格利高裏·派克),個頭高高,且膚色白皙、五官深邃,跟燕山的外形更吻合,所以符立中認為燕山是劉瓊才對。我自己則相信,燕山隻是一個合體,外形可能根據劉瓊,與女角的關係則根據桑弧,再加一點虛構,像《色,戒》中的王佳芝,隻是張愛玲根據不同素材合成出來的角色而已。

再說說《美男子》,那個故事是從哪裏來的呢?她沒有說。我偶然在張愛玲的遺物中找到一本《皇冠》雜誌,1974年11月總號249第42卷第3期,其中第58頁有人放了一張小紙頭。那頁是一篇勵誌散文《奮鬥求存》,作者錢歌川,有這樣一段文字:“有一對中國夫婦博士,找不到工作,索性放棄謀事的企圖,到華埠去開了一間商店,倒也生意興隆,在學術戰中雖告失敗,而在商業戰中卻成功了。”應該就是這段文字,啟發了張愛玲寫《美男子》。

巧合的是,我70年代在美國,也遇到過類似的“美男子”。我表姐有個朋友,研究固態物理學,因為得不到大學終身教職,便轉行買了三間快餐店的經營權,想不到竟發達了。那快餐店叫麥當勞,當初還沒有什麼名堂。可見這類故事很普遍。我懷疑張愛玲也可能在雜貨店認識這樣的人,但跟他們不是很熟,對工商管理也不在行,所以沒信心去寫。

結果我父親去信,給她講解了工商管理的性質,還列舉了50年代他姐姐的事:“50年代我姐姐和姐夫在舊金山開了一家小型雜貨店,苦不堪言,因為用不起工人,人力勞動就把他們折磨得死去活來,不用說別的,把一紙箱牛奶或咖啡從門外搬到架子上去就要你好看。做了幾個月,勉強把自己的膳宿賺出來,後來以賤價讓掉了。”張愛玲得到啟發,便自己憑想象補充細節。我父親更不斷鼓勵張愛玲:“這篇小說一發表,立刻會有一高潮,因為題目通俗而討好,可以在《皇冠》和聯副(《聯合報》副刊)同時刊出,必可轟動。”又說:“《美男子》值得寫,慢慢來好了,不必性急,到了我們這age group(年齡組別),一切都要慢半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