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結識與交往(1)(3 / 3)

《張愛玲深居簡出》(《上海日報》1954年6月8日):“女作家張愛玲自蒞港後,深居簡出,行止極隱秘。星晚人物篇記其往事,愛玲馳書謝之,大意謂對舊友很關懷,惟以拙於口才,不願與世多周旋。惟談得來的朋友,決不拒之千裏外。”

《才女異行誌》(《上海日報》1954年8月21日):“張愛玲性情孤僻,不喜與人來往。嚐於其寓樓窗口,以麻繩係一篾籃,上寫字條,附鈔票,向小販購菜蔬雜物,矢口不吐一言,人以為啞巴。昔倪雲林為張士誠所辱,噤如寒蟬,其意開口便俗。今張愛玲之迂僻亦然乎?”

《女作家的秘密》(《上海日報》1954年10月31日):“有人說,這十多年中國文壇隻出現了一個天才,那就是張愛玲。她曾一度化名‘梁京’,出席過北平的‘文代會’,但今在香港卻寫出《秧歌》一部反共小說,似乎是奇跡。張愛玲在港住址秘密,行蹤也十分秘密。”

移民美國

1955年,張愛玲移民到了美國。理查德·麥卡錫在接受高全之的采訪(《張愛玲與香港美新處--專訪麥卡錫》)中說得很明白,美國每年都有一定的移民名額,然而香港想到美國的人多,名額有限,需要排期,時間長的可達十幾年。按照通常程序,張愛玲要等很久。1953年,美國國會通過難民救濟法案,設立了兩千個特別名額,原籍內地後來流散到香港的專才都可以申請。1949年後,有些人流散到香港、台灣等地,包括一些作家、藝術家等有專才的人。這個法案要求申請人必須有一位美國公民擔保申請人抵美國後的生計,於是麥卡錫幫她寫了封推薦信,並幫她在紐約找了一位出版經紀人,名為Marie Rodell(瑪莉·勒德爾)。在這樣的條件下,張愛玲成功移居美國。

有人說張愛玲為了拿到綠卡,隨便嫁給了一個美國人賴雅(Ferdinand Reyher)。我希望借此機會解釋清楚移民的程序,這樣大家就不會再誤信謠言。移民的第一步是去申請,然後審查資格。被批準移民後,你會拿到一張入境許可證,憑此購買飛機票或船票到美國,美國當地移民局會當場給一張綠卡,裏麵有“落地”的日期與地點。1955年張愛玲以中國專才難民資格去美國,搭乘克利夫蘭總統號郵輪從香港經日本到美國。她“落地”的日子是1955年10月22日,地點是舊金山。住滿五年後,她正式入籍成為公民。

1956年3月,她在新罕布什爾州彼得堡(Peterborough,New Hampshire)的麥道偉文藝營(MacDowell Colony)遇見賴雅,在同年8月14日結婚。事實上,張愛玲一到美國就有綠卡了,她可以自由選擇配偶。張愛玲在1961年至1962年間經台灣來香港寫劇本的時候,就拿著美國護照。其後張愛玲多次搬家,遺失了公民入籍證,致辦事(如寫授權書、立遺囑)艱難。張愛玲要求政府補發公民入籍證,得到的回複是“查無此人”。多番困擾後才發覺政府工作人員在查找“愛玲·張”,而她記錄上的正式全名應是“愛玲·張·賴雅”。

張愛玲與我父母的通信,從1955年10月25日開始。第一封信用的是克利夫蘭總統號郵輪特供的信紙。信是寫給我母親鄺文美的:“在上船那天,直到最後一刹那我並沒有覺得難過,隻覺得忙亂和抱歉。直到你們一轉背走了的時候,才突然好像轟然一聲天坍了下來一樣,腦子裏還是很冷靜&;detached(和超脫),但是喉嚨堵住了,眼淚流個不停。事實是自從認識你以來,你的友情是我的生活的core(核心)。我絕對沒有那樣的妄想,以為還會結交到像你這樣的朋友,無論走到天涯海角也再沒有這樣的人。”

三十七年後,在1992年3月12日,張愛玲又寫道:“前兩天大概因為在寫過去的事勾起回憶,又在腦子裏向Mae解釋些事。(隔了這些年,還是隻要是腦子裏的大段獨白,永遠是對Mae說的。以前也從來沒第二個人可告訴。)”

一般人都說張愛玲跟姑姑、炎櫻很要好,卻忽略了我母親鄺文美才是她下半生最好的朋友,彼此的書信往來也最頻繁。我手上目前有她和我父母三人的六百多封信,正在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