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回憶趙奇同誌4(3 / 3)

二、作風嚴謹,實事求是

趙奇同誌工作作風嚴謹,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他在擔任省委農村工作部副部長時(原遼東、遼西兩省合並時),每年都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深入農村搞調查研究,他很少在機關坐辦公室。他深入基層,搞調查研究的特點是:一不去走馬觀花,而是一竿子插到底。他每次下去都是選擇有代表性的村、屯蹲下來,調查一兩個月,直到把農村情況摸清為止;二不乘小汽車,而是同隨行人員一起乘火車或公共汽車;三不在縣城和鄉裏吃、住,而是在基點村屯吃派飯,住在農民家裏。他是真正做到同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的領導幹部。記得1959年春,我們隨他到鐵嶺縣大汎河村搞整風整社試點,他和我們都住在農民家裏,都在村辦集體食堂吃代食品(玉米棒磨成麵),喝白菜湯。當時縣裏同誌看他年齡較大,身體又不太好,多次請他到縣裏招待所吃、住,但都被他拒絕了。

趙奇同誌工作勤奮,經常親自動手寫報告、文件和其他材料,甚至每次下去調查提綱他都親自寫。在基層蹲點調查時,他親自找基層幹部和農民開座談會了解情況,掌握一手材料,從不當甩手領導,更不偏聽偏信。1961年秋,我們隨他去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喇嘛營子公社蹲點調查,當時的調查題目是:基層幹部歡不歡迎辦集體大食堂?同不同意取消自留地?經過長達兩個月的調查,反複座談了解,開始農民不敢說真話,後來和我們特別是和趙奇同誌熟悉了就說了心裏話。他們說,搞這東西一開始我們就不同意,是上麵規定的,是硬逼著幹的。他們一致同意取消大食堂,還農民家庭生活的自由。那次調查還決定恢複執行農村自留地政策,讓農民在自己的自留地上種菜、種小雜糧,有了飼料還可以養豬、養家禽。這樣農民都非常高興,生產積極性調動起來了。那次調查,趙奇同誌組織我們寫了調查報告,上報省委和東北局(因是東北局宋任窮同誌親自組織的),並得到批準,下發了“紅頭文件”,在全省甚至全東北各省取消了農村大食堂,恢複實行了自留地政策,這對恢複和發展我省農業生產起到了積極作用。

三、以身作則,關心同誌

趙奇同誌對幹部工作要求嚴格,他要求幹部經常深入實際,深入群眾。在他直接領導那幾年,我們每年要有三分之一時間在基層蹲點搞調查研究,真正做到同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與農民群眾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趙奇同誌非常重視幹部學習,學政治、學業務。就是在基層搞調查研究,也要堅持學習。他還經常組織我們學習業務知識、學習怎樣寫好材料。他要求寫材料要貼近實際,貼近群眾,重點要突出,主題要鮮明,文字要精練,字要寫得工整。由於他對於工作要求嚴格,大家平時工作都很認真負責,絲毫都不敢馬虎。在這方麵,他言傳身教,率先垂範,帶頭去做。他經常親自動筆寫材料、起草文件。由我們寫的文件、報告、材料,他都逐條逐句修改,甚至標點符號他都注意修改。凡經過他修改的材料,一般都變動較大,但他都耐心向我們說明為什麼要修改。他這種以身作則,嚴格要求的領導方法,使我們從中受益匪淺,大家都感到那幾年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寫作水平都有很大的提高。

趙奇同誌對幹部工作要求嚴格,對幹部生活也關懷備至。他在職時,對他領導下的同誌成長過程、家庭生活情況都了如指掌,經常到有困難的同誌家裏看望,關心幫助解決實際問題。那時大家都願意和他談心,都覺得和他傾談後,經過他的指點、開導,總有值得領悟和回味的道理。趙奇同誌離休後,我們和他直接接觸少了,但他仍在關懷著大家。他曾在一次農口春節團拜會上要求農口各廳、局老幹部處的同誌,凡是農口離、退休的同誌患病住院或有什麼大事都要通知他。他要親自到家裏或醫院看望。實際上這些年他都是這樣做的。由於他關心和愛護幹部,他深得農口幹部的愛戴。大家都把他看成工作上的良師,生活中的摯友。原省委農村工作部的一些同誌都和他保持著聯係,互相經常往來,交流思想,互相交流健康之道。但是,很不幸的是,近年來,趙奇同誌因患重病,長期住進醫院,醫生不允許我們前去看望,到醫院也隻能站在病房門外隔門窗相望。可想而知,我們是多麼希望醫生用最高超的醫術治好他的病,讓他早日康複啊!然而醫生說,這隻能是種期盼。但願期盼成真,奇跡能出現。

回憶趙奇同誌

錦縣(今淩海市)位於遼寧省西部,環繞錦州市。全縣海岸線長94公裏,大、小淩河自北而南流入渤海。該縣是錦州市漁業發展的重點縣之一,海產品的年總產量一萬噸左右。

全縣共有土地453萬畝,糧豆年總產量穩定在四億公斤左右,是商品糧基地縣之一。所以該縣素有“魚米之鄉”的美稱。

全縣總麵積3397平方公裏,1949年3月劃分為13個區和大淩河鎮、石山鎮兩個鎮。是原遼西省甲等縣之一。

錦縣是京沈鐵路、公路橫貫東西,通向關內外的交通要道,是曆代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

趙奇同誌1950年調任為錦縣縣委書記。那時我是第十區(右屯衛區)的區委書記、1950年入秋前調任錦縣縣委秘書室任秘書(縣委辦公室主任)、縣政府的政務秘書。我和趙奇同誌工作相處近兩年。他給我的印象有四個方麵比較深刻。

第一,平易近人,密切聯係幹部群眾。

縣、區、村幹部都願意接近他,說他沒有官架子,看他有了時間就主動找他談心,彙報當時的群眾生產、生活等情況。這種事例舉不勝舉。現僅舉我的一件事。我在第十區工作時,擅自寫了個簡單的“工作小冊子”印發給各村的村幹部,犯了錯誤而不自覺。我這個人文化低、脾氣大,趙奇同誌找我談話,指出印發“小冊子”的錯誤性質、產生根源、怎樣糾正,從中應吸取的教訓等。真有耐心,苦口婆心。使我如夢初醒,回區後迅速回收,並在區幹部會上主動做口頭檢討。

第二,工作認真細致,抓得緊、抓得實。

錦縣第十區靠大淩河,屬低窪易澇區。1949年秋前發大水,給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造成嚴重困難。1950年,組織發動群眾生產自救,另方麵還要繼續救災,任務繁重。趙奇同誌不僅聽取區、村幹部的彙報,而且直接深入到重災村大馬屯、南地頭子村親自檢查生產和救災工作,親自向村幹部講任務,就地解決困難。他和我說:“工作抓而不緊等於不抓;隻有布置,沒有認真的實地檢查,就不可能及時發現、及時解決問題。”他這種深入實際,調查研究的良好作風,使我受益匪淺,至今難忘。

第三,錦縣既是農林牧副漁的甲等縣,又是易遭洪水災害的縣。1949年沿大、小淩河各區兩年遭遇洪水災害,縣裏的抗災任務十分繁重。趙奇同誌身為縣委書記,日夜操勞,不怕苦、不怕累,總是非常關心群眾的冷暖溫飽,把工作擺在他的首位,勤勤懇懇地做人民公仆。在以他為核心的錦縣縣委的領導下,沿河的區、村終於戰勝洪澇災害,農村經濟有了很大發展,恢複了元氣,群眾過上豐衣足食的生活。

第四,生活儉樸,保持黨的艱苦奮鬥的傳統作風。

趙奇同誌無論是在機關工作,還是下鄉到農村都是很樸素廉潔,和幹部們同吃同住,從不搞特殊化,深受同誌們的愛戴和擁護,交口稱讚。那時我們都實行供給製,生活條件比較艱苦,我作為縣委秘書室的秘書,總想關心首長的身體,提議每周改善兩次生活,他堅決不允許,他說:“現在剛解放不久,幹部、群眾的生活都比較苦,我們要和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否則會脫離群眾的。”這使我回憶起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我黨我軍和群眾的魚水關係,就是我們和人民群眾打成一片。從此也使我嚴格要求自己。他每次下鄉都對身邊的幹部們講“要做普通人,不準特殊化”的道理。凡和他一同下鄉的同誌在他的領導教育下,都能對自己嚴要求。所以趙奇同誌在錦縣帶出好了班子。

回憶趙奇同誌幾件事

1950年春天正是東北解放不久,慘遭日偽、國民黨統治和戰爭破壞的錦縣百廢待興,亟待恢複農業生產以及完成繁重的抗美援朝支前任務。趙奇同誌就是在這一形勢下來到錦縣任縣委書記的。

記得1949年夏秋,錦縣發生了嚴重的洪澇災害,農作物大麵積歉收甚至絕收,農民生產生活十分困苦。到了1950年春耕季節,天又幹旱無雨,沒法播種。趙奇同誌到錦縣主持工作後,一方麵組織農村搞副業生產自救,給困難戶發放救濟糧度荒,一方麵不失時機地在全縣掀起了抗旱播種生產活動。記得當時縣委要求,縣直和區級機關一律關門,隻留少許人員看家,所有幹部都到春耕第一線,發動農民打井、找水源,澆水搶種。結果到芒種前絕大部分耕地都不誤農時地播下了種子,沒有發生撂荒地現象。不久又下了透雨,由於及時鏟蹚,到了秋天全縣喜獲大豐收,農民無不感謝共產黨的好領導。

解放初期縣區幹部隊伍文化程度大都不高,中學畢業生都屬鳳毛麟角。為了有計劃地培養幹部,1950年到1952年間,趙奇同誌積極貫徹落實黨的造就人才的指示,對全縣幹部進行培訓,將文化程度低的同誌送入省工農文化幹校、速成中學、省團校、省黨校學習深造。這些人後來大多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領導骨幹,有的調入北京中央機關和省、市各部門。筆者就是當時經過縣委送入省委黨校學習畢業後,被調入省直機關工作的。趙奇同誌還將經過考察發現的文化程度較高,有培養前途的幹部調入縣直機關部門,提拔重用。記得當時的縣委辦公室主任,就是全縣有名的“秀才”,被調入縣委後成為趙奇同誌的好參謀和得力助手。後來,該同誌在政治運動中受到了不公正的對待和不正確的處理,趙奇同誌在省裏得知此事,感到非常惋惜。幾年前去北京途經錦州時,還專門約見了他,表示問候,該同誌深為感動。

趙奇同誌從省政府領導崗位離職休養之後,家裏常有客人前來拜訪,在拜訪的人中,既有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遼北、遼西的老同誌,也有解放後的老部下,對所有這些人趙奇同誌均給以熱情接待,並耐心聽取他們的傾訴。遇有思想不通的,還語重心長地幫助提高認識,解決思想和實際問題。原錦縣縣長劉永傑同誌,1976年秋天到山區考察防汛工作時被山洪水衝走而犧牲,事後縣裏僅按一般因公傷亡處理,家屬以及縣裏幹部和群眾對此有意見,後經趙奇同誌做了許多工作,錦州市根據國家政策規定,改正為按革命烈士待遇。這件事的正確解決,在錦縣引起了熱烈的反響,人們都說趙書記離開錦縣多年了,還時時關懷縣裏的工作,並幫助解決實際問題。從而更加深了大家對他的敬重和愛戴。

半個世紀過去了,每當我們回憶起這些塵封的往事時,都依然覺得像是剛剛發生過的一樣。

趙奇同誌讚(七律)

白紹武

燕趙自古多誌士,抗日八年未卸鞍,

千裏轉戰來東北,開辟遼吉解民懸。

百廢待興水災後,重擔在肩譜新篇,

遼沈大地三農事,留名青史後世傳。

憶趙奇同誌二三事

建國前我就認識趙奇同誌。記得是1948年底,也或許是1949年初,趙奇同誌由長嶺地委機關調到雙遼縣委,任縣委組織部部長(縣委常委),不久縣委書記高原同誌調離雙遼,趙奇同誌即接任縣委書記。當時我在縣委機關做文書兼譯電員工作。盡管沒有和他一起下過鄉,但平時也多有接觸。趙奇同誌生活儉樸,不吸煙、不喝酒,沒有什麼突出的個人愛好。他勤於學習,刻苦工作。在調來雙遼前,曾被評選為長嶺地區的模範幹部。至今,趙奇同誌一直是我心目中欽佩的領導幹部之一。

晝夜奮戰在河堤上

1949年夏末秋初的時候,雙遼縣連降大雨,縣城北部的遼河堤防告急。趙奇同誌迅即召集臨近區、村和縣直機關有關部門幹部會議,部署防汛任務。會後他親自率領幹部和民工,晝夜奮戰在河堤上,一連數日不下戰場。一天夜裏十點鍾左右,郵遞員送給我一份省委發來的密碼電報。我迅速用密碼本將電報翻譯成文,是省委有關防汛的緊急指示。雨還在大一陣小一陣地下著,我立即用一塊防水布把電文包好揣在懷裏,披上雨衣奔向距離縣城十餘華裏遠的防汛河堤。當我找到趙奇同誌時,見他正在堤壩上冒雨指揮防汛幹部和民工加固堤防。我把電文交給趙奇同誌,他拿著電文到堤上一處掛有防風的馬燈下看完後,把電文交我叫我帶回。當趙奇同誌閱讀電文時,借著燈光見他比幾天前消瘦了許多。我下了河堤走在路上,夜幕下看了看路邊長勢良好的玉米,已經出雄結棒,如能平安度過汛期,再有一個月就該成熟了。雨還在下著,雨點打在莊稼葉子上沙沙作響。路過的村屯裏靜悄悄,沒有燈光和犬吠。我想村民們都已進入夢鄉,有誰知道,在這漆黑的雨夜裏,有一個年僅二十八歲的縣委書記,為了保護他們的生命財產和豐收在望的莊稼,正在不眠不休地晝夜奮戰在河堤上。

一心撲在三農上

趙奇同誌多年從事農村工作,他經常深入到農村基層去搞調查研究。據我所知,他在擔任遼寧省委農村工作部副部長期間,每年能有一半的時間是在農村。他對農村農業生產和農民的生活狀況非常了解。省委常委或分管農業的省委主管領導研究農村工作的會議,一般都找趙奇同誌去參加。大約是1962年,具體時間記不清了,當時我在農村工作部幹部處工作,家在趙奇同誌家的樓下住,一天晚上將近8點鍾的時候,趙奇同誌家的保姆老曾急匆匆地找我,說趙奇同誌的夫人姚仲瑩同誌肚子疼得很厲害,要我快到樓上去看看,我上樓見到姚仲瑩同誌後,立即用電話向省委機關車隊要來一台轎車,將姚仲瑩同誌送到省婦嬰醫院。經外科醫生確診是宮外孕,須立即手術,並需家屬在手術單上簽字。趙奇同誌當時正在丹東一帶農村搞調查,我當即用電話請示楊明節(農村工作部副部長)同誌,楊在電話中要我告訴姚仲瑩不要著急,她馬上就到醫院。十幾分鍾後楊明節同誌驅車趕到醫院,問明醫生後,當即代家屬在手術單上簽了字。一小時後手術順利結束。第二天上班後,楊明節同誌親自用電話通知丹東市委農村工作部,讓他們通知趙奇同誌回省。因趙奇同誌當時是在農村,所以過了幾天才趕回沈陽。幾天後姚仲瑩同誌出院在家休息。而趙奇同誌又急著下鄉去搞農村調查去了。趙奇同誌熱心於三農工作是眾所周知的。據說他從副省長的工作崗位上退下來以後,盡管年事已高,也未安心休息,一直在為遼寧的三農工作而嘔心瀝血。

視保姆如家人

趙奇同誌在遼寧省委農村工作部工作時,我家一直住在他家的樓下。他家的保姆姓曾,看樣子已有五十歲左右,她沒兒沒女,愛幹淨,也勤快,平時總是把屋裏屋外收拾得幹幹淨淨。除了趙奇同誌的小女兒淩河稱她為阿姨外,別人都叫她老曾。看得出,趙奇及其夫人姚仲瑩同誌,對老曾是很信任的。每月交她一定數量的菜金後,就什麼也不過問了,把家裏的事和小女兒淩河都托付給老曾。老曾和淩河特別親近,情同母女,趙奇和姚仲瑩同誌也都把老曾視如家人。多年來趙奇同誌家裏隻用過這一個保姆。記得有一段短暫時間因老曾家裏有事才臨時找了一位姓宋的保姆,不久又把老曾找了回來。

趙奇同誌於1966年調任錦州地委書記,老曾是否也隨同到錦州,不得而知。但趙奇同誌在擔任省政府顧問時,我和我的老伴蘇惠曾到省府大院裏邊趙奇同誌的家裏去看望過一次。出乎我們意料的是,在他家裏又遇見了其多年前的保姆老曾。因久別相逢,我們大家都很高興,互致問候。見老曾雖已鬢發皆白,可還像從前那樣幹淨利索。蘇惠同誌對她說,你那麼大歲數了,還能幹得動嗎?也該回家歇歇了。她指了指在身邊玩的兩歲多的小女孩(趙奇同誌的外孫女)說,不就是因為她嘛!姚仲瑩又把我找回來了,讓我幫助照看她的外孫女。我和蘇惠倆走在回家的路上,邊走邊說,趙奇同誌家裏的人和老曾真處出感情來了。老曾把趙奇同誌的女兒淩河帶大了,還要把淩河的小女兒帶大。老曾可真是個好人。祝好人一生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