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回憶趙奇同誌4(2 / 3)

趙奇副省長心係人民,對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危害的重大天氣變化十分重視。遇有災害性、關鍵性、轉折性等重大天氣變化時,除我們及時彙報外,他總是放心不下,不斷地電話詢問,而且多是在夜間或清晨。可見,麵對惡劣天氣他是夜不能寐的。他常說:“關係到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天氣預報工作,一定要盡全力抓好。”

他對人民負責的精神在從領導崗位上退下來後仍絲毫不減。1985年受9號台風的影響,我省出現大範圍大風、暴雨災害,他多次詳細詢問台風(已減弱為低氣壓)經過我省的具體情況及所造成的影響。1995年渾河的沈陽段及以下河段出現水災,他又多次詢問暴雨區域及降雨總量,並探討災害形勢,這種對人民負責的精神讓我們深受教育。

趙奇副省長在工作中求真務實,既肯定成績,也決不回避不足和問題。在一次會議上,在討論到植樹造林工作時,他列舉了多年取得的成就,同時針對人為破壞和植樹造林成活率的問題說“要正視現實,如按解放以來的統計數字,現在連鍋台上都有樹了”,接著還提了具體意見。

在防汛工作中他注重事實,不讚成人雲亦雲的習慣說法。“文革”中,有一年汛期遼河因人為因素衝了一個小口,那年遼河水並不大,是由生產隊埋水泥管而造成的,而且很快就修複了。當時“造反派”領導以此大做文章,指責省老領導不關心老百姓死活。這事直到80年代初仍沿襲遼河決口這一說法,有的同誌對此提出疑義,這引起了趙奇副省長的重視。在一次防汛辦公會上,他據實果斷地指示“以後不要再這樣提了”。現在看來,要不是這種務實精神,在遼河防汛中我們還會多了一次遼河大決口事例呢!

趙奇副省長平易近人,關心年輕同誌,這一點我是深有體會的。80年代初我剛進入省局領導班子,在向他彙報天氣預報情況的整個過程中,他都在認真傾聽,平和地邊聽邊問,並鼓勵我們一定要做好重要天氣的預報服務工作。在以後的工作中、在許多問題上他也多次對我悉心指導。有一年,他與其他省領導參加我們舉辦的世界氣象日活動,發現到會的省領導名單排序不妥,便把我叫到身邊、低聲告訴我正確排序,這事使我認識到自己工作的疏忽,更加深了對他的敬佩。在從省領導崗位退下來、新領導接任後,他又多次打電話給我,囑咐我在新領導不大了解全省天氣特點的情況下,要更主動地為領導做好防災、防汛的氣象服務工作。這些例子舉不勝舉。總之在與他的接觸中,我受益匪淺,我由衷地感謝這位德高望重的領導。

關愛農民、關心農村、關注農業——趙奇同誌從事遼寧農村工作半個世紀回眸

縱觀趙奇同誌半個多世紀以來的工作實踐,可以透徹地看到他對三農問題的高度使命感、對廣大農民兄弟厚重熱烈的真情,他對農民的關愛、對農村的關心和對農業的關注,令人敬佩,令人感動。回顧我同這位老領導的多年接觸,值得回味與思考之處頗多。

一、在發展農業生產的方針上,趙奇同誌一貫堅持農林牧副漁全麵發展和多種經營的方針,特別注意發揮地域優勢,突出名特產品

1972年夏季,趙奇同誌回省工作不久就明確提出,發展農業生產必須堅持多種經營,一定要農林牧副漁全麵發展。這對現在長期搞農村工作的同誌來說,似乎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但是在當時“打農業翻身仗”、“以糧為綱”,批判“重副輕農”、“棄農經商”、批“四辣”(指辣椒、大蔥、大蒜、薑)的大氣候之下,顯然是有唱反調之嫌,再加上當時正在批判某些老幹部“回潮”、反“複舊”的特殊政治氛圍,許多同誌為此而擔心,認為是對趙奇同誌的一次大考驗。但趙奇同誌並不以此為慮,他從全麵發展農業、開展農村工作的戰略方針著眼,出於盡快使農民富裕起來的考慮,始終堅持這些觀點。他一再表示態度,強調抓糧食是對的,但不能單打一,抓糧食和抓多種經營是可以相互促進的。

1972年9月,我隨同趙奇同誌去鐵嶺地區考察農村工作,由鐵嶺地委的宋劍同誌陪同,走了8天,到了鐵嶺縣、法庫縣、昌圖縣、開原縣、西豐縣5個縣,先後看了鐵嶺的種畜場、汎河公社、大青和新台子等地。當趙奇同誌發現這裏的大豆麵積減少、大蔥的產量下降時,他很重視也很著急,耐心地動員社隊幹部和群眾:鐵嶺地區是遼寧的糧倉,狠抓糧食奔高產是正確的,靠科學種田也是可以上去的,但是不能為此而單打一,把鐵嶺的許多優勢丟掉,鐵嶺的大豆不僅在東北乃至全國都有名,國際上也很有名氣,這不能忽視,這個名牌一定要保住。他又說,鐵嶺的大蔥、開原的蒜,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不能因為打翻身仗,就把大蔥、大蒜給忽略了,大蔥、大蒜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更是農民致富的一大來源。

在昌圖縣,趙奇同誌點名要先看雙廟公社和泉頭公社,考察了社辦工業,看了豆腐加工廠、油料加工廠,鼓勵大家要把這裏的豆製品搞好。他說,這裏的幹豆腐又薄又好吃,幹豆腐放到報紙上可以看到鉛字,遠近聞名,群眾都知道。之所以質量好,一靠大豆好,二靠傳統工藝,一定要把這個名牌保持下去。眾人聽了,點頭稱讚,說趙奇同誌是一個行家,是我們農民的貼心人。

到了西豐縣,趙奇同誌興致勃勃地看了振興鹿場、和隆鹿場。他對場長們說,發展畜牧業很重要,梅花鹿是好藥材。六畜興旺,多種經營才算是富裕的新農村。

8天鐵嶺之行,使我們進一步感受到,趙奇同誌確實是一位懂農村、懂農業的專家。他胸懷全局,目光遠大,敢想敢說,受到基層幹部的歡迎和敬重。宋劍同誌始終陪同我們,不時地稱讚趙奇說,和趙奇同誌一起下鄉挺痛快,舒暢,這是我們多年沒看到和聽到的老領導幹部的形象。

33年後的今天,審視趙奇同誌這些見解,看似很簡單、很平常、很一般,但是在當時那種特殊年代裏,又是在遼寧這個“文革”的重災區,敢於大談特談這些主張,實在是很不簡單、很不平常、很不一般。

二、在對待農民的態度上,趙奇同誌強調,無論何時何地都要尊重農民、保護農民,絕對不能整農民、批鬥農民,更不能侵犯農民的切身利益

把時光回溯到1976年初,毛遠新以省委的名義召開了“哈爾套大集經驗推廣會議”,兜售他一手炮製的“趕社會主義大集”“割資本主義尾巴”“限製農民的資產階級法權”旨在整農民的所謂經驗。事前,趙奇同誌對哈爾套大集很反感,又聽說那裏借口落實毛主席關於反對資產階級法權的最高指示,又加上了不少“花點”,更加深惡痛絕。在我們的交談中,他表示:“拿農民開刀,割資本主義尾巴是極其錯誤的,誰不知道哈爾套的農民窮得夠嗆,溫飽還沒解決,哪有什麼資本主義尾巴?自留地是人民政府分給的,回過頭來又批又割,實在是不講道理。”“說挖祖墳就能刨資本主義根子,又說是刨窮根,都是胡說八道。”

在這次會上,有的同誌強調:“哈爾套大集的經驗是響應毛主席的號召,是堅持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他們還說:“列寧關於小生產自發性的語錄,是哈爾套經驗的理論基礎。”出席會議的一些市縣領導同誌對此提出質疑,而主持會議的兩位省委副書記—— 一位是分管宣傳工作的張樹德、另一位是分管農業的副書記——產生了嚴重分歧,爭論的焦點是:能不能把毛主席的最高指示和列寧的語錄當作批農民、整農民的理論基礎。張樹德同誌找趙奇同誌征求意見,趙奇同誌表示完全支持張樹德同誌的看法,他們商定:責成高學忱同誌到會,解讀一下毛主席關於限製資產階級法權的指示和列寧關於小生產自發性的語錄。省委辦公廳當即向我(當時我在盤錦地區工作)傳達了張樹德同誌的意見,要我立即到會發言。

對此,我心中無數,十分困惑,於是再次找到趙奇同誌,探討研究如何發言。他斬釘截鐵地表示,絕對不能用這些語錄整農民,這樣幹很危險,要犯嚴重的政治錯誤,怎麼能把主力軍當革命對象呢?他說,我看,要多考慮列寧語錄的曆史背景,中國革命所采取的道路和方法與蘇聯當時不相同,一個是農村包圍城市,一個是從城市起義開始,我們是依靠農民,把農民當主力軍。再說,列寧的話是蘇維埃政權建立剛兩年,而今天的中國農民已經是建國二十七年後的社會主義新農民。

我大致按照趙奇同誌的思路在哈爾套會議上作了發言。到會同誌聽後,普遍讚同我的觀點。張樹德同誌在會議總結中肯定了我的發言,另一位省委副書記則不滿意我的發言,會後還和我進行了辯論。

現在想起來,我很感激趙奇同誌給我把了這一關,指明了方向,在這個重大理論問題上經受了考驗,沒有犯錯誤。

三、在遼寧這一工業基地中,怎樣確立農業的戰略地位?趙奇同誌始終堅持農業在全省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他多次強調,在全省的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中,必須按“農輕重”次序安排,“這不能含糊,不能動搖”。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在解放思想、改革開放的方針推動下,社會各界特別是理論界思想活躍,有的同誌提出,根據國際經濟分工的原則和地區資源優勢相互支援的原則,各省之間可以采取不同的發展方針,因此,在遼寧這個工業基地,不必強調農業為基礎,不必按“農輕重”的次序安排國民經濟,遼寧可以集中精力發展鋼鐵、機械、電子工業。他們說,國際上有先例,如中東一些石油輸出國,像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等,幾乎沒有糧食基地,用他們的石油滿可以換回大批的農產品。

趙奇同誌很注意這種理論動向,他首先要求農口的各個部門和農業院校要弄清這一重大理論問題,堅定不移地堅持農業是國民經濟基礎的根本方針。同時,他向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提出,要加強農業基礎地位的研究。為此,我們邀請了一批特約研究員,包括各大專院校、省委黨校、社科院和有關廳局共二十多人,用了半年的時間,專題研討農業基礎地位的問題,取得了共識。我們認為,不論是從黨的一貫方針考慮,還是從遼寧省情考慮,都必須堅持以農業為基礎。最後,我們起草了一份政策谘詢報告《關於遼寧省農業基礎地位和農業發展戰略的探討》,報送省委和省政府領導。

1987年5月,在趙奇同誌的建議下,《遼寧日報》編輯部邀請了十幾位專家學者就農業是國民經濟基礎問題進行了研討,隨後《遼寧日報》頭版報道了討論的情況,進一步宣傳了農業是國民經濟基礎的戰略意義與加強和改進農業經濟發展的建議。

趙奇同誌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就多次提出過“以工補農”、“工業反哺農業”,國家財政向農村和農業傾斜,“以城帶鄉”,“市管縣不能市啃縣”等一係列建議和呼籲。今天,在我們學習貫徹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和溫家寶同誌《關於第十一個五年規劃建議的說明》的時候,我們進一步領悟到,趙奇同誌關於農業問題的一係列思想和主張是深刻的、有遠見卓識的,十分令人欽佩。

四、趙奇同誌十分關心廣大農民的生產生活,對昭烏達盟(今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蒙古族農牧民的切身利益給予了極大關注

1976年春,我調昭烏達盟工作前夕,曾利用回省談話之機,訪問了趙奇同誌,征求他對盟委工作的意見。他誠懇熱情地對我說:“聽說那裏的蒙古族牧民被強行搞一場‘飲食革命’,用苞米■子粥代替炒米,弄得蒙古族同胞叫苦連天。”“我看應當妥善解決這個問題,這關係到民族政策問題。”

到了昭盟,在老盟長烏力更同誌的帶領下,我去了北部的五個旗(縣),看到、聽到的情況確實很嚴重。牧民們為此很煩惱也很痛苦,他們說:“這是上頭(指省、盟領導)說的,是一場吃飯的革命,打農業翻身仗不能吃炒米了,那是低產,吃苞米、高粱米那是高產。”有的說:“遼寧是缺糧戶,是鐵拐李,隻能吃苞米。”基層幹部反映:“牧民世世代代幾千年的習慣要改太難了。”

盟常委會討論了這一情況,大家一致認為,一定要徹底改變原來的錯誤決定,立即恢複牧民吃炒米、喝奶茶的傳統習慣。隨後,在各旗的生產小隊長會上,宣布了這一新的決定,並立即組織著手普遍播種稷子(炒米的唯一原料,《三字經》有“稻粱菽麥黍稷”一說,是特殊土質、特殊氣候下種植的特殊植物)。盟委這一決定深得人心,受到了廣大牧區幹部群眾的普遍歡迎。當我把這一決定和群眾的反映告訴趙奇同誌時,他格外開心、興奮。

往事曆曆在目,至今回味無窮。趙奇同誌政治堅定,使命感和責任感強烈,農村工作經驗豐富,對農民的感情厚重。他領導農村工作的思想和一係列做法,對今天從事農業和農村工作的各級幹部仍有普遍意義。趙奇同誌,是我讀不完的一本好書。以趙奇同誌為師、以趙奇同誌為友,受益良多!

情係農民的好領導——趙奇同誌工作生活片斷

趙奇同誌是位德高望重的老同誌,也是我們的老領導。1954年遼東、遼西兩省合並為遼寧省時,我們都在遼寧省委農村工作部工作,那時趙奇同誌任副部長,直接領導我們多年。後來他擔任遼寧省政府副省長,分管農業和農村工作。我們又在他分管的農口工作。由於經常向他請示彙報工作,互相接觸比較多,他平易近人,廣見博識和對工作認真負責的精神給我們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要向趙奇同誌學習的地方很多,現僅從以下三個方麵寫一下,以表我們對他的敬意。

一、重視農業,關心農民

趙奇同誌高度重視農業和農村工作。他在擔任遼寧省政府副省長時,我省還處於計劃經濟年代。當時重工輕農思想很嚴重,對農業取多給少是普遍現象。結果造成農業這條“短腿”,糧食長期靠國家調撥,肉、蛋、奶,甚至蔬菜都要靠外省支援。在這種情況下,趙奇同誌的工作難度可想而知,但他硬是靠堅韌不拔和對農業與農村工作的執著精神,采取各種措施把農業和農村工作搞上去了。據我們所知,他首先抓了農口廳、局機構和人員編製的穩定,調動農口幹部的積極性。1983年省直機關改革時,有關部門提出要砍掉農口兩三個廳、局並精簡三分之一的人員編製。當時趙奇同誌和農口有關領導不同意這個方案,他除了主動向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反映,爭取支持外,他還多次向有關部門強調加強和穩定農口機構和人員編製,對於恢複和發展我省農業生產的重要性,要求他們改變精簡農口的方案。由於他反複做工作,不惜一切力爭,結果得到了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的支持,有關部門對精簡方案做了調整,當時農口除省農機局和省畜牧局由行政編製改為事業編製(工作職能不變)外,其他廳、局都保留下來,尤其省委、省政府兩個綜合機構(農業辦公室和省委農村工作部)不僅沒有減而且還有所加強。這在當時穩定農口幹部隊伍,調動工作積極性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其次,趙奇同誌重視土地管理,他曾多次強調說:“土地是農業的基礎,是農民的命根子,我省地少人多,土地資源有限,耕地資源更有限,必須珍惜和加強土地管理,切實保護耕地。”他要求土地管理部門要嚴格土地審批手續,堅決製止濫批亂占土地。他強調城市建設用地要利用城市空閑地,不要任意擴展城市規模;農村建房用地也要充分利用村、屯內的廢棄地,也不要占用耕地。根據他的指示,當時土地管理部門加強了土地管理,嚴格了土地審批手續,對國家建設用地貫徹執行“征一補一”政策,並和農業部門聯合抓了土地墾複工作,以及其他各項措施,使我省耕地麵積不僅沒有減少,而且還有所增加,這在當時是很不容易的。另外,他還要求計劃、財政部門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動員各行各業支援農業;特別是他抓了農村體製改革,由點到麵,在全省全麵推行了聯產承包責任製,從而大大調動了廣大幹部和農民群眾的積極性。全省僅幾年時間就把糧食產量搞上去了,肉、蛋、奶和蔬菜都能基本做到自給了。過去我省城市實行的每人每月“三兩油”年代一去不複返。我省農業和農村工作從那時起已步入春天,出現這一大好形勢,趙奇同誌功不可沒。

趙奇同誌在分管農業和農村工作期間關心農民,始終把農民的冷暖掛在心上。他每次下基層搞調查研究,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召開基層幹部和農民座談會,征求他們對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意見。有時他還深入農民家裏訪貧問苦,和農民促膝談心,問寒問暖。由於他作風深入,聯係群眾,很多農民有話願意和他說,生活上有什麼困難也願意向他提出來。記得他每次下去都幫助基層幹部和農民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包括一些農民缺衣、缺糧方麵的具體問題,因此,他深得基層幹部和農民的擁護和愛戴,大家都稱他是農民的貼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