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回憶趙奇同誌4(1 / 3)

平凡蘊真情

熟悉趙奇同誌的人都對他的兩個突出特點有很深的印象。一個是他的衣著樸實,儀表平平,即使官至副省長也儼如平民老者。一個是除了在一些大型會議上作報告之外,他表達自己觀點最常用的是插話,而插話又大多是兩種形式。一種是寥寥數語直抵要害,一種是以令人捧腹的笑料針砭時弊。

1972年,趙奇同誌從錦州市調到當時的省革命委員會農業組任副組長,從此我有幸同他近距離交往幾十年,遂悟出趙奇同誌這些突出特點的真諦:懷平常心,做平常人,說平常話,幹平常事。而透過這四個“平常”,卻讓你一窺其更高層麵上蘊涵的真情!

調研之風別具一格

趙奇同誌到下麵搞調研,可以說是真正意義上的輕車簡從。行前,他隻準秘書或隨行人員通告對方此行的主題,不準泄露具體行程路線。故趙奇同誌下鄉,少了許多興師動眾的“高接”,又由於他的嚴格要求,也沒了勞民傷財的“遠送”。

趙奇同誌的這種調研風格,我是在多次陪同他之後才基本上發現其中的秘訣的。例如春天,在途中他會隨時讓司機停車,到田間地頭同春播的農民拉家常,看墒情,查疾苦,了解官風民情;秋天,他又對一個個場院感興趣,憑場院作物秸稈等堆放量,準確判斷豐、平、歉年收成。他還特別愛走村進戶,途中常常瞅冷子到村屯農戶家做客、嘮嗑兒。即使他當了副省長,沿途接觸過的老百姓還都認為他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老頭兒”,真心話都願意跟他嘮。殊不知,正是這種工作作風,在未到達目的地之前,趙奇同誌已經掌握了大量真實的第一手材料。當年,我曾聽許多市縣領導同誌說過,向趙奇同誌彙報不能說半句假話,“這老頭兒不好糊弄”!1979年遼寧東部山區一些縣遭受了嚴重旱災,糧食大幅度減產。深秋,我陪同趙奇同誌到岫岩縣了解災情。縣委書記在彙報時對災情隻輕描淡寫地說了幾句。豈不知趙奇同誌沿途從多個場院作物秸稈量上早就對旱災嚴重程度有了準確的判斷。因此,他嚴厲批評了縣委書記說“假話”行為。受到副省長的批評後,縣委書記說,省政府工作麵那麼大,領導又很忙,不好意思哭窮、報災。聽了這幾句話後,趙奇同誌說,有的想靠說假話多向省裏要錢,像你這麼老實厚道的人還真難得。接著,趙奇同誌動情地說,你能為省裏分憂,我謝謝你。但是你說假話,省裏了解不到真實情況,不是更苦了農民和基層幹部嗎?短短幾句話,說得縣裏領導和我們在場的幾位同誌都很受感動。

敢講真話貴在永恒

趙奇同誌敢講真話的勇氣令人歎服。在上世紀70年代末的一次會議上,趙奇同誌在省委一位領導同誌講話中間時不時地插個“笑話”,引起全場哄然大笑。這位領導同誌戲謔地說,“趙奇同誌,是不是多說點鼓勁兒的話,泄勁兒的小段兒少說幾個吧。”再次引來一陣會心的笑。這兩次笑,既是與會者對趙奇同誌以幽默講真話的肯定,也是對省領導同誌以幽默對講真話人的認同表示讚賞。

1973年盛夏,我陪同趙奇同誌到新金縣(今普蘭店市)了解農情。縣革命委員會一位主管農業的副主任在車上向趙奇同誌彙報工作,他對旅大市(今大連市)革命委員會主要負責同誌強製推行農作物間套複種,就連作物品種、壟寬、株距都在宣傳畫上作了死規定,聲稱誰不照著做就是“路線問題”的做法表示強烈不滿。趙奇同誌聽了之後激動地說,你我都是共產黨員,是共產黨員就要堅持真理,敢說真話。你講了真話,農民才能少受點損失,少遭點罪。要是因為這個丟了“烏紗帽”,我看值得。我因為曾在新金縣“插隊落戶”,對該縣情況比較了解。當時,正是宣傳畫這個“勞什子”,使許多基層幹部在“路線分析”會上橫遭批判。俗話說,逆境長才幹、增智慧。為應付上邊檢查,新金縣各級幹部讓農民隻在各條公路邊上按宣傳畫規定,“照葫蘆畫瓢”地種幾壟,其餘照舊“海種”。當然,為應付檢查,也不得不搞幾個“樣板田”做做樣子。如果市裏那位領導下來“視察”,盡量往“樣板田”上領。那個時候基層幹部比農民還著急,就盼著莊稼快點長到“起身”高。否則,容易讓領導發現“破綻”。

現在來看這件事,似乎再平常不過了。但是在當時那種政治大氣候下,趙奇同誌這種敢逆“潮流”講真話的精神,確實難能可貴。

關懷他人慈祥胸懷

許多同趙奇同誌交往過的人,都深深感到他雖然是位職務比較高的領導,但是更像是一位慈眉善目的長者。在討論研究工作中,他總是耐心聽對方陳述自己的觀點,即使有人頂撞他幾句,也從來不往心裏去,該為你想的、說的、做的,他一如既往地去想、去說、去做。這種寬闊的胸懷和度量,對一個位高權重的領導幹部來說很難得。

趙奇同誌對自己和身邊的同誌要求都很嚴,每次下去,住宿安排都不準越格,更不準收禮,包括農副土特產品。他在縣、鄉(公社)、村(大隊)用餐時,總是固守兩條“規矩”,餐前派人把司機找來,餐後到廚房同師傅們握手道謝。凡是我陪同過的,他一次沒落過,用趙奇同誌的話說,這些同誌是最辛苦的。小小一頓飯就足夠他們忙乎大半天了。

我本人也受到過趙奇同誌的多次惠顧。最令我難忘的是1979年12月份,在東溝縣(今東港市)大孤山鎮考察期間,我因患急性闌尾炎被送到東溝縣二院(今大孤山鎮人民醫院),並按照趙奇同誌的意見,連夜送到丹東市一家部隊醫院。救護車到達醫院時已是深夜11點30分。當時,勞累一天的趙奇同誌正焦急地等候在醫院門口,直到淩晨1點20分手術順利結束後他才回去休息。醫院大夫、護士開玩笑說,看你有多“神氣兒”,手術、陪護都由副省長親自安排!

對每個人來說,懷平常心,做平常人,說平常話,幹平常事,似乎易如反掌。但是,真正做得到、做得好的,並不那麼容易。正是這四個“平常”,充分展示了趙奇同誌的不平常,這是趙奇同誌人格之魅力,是趙奇同誌人性之升華,也是趙奇同誌情懷之精髓,這是我們每個人都應當刻意追求的一種境界。

趙奇同誌對我的親切關懷

我和趙奇同誌是1954年相識的。那年遼東省和遼西省合並為遼寧省。趙奇同誌任中共遼寧省委農村工作部處長,不久提為農村工作部副部長。當時我任昌圖縣委農村工作部部長,1956年我任昌圖縣委副書記,仍分管農村工作。經常參加省委召開的農村工作會議,與趙奇同誌常有接觸,深感這位老領導和藹可親,平易近人,我們相處得十分融洽。1958年我下放到昌圖縣虻牛鄉任黨委書記,趙奇同誌去昌圖檢查工作,親臨我鄉指導工作。我接待他時說:“歡迎老領導來檢查指導。”他風趣地說:“人怕出名,豬怕壯,因為你當過縣委副書記,所以才到你這裏來!”一句幽默的話,把領導和被領導之間拉得很近,我們可以無拘無束地暢談。

1961年我被調到中共沈陽市委農村工作部任副處長,1964年成立中共沈陽地委時,我任地委農村工作部副部長,這期間仍和趙奇同誌多有接觸。總之,從1954年到“文化大革命”開始,我雖未在他直接領導下進行工作,但趙奇同誌一直是我心中十分敬重的老領導。

“文化大革命”後期,趙奇同誌任遼寧省革命委員會農業組副組長。我當時任遼寧省水利建設工程第一團黨委書記,帶隊去修柴河水庫。1973年趙奇同誌去柴河水庫工地視察工作,我們久別重逢,相談甚洽。他問我:“你怎麼跑這裏來啦?”我說:“‘文化大革命’後不是說不能穿新鞋走老路嗎,所以我才被調到水利工程團工作。”他說:“你還是去幹老本行吧,到農業組去研究農村政策。”我說:“鐵嶺地委本來要調我回去,汪司令不同意我走。”(當時省軍區副司令員汪應中同誌任柴河水庫工地指揮部總指揮)趙奇同誌說:“汪司令也兼省農業組副組長,這事我和他商量。”就這樣1973年7月我被調到省農業組政策研究室工作。後來農業組改稱農業辦公室,我任農辦政策研究室主任,在趙奇同誌直接領導下工作,聆聽他的教誨,感到受益匪淺。

趙奇同誌在工作中有很多業績,作出過卓越貢獻。在這裏我要說的是他品格高尚,嚴於律己,關心他人比關心自己為重,特別是關心下級,從無官氣。對下級生活上無微不至地關懷照顧。以我為例,我在農辦工作期間,患有較重的高血壓病,他就安排我去大連療養院療養。聽說醋泡花生米,可治療高血壓,但當時市場上很難買到花生。正在這時,趙奇同誌老家給他寄來一斤花生米,他原封未動交給我治病。這件事令我十分感動。

1977年我患膀胱癌住院,趙奇同誌在百忙中每周都親自去探望,囑咐我和醫生配合,安心治療。並多次問我有啥困難,要及時提出來,他想辦法解決。並深情地鼓勵我,不要有思想負擔,要做到“既來之,則安之”,相信一定會很快康複。我手術出院後,他又怕沈陽的診斷有誤,指示我帶上病誌,去北京複查。到北京我去了腫瘤醫院和解放軍301醫院。301醫院設有膀胱癌研究小組,專門研究治療此病。經兩個醫院的專家複查,都說沈陽的診斷無誤,全稱叫“移形細胞乳頭狀膀胱癌”。趙奇同誌聽說後要我安心療養,不要急於工作。老領導的親切關懷,令我感激涕零,決心學習老領導的好品格、好思想、好作風,努力工作,以表達深切感激之情。

回憶與趙奇同誌在綏中插隊相處的日子

1969年末是風風雨雨的年代,“文化大革命”期間,我與趙奇同誌都在工作崗位上被“造反派”打倒,送下鄉去,同在綏中縣插隊勞動。我們同生活,共命運,相處三年,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他是我最好的良師益友。回憶相處時的一些往事,曆曆在目,銘記難忘。

趙奇同誌是一位抗日戰爭年代參加革命的老同誌。原是中共遼寧省農村工作部副部長。後任錦州地委書記。插隊調回後任遼寧省主管農業的副省長。他長期從事農業工作,對遼寧農業發展作出過重要貢獻。他常講:“中國是個農業國,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基礎搞不好,其他事業都很難搞好。”他下鄉插隊更是身在農村,心想農業,念念不忘發展農業。記得我在寬幫公社寬幫大隊插隊,那裏多是丘陵,種旱田,苞米、高粱、地瓜畝產隻有二三百斤,農民收入很少,生活很苦。農家來客人,最好的招待就是吃頓白高粱米飯、水豆腐。為改變這種狀況,趙奇同誌建議我與老農商量,把適合種水稻的地塊試種水稻,產量又高,米又好吃。坡地可栽些水果,發展經濟作物。可農民習慣於種旱田。我便說服了小隊長胡忠文,他帶頭選一塊適合種水稻的地,先試種。又集資買了幾百株果樹苗,栽了一片果樹。經過春夏深耕細種,精心侍弄,秋後水稻豐收了,試種成功,畝產六百多斤,磨出的稻米刷白透亮,做出的飯香噴噴的,胡忠文一家人歡天喜地。第二年農民都向他學習自覺地種起水稻來。

我插隊的一小隊,那時沒有電,晚上點豆油燈或燃蠟燭。農戶分的口糧多是自己抱碾杆碾出來的。如何解決電的問題,趙奇同誌十分關心。他給沈陽市的老戰友朱維仁同誌(市委副書記)寫求援信,請他幫助解決一個小變壓器、一些電線及電線杆子。朱維仁同誌十分支持,很快把這些設備解決了。家家不僅有了電燈,還集資買了一台碾米機。有了電動碾米機,社員再不用抱著磨杆轉圈碾米了。社員們稱讚“趙老”是農民的貼心人。

趙奇同誌作為“五七”戰士,與下鄉知青住在一起,吃在一起,白天晚上“戰鬥”在一起。他與知青相處甚好,處處關心,體貼他們,深受知青的尊重。

有一年冬天,我去縣“五七”辦值班,到明水公社四間房大隊拜訪趙奇同誌。他的住處是個青年點,當時青年點隻剩他一個人。因為冬季,屋子冷,少柴缺菜,知青都回家了。隻留趙奇同誌看家守門。他生活得很苦,每天出外拾來毛毛草、苞米秸子,背回來燒大鐵鍋,貼幾個地瓜餅子、小蔥拌大醬,就算飽餐一頓。我陪他住兩夜,每次半夜都被凍醒幾次,屋子裏像個冰窖。有人勸他,知青都進城貓冬去了,你還待在這裏受啥罪?他笑笑說:“這房子是知青的安身之地,我得守好,看好。幫助知青安排好生活是我老趙的責任。”

日子長了是非多。趙奇同誌在青年點遇到不少纏頭的事兒,但他都以長者身份,指導大家秉公處理,深得知青們與社員的好評。

比如有一次,一位知青撿地上落果吃了幾個,讓社員看見了,就說他偷果吃,知青不服,吵了起來。趙老勸說知青:“老八路不動群眾一針一線,落地果撿起來,不經主人同意吃了就是不對的。”然後又說服社員說:“他撿來的是落果,沒有偷的意思,撿落地果吃也不對,今後他注意就是了。他們還都是孩子,做錯事幫幫他們都是應該的。”經過他的解勸,社員思想通了,並主動撿一筐落果送到青年點給他們吃。知青們十分感動。

青年點開始時,缺菜吃,趙老領著青年們開園種菜、壘窩養雞、砌圈養豬、夏天下醬打耙。趙老常說:“自己動手,豐衣足食。”青年點種的菜有:蘿卜、白菜、黃瓜、角瓜、豆角、茄子、大蔥、大蒜等,應有盡有。知青改善了生活,又鍛煉了自己。青年們都異口同聲地說:“趙老是我們在鄉下的衣食父母。”

我與趙奇同誌在縣“五七”辦值班,縣委給我們一項任務,去加碑岩公社總結皋山青年點幫助小隊改變山區麵貌的經驗。加碑岩公社離縣城六七十公裏,由於交通不便,我們隻能步行前往。加碑岩是個山區,這裏高山峻嶺、溝壑縱橫、山巒起伏,一路走來,爬山越嶺,十分勞累。途中遇到一位老農推車,他的車陷進泥坑,我們上前相助,把車推出泥坑。老農十分感激,非讓我們到他家坐坐,喝口水不可。我們隻好客隨主便,到他家裏喝碗熱水,而後趕路。到了青年點,受到知青們的熱烈歡迎,點長郭全香同誌帶領我倆參觀了他們改造的梯田和栽培的果園。一進山區,便是花果滿山,綠樹成蔭,有世外桃源之感。他們高坡地栽水果、板栗,低坡地改良土壤,多施農家肥,精心侍弄,兩年多,獲得豐收,改變了山區麵貌,綏中縣推廣了他們的經驗,這次總結是出席省先進知青經驗交流大會。青年點點長郭全香後來還被組織保送到清華大學就讀。郭全香同誌在清華畢業後分配到省電子局電子研究所工作。他代表知青看我們,稱我們是知青的良師益友,關懷下一代成長的好榜樣。

趙奇同誌對“五七”戰友的關懷和愛護也深得大家的讚佩。“五七”戰友袁華同誌是沈陽市農林局副局長,他過去是公安部幹部。到沈陽搞社教工作,留到沈陽。他家仍在北京,隻一個人下鄉插隊,遇到很多困難。趙奇同誌幾次去看望他,幫助他克服不少困難。之後袁華同誌得到農民的擁護,組織上的信任,他是綏中插隊的“五七”戰士,第一位被抽調分配新崗位的插隊幹部。為了歡送與祝賀他調出工作,大家湊錢買了一斤散白酒,二斤花生米,幾個豬蹄,辦一次便宴。每位戰友在炕上盤腿而坐,圍成一圈,按順序輪流,你喝一口,我喝一口,啃著豬蹄,嚼著花生米,頻頻舉杯,向袁華同誌致賀。

趙奇同誌插隊生活結束後,被調回省城安排工作。臨走時,綏中縣的農民用車送來不少水果和大米,以表達他們對趙奇同誌在插隊期間對農民生活的關懷、對農民兄弟的體貼、對知青的關照。

為紀念與趙奇同誌相處三年的友誼,最近我為他賦詩一首:

忠黨為民六十年,德高廉政在人間。

遼農建業拋心血,吉地安邦挺身擔。

僻舍綏中遭放逐,寒窗明水度辛艱。

滄桑風雨凝情意,盛世欣逢換地天。

探望病中的趙奇同誌

牟浚

頑疾纏身若自寬,吾儕今昔陪君歡。

明朝耆耋知誰健,更喜迎來國瑞安。

革命者的胸懷

初識趙奇副省長,是在上世紀80年代初,那時我在省氣象局任副局長,分工抓氣象業務、天氣預報及服務工作,在多次工作彙報中,我深感他不僅關心我省氣象事業的發展,更時刻關注氣象災害可能對人民生命財產造成的危害;他豪放正直,求真務實;他平易近人,關心年輕同誌。在我心目中,他是一位領導,更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者。

趙奇副省長十分關心我省氣象事業的發展和氣象現代化建設。早在1983年春,我局準備添置計算機,黨組派我向他彙報。他聽取彙報後,立刻表示支持,並指示要通過多渠道去爭取經費。這在人們對計算機還很陌生的年代裏,是很不容易的。

恢複和重建沈陽中心氣象台是我省氣象事業發展的一件大事,此事在打倒“四人幫”以後,經幾屆局領導和老氣象工作者的積極爭取,氣象中心大樓建設終在1987年獲得中國氣象局和省政府批準立項,此時他雖已改任省政府顧問,但當得知此消息後仍非常高興,並一直把中心大樓建設放在心上並多次參加有關活動。在一次省黨代會上,借城建、農口分在一個小組的機會,他讓我把中心大樓的模型拿到小組會上,向領導和專家彙報,並聽取意見。在中心大樓破土動工的那天,冒著十二月下旬寒冷刺骨的惡劣天氣,他不顧年邁與其他省領導一道到現場參加奠基儀式。中心大樓建成、沈陽區域氣象中心正式掛牌的日子,他又高興地參加了慶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