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回憶趙奇同誌3(2 / 3)

1973年,由於遼寧農業上不去,靠吃國家返銷糧過日子,毛主席曾經指出,遼寧工業大,農業更好搞嘛!周總理按毛主席指示,安排國家糧油局長陳宗烈同誌率工作組到遼寧來調查,為黨和國家解決遼寧農業、特別是糧食問題提出建議。我當時隨地區農業組組長孫健同誌全程陪同。時任地區“革委會”副主任的宋劍同誌不時地參加會見、座談。省裏陪同工作組來的,沒想到竟是剛剛“解放”、風塵仆仆趕來的趙奇同誌。趙奇同誌曾任省委農村工作部副部長,每年大部分時間在農村搞調查研究,對遼寧農業、農村、農民情況很熟悉,他向工作組介紹情況、提出建議,處處講到點子上。趙奇見到宋劍、孫健等老朋友非常高興,經常談心。他和宋劍同誌回憶困難時期一同在鐵嶺縣大汎河鄉蹲點。當時糧食短缺,經常忍饑挨餓,吃代食品,兩腿浮腫,生活相當艱難。就是在這樣十分艱苦的條件下,他們掌握了大量的農村第一手材料,為製定符合遼寧實際的農村政策,度過困難的時期,作出了一定貢獻。時任沈陽市委農村工作部長的宋劍同誌,還就農村調查情況,在沈陽市作了多次農村形勢報告,使處於困難時期的人民群眾看到希望,受到鼓舞。趙奇同誌還開玩笑說,他和宋劍同誌是“三同”,即同歲、同級、同是建國初期任雙遼和鐵嶺縣委書記。

趙奇同誌身體瘦弱,睡眠不好,有時不得不半夜離開和他同住一室鼾聲如雷的孫健同誌,擠到別的屋裏睡覺。他工作執著、心胸豁達,平易近人,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工作組一行來到法庫,遇到一個意外事件。一天午間,我和陪同趙奇來的於秘書在趙奇屋內看到一封敞開的信。這是一位下放到法庫縣的“五七”戰士寫的,內容是遼寧“文革”的大方向搞錯了,下放大批幹部到農村是不對的,還指名道姓地批評某某首長。我和於秘書看了很震驚,心想寫這樣的信如被省“革委會”某些人知道,這位“五七”戰士肯定要大禍臨頭了,甚至會牽連到許多人。正當我倆發愣的時候,趙奇同誌走進來嚴肅地說,這是“五七”戰士寫給中央工作組的,你們不能往外說。我深知這件事的分量,直到粉碎“四人幫”,始終守口如瓶。我從這件事感覺到,趙奇同誌具有堅定正確的政治立場,他是絕不與“四人幫”的幫派勢力同流合汙的,他也絕不會出賣同誌而撈取個人資本。這種剛直不阿的精神,體現出趙奇同誌一身正氣。

粉碎“四人幫”之後,我擔任鐵嶺地區農辦副主任,後來被派到法庫縣任縣委常委、“革委會”副主任、縣長。由於鐵嶺地區是遼寧省的重點產糧區,趙奇同誌經常來檢查指導工作,我和他在這期間接觸的多一些。在一次我陪同他到法庫縣三麵船鄉檢查工作。這個鄉大搞農田林網建設,修的路比較寬。鄉領導原以為能受到表揚,沒承想趙奇同誌嚴肅地指出,道路不宜修得過寬,這樣的小白臉子能打糧嗎?我深感趙奇同誌對人對事比較坦誠,該批評就批評,直言不諱。他認為有土才有糧,應該珍惜每一寸土地,在發展糧食生產上狠下工夫,做到林茂糧豐。我覺得趙奇同誌深謀遠慮,他的話是很中肯的。

1979年,我隨同地委副書記孫健同誌到河南省學習、考察農村包幹到戶經驗。看到不少過去農民經常外出討飯的貧困村,實行一年土地包幹到戶,村民積極性空前高漲,當年實現糧食自給有餘,村裏喜氣洋洋。這說明包幹到戶的做法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我從河南考察回來後,首先到全縣最貧窮的葉茂台鄉搞調查。看到一個生產隊當年人均口糧隻有260斤,每家分得一臉盆黃豆,全村有十多名青壯年小夥子因為貧窮成為“光棍”。生產隊長的兩個“光棍”兒子焦急地要求父親趕快實行包幹到戶,不然就要打一輩子“光棍”了。我還調查一些類似的地方,由此下決心迅速在全縣推廣包幹到戶的經驗。正在這時,趙奇同誌到法庫縣檢查工作,聽完我彙報後,他指出這項工作涉及生產關係變革,要先行試點,總結經驗,成功後逐步推行。我覺得那樣做太慢,不同意他的觀點,甚至還頂撞兩句。事後我感覺對領導的態度不對,很後悔。可是趙奇同誌並不在意,對我一如既往,根本談不到報複。我深感趙奇同誌是個光明磊落的人。

趙奇同誌在法庫縣城有個內弟,比他小兩歲,名叫姚秋楓,是林業大學畢業生,為人耿直倔強,技術高超,是全縣有名的技術尖子。這樣的人在“四人幫”橫行時期當然不會受到重用。趙奇同誌知道我派往法庫,可是從來沒說他在法庫有個內弟,更沒有向我誇獎他。姚秋楓同誌成為林業局副局長,完全是從他個人表現,按組織程序提拔的。趙奇同誌對待自己的親屬,表現出了共產黨員高度的原則性。那麼,他是否對親屬缺乏感情呢?不是的。有一天晚飯後,他沒告訴秘書、司機,一個人悄悄地走到姚秋楓同誌家,看望他們一家人。如果趙奇同誌讓司機開車送去,或讓我這個熟人陪同去也不為過。我為此深感趙奇同誌人格的高尚。

我在省政府辦公廳工作半年後去看望趙奇同誌。他很高興地說,大家對你的評價挺高啊!我深知這是老領導對我的鞭策和鼓勵,促使我更加努力工作。

趙奇同誌從錦州回到省政府工作後,在各種會議上經常替農民說話,為農民爭利益,不少人說他是農民代表。今天我們正在全麵貫徹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作為從事農村工作的幹部,代表現在還是弱勢群體的農民利益,不正是體現“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嗎!不解決三農問題,怎能實現我國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

現在遼寧農村正在發生巨大變化,距離小康社會的目標越來越近了。

正在與疾病作頑強鬥爭的趙奇同誌會由衷地感到高興!

執著為農、務求實際——回憶趙奇同誌

一個人能夠給別人留下終身難忘的印象,看來不在於相互接觸的次數多少與時間的長短、關鍵在於他能夠以言傳身教的楷模作用影響著別人,趙奇同誌就是這樣的人。我作為現已退休的老農業科教工作者,不禁想起趙奇同誌二十多年前的兩件事,他那種執著為農、務實工作的精神對我砥礪至今。

第一件事,上世紀80年代初,當時趙奇同誌是分管農村農業工作的副省長,我在省農科院綜合試驗室工作。1981年初,趙奇同誌帶著深入農村基層調研點上發現的農業備耕生產的一些問題,來到省農科院,召開了院領導和作物、水稻、栽培、植保、土肥及化驗所室負責人座談會。會上趙奇同誌深切地講道:“農業科學院的工作既要搞科研,也要關注指導好當前全省的農業生產。”我記得最清楚的是他提出:“我下去考察,農民反映我們的小磷肥沒效,有的還燒苗有害,你們能不能下去調研一下全省情況,這樣坑農害農可不行。”根據趙奇同誌的指示,我們綜合試驗室組織了理化分析人員分組到全省各地37個小磷肥廠調研采集樣品,進行了化驗分析,結果各廠產品都沒有達到國家標準,有的產品五氧化二磷的含量隻有2%,幾乎是石頭麵子,談不上是磷肥,還有不少小廠是用廢硫酸生產磷肥,其中含有三氯乙醛等有害物質,危害農作物,問題十分嚴重。此情況上報後,趙奇同誌及時責成省農業局、供銷社采取措施,嚴格控製了我省小磷肥的生產和銷售。我們也在1981年4月1日《遼寧日報》載文《防止含三氯乙醛的磷肥危害農作物——省農業局、供銷社、農科院建議各地及早采取措施》。又在1981年4月10日出版的《新農業》第7期上,發表了《簡易測定磷肥中三氯乙醛法》進行科普宣傳。控製了我省小磷肥的生產和銷售,防止了含三氯乙醛磷肥危害農作物。趙奇同誌這種抓點帶麵務實工作的作風,及時地、卓有成效地解決了當時備耕生產的一些現實問題,為全省農業豐收提供了重要保證。

第二件事,1984年趙奇同誌已退出了領導崗位擔當省政府顧問,他依然關注我省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1984年7月,省委、省政府為培養和提高全省農業農村幹部素質,決定成立遼寧農業管理幹部學院。建院伊始,我被調到這所成人大專院校。1985年,趙奇和幾位農業戰線的老同誌就先後兩次來院,與當時院領導班子座談。趙奇同誌殷切地給我們講:“我省農業農村幹部有兩低,一是文化水平低,二是業務素質低,這是發展我省農村經濟必須解決的關鍵問題。你們的擔子不輕啊,要主動服務做出成績。”趙奇同誌的期望深深印記在我們的心中,其諄諄教誨早已成為學院確定的“主動服務,按需辦學,質量第一”的十二字建設方針,指導了學院的長足發展。學院堅持實行長短結合,在舉辦農村經濟管理等專業的大專學曆教育同時,根據當前需要,主動服務,圍繞培養提高農業農村幹部的業務技能,舉辦了各級各類培訓班研討班。1986年以來,先後舉辦了“鄉鎮領導幹部崗位職務培訓班”“縣長崗位職務培訓班”“三遼地區幹部培訓班”“創彙農業研討班”“市場經濟理論研討班”“聘用製鄉鎮領導幹部培訓班”“農村經濟管理大專專業證書班”等等,受歡迎,有成效。據統計,至1994年7月,共培訓了近6000人次,為發展我省農村經濟,培訓了人才作出了貢獻。此間,遼寧農業管理幹部學院曾先後被評為沈陽市、遼寧省和全國的成人教育先進院校。每當回顧這段工作取得的成績,就會憶起趙奇同誌對我們學院工作上的指導和教誨,那種執著為農、務實工作的令人尊敬的形象,便在我們心中油然而生。

趙奇同誌心係農業科技工作

趙奇同誌十分關心農業科技工作,重視科研隊伍建設,關注農業科研事業的發展。在他分管遼寧農業工作和做遼寧省人民政府顧問,乃至從工作崗位退下來之後,他曾多次到遼寧省農業科學院和省屬各專業所調查研究,同科技人員一起探討農業科學研究工作,對農業科技工作的發展提出建設性意見。

趙奇同誌對農業科研工作很熟悉,對農業科技進展十分關心。對玉米、水稻、大豆、高粱、果樹、蠶業、蔬菜等農作物的新品種、雜交種如數家珍。他能詳細說出每個品種的育成單位和這個品種的外觀性狀、品質特性。有一次,科技人員向他彙報玉米育種研究時,提到早期育成的玉米單交種“遼單2號”時,他說:“‘遼單2號’棒子細長,行數少,增產潛力不大。‘丹玉’係列不錯,適種區域廣,產量挺高,品質也不錯。”他還說:“玉米是遼寧的主要糧食作物,玉米螟對玉米生產危害很大,你們應該在玉米螟防治上加強研究。”

趙奇同誌對一些從事專業研究的科技人員很熟悉,十分關心他們的工作和生活。

1977年6月,他同胡亦民同誌一起到遼寧省農業科學院了解科研工作情況。他詳細詢問“文革”前的一些老專家的情況,特別提到鄭洪軒、曹玉琨、馬世均、陶湛、陳慶華等人,叮囑要安排好老專家的工作和生活。他還說:“‘文革’前鐵嶺搞大豆的六個人,現在隻有兩個人,這怎麼能多出成果、快出成果。要把有特長的專家都找回來。”“專家回來後,把研究人員按專業分布開,工作有所側重。”

當了解到“文革”期間“四人幫”對農業科學研究工作的嚴重幹擾破壞時,趙奇同誌說:“‘四人幫’不要農業科學研究,咱們要。實現農業現代化,農業科研要走在前麵,首先要把科研隊伍建設好。”

趙奇同誌和農業科研人員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每當科技人員選育或引進一些比較好的農作物品種時,他都感到非常高興和欣慰。科技人員也願意向他彙報工作。80年代初期,他到遼寧省果樹科學研究所,科技人員請他品嚐紅富士蘋果,他詳細詢問從日本引進和我省栽培情況。他說:“育成一個果樹品種要幾十年,要自己選育和引進並重。”獲國家發明獎的飼糧兩用玉米“遼原1號”審定後,科技人員給他送了幾十粒種子,他在小菜園周邊種了一些。秋天他到院裏說“‘遼原1號’不錯,棒子大,品質也好,活稈成熟。”並詳細詢問了推廣情況,他知道在全國27省、市、自治區都有種植時,非常高興。他聽說“遼春9號”小麥在全國優質麵粉評比中獲金獎時,特意要了一些麵粉,品嚐後打電話到省農業科學院說:“‘遼春9號’小麥很有前途,要抽調力量加快推廣,要建設遼寧的優質小麥基地。”他還多次提到,農科院水保所選育的朝穀係列新品種耐幹旱、品質好,產量也不低,在遼西地區種植業結構調整中應該很好地宣傳推廣。

趙奇同誌特別關心遼寧省農業科學院的建設和發展,他經常講:“遼寧省農業科學院是全省唯一的省屬農業綜合科研單位,一定要千方百計加強省農業科學院的建設,推動科學研究工作的快速發展,這對遼寧農業和農村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每當省農科院有重大科研活動,他都在百忙當中撥冗參加並做重要講話。1993年7月遼寧省農業科學院大連生物技術研究所舉行掛牌儀式,趙奇同誌親自到大連參加儀式,並詳細了解生物技術的現狀和前途。對生物技術在柞蠶綜合利用應用非常感興趣。同時叮囑科技人員加強生物技術研究,要特別注重生物技術在農業育種方麵的研究。省農業科學院的幾屆領導認為,趙奇同誌是最熟悉省農科院情況的省級領導之一。

深切懷念“農民省長”——沉痛悼念趙奇同誌

趙奇副省長(此前,曾曆任中共遼寧省委農村工作部副部長,中共錦州地委書記),他一生重視三農(農村、農業、農民),心係農民、保護農民利益,深受農民兄弟的愛戴,被譽為“農民省長”。趙奇逝世,農民悲痛並深切懷念!

兩位副省長為什麼“吵架”

趙奇、謝荒田同時擔任過遼寧省副省長。謝老說:“一開省長辦公會,我們倆就‘吵架’。”當然。他們不是為了個人而“吵架”,而是為了如何保護農民利益而“吵架”。謝老說:“我管工業,趙奇管農業。發展工業需要占地呀,一占地,咱倆意見上有交叉。這樣,就‘吵’起來了。”當然趙奇對發展工業是很積極支持的。需要一定數量的地皮,也是同意的。但是,占地多少,趙奇為農民利益考慮得多,甚至到了“寸土必爭”的程度。幾十年的曆史證明,趙奇是遼寧農民利益最忠實的代表者和保護者。劉異雲評價說:“他敢於代表農民說真話,他長期為農民的現實利益和長遠利益而艱苦奮鬥。”

劉異雲的“遺憾”

趙奇與劉異雲交往甚厚。劉異雲遺憾地說:“過去,我從趙奇那裏聽農村的‘順口溜’、歇後語’,以後聽不到了!”趙奇為什麼知道農村的“順口溜”、“歇後語”呢?群眾的語言是豐富的。趙奇是農民的知心朋友,與農民“心連心”。他經常往農村“跑”,所到之處,將聽到的“順口溜”、“疙瘩話”隨手記到筆記本上,與劉異雲交流。趙奇病了,又逝世了,劉異雲再也“聽不到”,而且永遠“聽不到”趙奇的聲音了,他能不“遺憾”嗎?當然,這也是所有熟悉趙奇的人最大的“遺憾”和悲痛啊!

趙奇足跡踏遍遼沈大地,對遼寧農業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利在當代,功載史冊。水利廳原廳長曲利正說:“沒有趙奇副省長的支持,哪有白石水庫?”2002年《王良紀念文集》出版時,趙奇題詞是:“深入基層,走遍遼沈大地;發展農業,功德永垂史冊。”以君子之道,還君子之身。趙奇本人不正是這樣嗎?

列車上“救羊”

1965年秋冬之交的一天,在沈陽開往大連的列車上,時為省委農村工作部副部長的趙奇陪同省委書記王良赴金縣視察。為什麼王良書記每次下去視察,都帶趙奇陪同?因為趙奇是“遼寧農村問題專家”,是一位“好高參”。臨上火車時,張文卿處長遞給趙奇一份《關於朝陽地區宰殺山羊的調查報告》。《報告》稱,朝陽地區發生殺羊歪風,殺了山羊殺綿羊,甚至殺改良羊。“羊氏家族,遭滅頂之災”。養羊農民怨聲載道,紛紛呼籲:“救救羊吧!”為什麼刮起這股殺羊歪風呢?原來有的省、地、縣、社的領導,把養羊與封山育林、植樹造林“對立”起來。朝陽地區自然特點是:“十年九旱,甚至一年兩旱。”要改變這種生態環境,就要封山育林。“朝陽要想富,就得多栽樹”。而有的省、地、縣、社領導把養羊與“封山育林”對立起來,甚至把養羊視為封山育林的“罪魁禍首”。說什麼:“山羊爬山,吃草啃樹,蹬山皮子,生態被破壞,是養山羊造成的結果。”趙奇深知養羊對朝陽地區發展經濟的重要性。農民說:“養山羊,小銀行。”怎麼能大批殺羊呢?他雙眉緊鎖,說道:“這麼幹,不合適!這個報告所反映的問題很嚴重,應當趕快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