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省委1981年70號文件為契機打響的朝陽治山治水、脫貧致富的戰鬥,趙奇同誌功不可沒。
到現在為止,二十多年來的努力,我們已看到朝陽生態與農業建設雙豐收的美好成果。
三、解決遼西的洪旱災害,發展經濟,力促上馬白石水庫
退居二線的趙奇同誌,還念念不忘遼西的幹旱和洪水危害。念念不忘遼西群眾的疾苦。
1930年洪水,大淩河流域朝陽、阜新、錦州所屬北票、義縣、北鎮、錦縣、黑山洪濤一片,一次降雨一千多毫米,山上山下,一齊被洪水吞沒,田間、房舍蕩然無存。1949年洪水,京沈鐵路大、小淩河橋,繞陽河橋,黑魚溝、西沙河、羊腸子河等橋梁均被衝毀,農田被淹。1962年、1963年洪水,河流決口,西部地區上百萬畝土地大部受災。如何解決我省西部以江淮(華北)氣旋形成的洪水災害,在已修了大小淩河堤防基礎上,隻有修建大型控製性水庫——白石水庫,才能提高大淩河防洪能力。
建國以來,遼河、大淩河所形成的衝積扇蘆葦濕地,曆史上多達200萬畝。由於解放以來工業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用水量增大,葦田用水被擠占,到80年代初僅有長葦麵積不到百萬畝,割葦麵積僅餘五十萬畝。產量降到三四十萬噸,滿足不了各地造紙需要。下遊水稻田需水欠賬太大,中遊城市群阜新、錦州、北鎮、黑山、錦縣工業、城市生活用水不足,如何解決遼西大淩河錦阜地區工業、城市生活、農灌水稻及廣大葦田地區用水,和維護京沈鐵路交通命脈,大淩河鐵橋安全,也需修建白石水庫。
1985年已退居二線的趙奇同誌,因主持過錦州市工作,從事過多年遼西工作,聽說國家要開發北大荒的信息,就產生了以白石水庫上馬,解決大淩河洪旱問題為主幹,結合遼寧農業翻身仗,開發遼寧南大荒二期工程的想法。
我曾於“大躍進”的年代,參加過白石水庫建庫準備工作。1957年,作為設計總工程師,成了白石水庫設計項目負責人。遼西成立了水庫工程局,1958年上馬,我是設計項目代表負責人。已經完成了進場公路、建設房舍、必要的機械設備,並開工挖通了輸水洞,大壩挖基等項工程。由於全國緊縮經濟,壓縮工程項目,遼寧四庫一閘下馬,白石水庫也就下馬了。我還是了解一些白石情況的,基於此,1987年趙奇同誌在已經做了一些調研工作的基礎上,找到我了解情況,並征求意見。我向他介紹:到80年代由於經濟社會發展的飛躍前進,白石水庫的效益就更突出了,興修的必要性和急需性就更大了。比如,它可以把大淩河防洪由二十年一遇提高到五十年一遇,配合鐵橋擴孔,可使京沈鐵路大淩河橋提高標準到300年,提高錦阜鐵路大淩河橋標準,防護兩岸義縣、淩海兩座縣城及廣大村屯安全和農田97萬畝的安全,保護大淩河下遊兩岸大片油田生產安全,解決阜新、錦州兩市工業城市用水和提供2.67億立方米農業用水,發展濱海水稻20萬畝,提高葦田用水保證率。大大有利於恢複遼河三角洲濕地功能和發揮自然保護區作用。而且設計、施工沒有問題。
趙奇同誌聽到這些後更下定了決心,並組織了農委、農業廳、農墾局的王惠恩、金貴忱等同誌和他一起進行全麵調查研究勘察,提出了《關於開發遼河三角洲的幾個問題》,把修建白石水庫和三角洲二期開發問題提上了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日程。
據此,1988年8月國家計委批準了《遼河三角洲農業資源綜合開發第二期工程項目建議書》,省政府批準了水利廳《關於遼河三角洲農業第二期開發建設水利工程建議書》。接著進行了大淩河流域規劃、三角洲二期工程開發可行性研究、白石水庫可行性研究三項工作,以後又做了若幹補充和充實,及請日本國際協力事業團工作28個月,全麵肯定了這一開發工作。1996年2月28日國家計委正式批準,開始了這一開發工作。前後曆時十餘年全部完成。趙奇同誌在退居二線之後還發揮餘熱,為人民做出巨大貢獻。其一心為國為民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心係三農、奉獻終生——憶我省農業戰線的老領導趙奇同誌
每當到醫院看望趙奇同誌,我的心情都非常沉重。看到他這種昏迷狀態,不禁就聯想到他將畢生的精力貢獻給我省的農村工作。我和趙奇同誌相知相識並在他的領導下工作,是在20世紀的60年代中期。40年來,不管他在領導崗位,還是離休在家,他幾乎都把一門心思放在我省的農業和農村工作上。
他是農民的朋友
趙奇同誌對農民有著深厚的感情,和農民有著共同的語言,與農民好像有著一種天然的親密感。陪他下鄉,幾乎每次他都深入到農戶,在與農民“嘮家常”中,了解農民的生產生活情況和他們的困難與要求。趙奇同誌經常講:“農民是我們的工作對象,是我們的服務對象,更是我們的朋友。”他十分關注農民的收入,關心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別關心那些困難戶。他非常關心農村基層幹部,他常講:“這些同誌常年工作在農村第一線,條件很艱苦,我們應該關心他們、支持他們、愛護他們,幫助他們解決存在的困難。”趙奇同誌特別關心農業戰線的勞動模範,重視勞模工作。在每次下鄉時,隻要能夠抽出時間他就去看望勞動模範。他與這些勞模非常熟悉、非常親切。他說,這些同誌為我省農業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我們應該很好地向他們學習。趙奇同誌雖然長期擔任領導工作,但他非常平易近人,毫無架子,與農民、農村基層幹部、機關工作人員,心係相通、坦誠相待,在廣大農民心目中,他既是一位好領導,更是一位好朋友。
他是農業方麵的專家
趙奇同誌對我省農業非常熟悉,對農村的情況可以說了如指掌。我省農村的行政區劃、土地資源、氣候特點、作物構成、基礎建設,農、林、牧、副、漁和鄉鎮企業的基本情況,差不多都裝在他的心中。趙奇同誌對黨在農村的各項政策理解深刻,執行堅決。他對各項支農政策、分配政策、勞力政策、城鄉一體化政策等都非常重視,特別是對農村的改革開放政策,他能深入學習,積極宣傳,認真貫徹。對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以家庭聯產承包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製,認真貫徹執行,積極推動我省農村的經濟快速發展。趙奇同誌對農業生產、經營管理、科學技術等也很在行,他對水肥土種密保工管等都很熟悉。記得在20世紀70年代初陪他去本溪出差,在聽完基層幹部彙報後,他簡單地問了一下幾個數字,然後就到地裏看了看,回來後,他講了這塊地上了多少肥,鏟了幾遍地,管理上存在的問題以及可能達到的產量等。同時他還指出像這樣土質的耕地應該種什麼更好等,使在場的基層幹部都很佩服。據我的了解,在趙奇同誌到農村調查研究時,凡是了解他的,都不敢說假話,因為他明白,一說假話就露餡兒,所以他能了解到農村的真實情況。
他是我省農村工作的一位好領導
趙奇同誌在我省長期從事農村工作,並擔任不同層次的領導,可以說是我省現在的一位資曆最深的農村工作老領導。農村的同誌對他都非常尊敬。在我與他的接觸中,有以下幾點印象最深:一是,他對黨的方針政策,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堅決貫徹,在主觀上始終與黨中央保持一致,在我省農村改革中,敢於否定“左”的影響,勇於堅持正確路線,積極推進聯產承包、產業調整、購銷體製改革等,有力地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二是,趙奇同誌尊重農村客觀實際,敢於反映真實情況,堅持原則,對不利於農民、農業、農村工作的情況,能夠據理力爭,甚至不怕得罪人。三是,趙奇同誌堅持深入基層,善於調查研究。他善於及時了解情況,經常深入到偏僻的山村,步行到深山老林。為了實地考察觀音閣水庫庫址,需過一座吊橋到太子河的對岸去,當時風非常大,吊橋搖晃得十分厲害,我們都勸他不要過去,但他從工作出發,盡管十分危險,還是堅持走過去,這種精神深深地教育著我們。四是,他關心幹部,不但關心他們的工作,而且還關心他們的生活。趙奇同誌在擔任省農村工作部門領導和副省長期間,經常在各種會議上為農口爭取資金,解決幹部的住房和生活福利問題。他講,農口的幹部很清貧,黨委、政府應該重視和關心他們。在我擔任省直農口部門領導時,在我每次工作變動時,他都熱情地關心我,告訴我應如何正確對待,如何做好本職工作。在我到省政協工作時,他還囑咐我,要重視農業,關心農民,“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
趙奇同誌,是我的好領導,是我的好老師,也是我的好朋友。祝趙奇同誌早日恢複健康。
戰友情
我和趙奇同誌是河北省安平縣同鄉,1937年盧溝橋事變,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全麵侵華戰爭,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經曆八年艱苦卓絕的抗戰,終於贏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中日戰爭以中國人民的勝利和日本侵略者的失敗而宣告結束。這是自鴉片戰爭以來一百多年曆史中,中華民族在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鬥爭中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的、偉大的勝利。
1945年“八一五”祖國光複。舉國歡騰,萬民同慶。為了東北的盡快解放,中共中央於8月29日,發出“關於迅速進入東北控製廣大鄉村”的指示,強調指出,晉察冀和山東準備派到東北三省的幹部和部隊,應迅速出發,進入東三省後,不必進占大城市,應控製廣大農村,建立我之地方政權及地方部隊。
冀中區安平縣委根據中共中央“關於迅速進入東北控製廣大鄉村”的指示,時任安平縣縣政委的張根生同誌傳達了上級指示精神,作了動員報告,最後講話並餞行歡送。縣委確定由張錫鑾、趙奇二同誌負責帶隊。我們一行四十餘名男女青年幹部,於1945年9月26(農曆八月二十一)日,從冀中安平縣出發。為了躲避國民黨軍隊的阻撓,繞開大路走小徑,克服艱難險阻。當我們過京津鐵路時,選擇一個小站道口,夜間過鐵路。為防止有人掉隊,我們每人在左臂上紮一條白毛巾。負責帶隊的趙奇同誌,宣布約法三章:途中禁止說話與吸煙,咳嗽時必須用毛巾或衣袖掩住口鼻,防止發出聲音;走路特別小心,保持距離,不要掉隊。如遇有溝坎陡坡時,小聲提醒後麵同誌,以防跌倒,遇到高崗斜坡時,身體姿勢要低,防止暴露目標;時刻注意領導的口令,向導所留的路標信號,必須迅速傳遞。
我們這些同誌原來都是在平原地區長大,多數沒有到過山區,更不習慣走山路。但是一過京津鐵路,奔玉田縣境,即接近山嶺,從興隆到馬蘭峪出關,到鷹手營子,七脖子、八脖子,一路都是山區。披星戴月,跋山涉水,其疲勞辛苦可以想象。許多同誌腳打了泡,走起路來一跛一拐的,同誌們親密無間,相互幫助和照顧,給背行李拿衣物。一路歌聲一路笑語,我們共同唱《遊擊隊歌》:“我們都是神槍手,每一顆子彈消滅一個敵人,我們都是飛行軍,哪怕那山高水又深。在密密的樹林裏,到處都安排同誌們的宿營地,在高高的山岡上,有我們無數的好兄弟。沒有吃,沒有穿,自有那敵人送上前,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我們生長在這裏,每一寸土地都是我們自己的,無論誰要強占去,我們就和他拚到底!”
東北被日寇統治十四年,對山區實行封鎖,一路人煙稀少,個別剩下的人家,吃穿皆無,十分貧困,夜間用鬆木棍照亮(當地人稱明子),更不用說找歇腳的地方,而且天氣越來越涼,山區風也大。有一次走到天黑已沒太陽,還沒找到一戶人家,一直往前走,望到遠處閃閃一點光亮,已是晚上十點多鍾,我們好不容易找到一戶人家,同誌們振奮起來。老鄉給我們煮了一些倭瓜粥,連一點兒鹹淡也沒有。然而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我們這些熱血青年,胸懷著早日解放東北人民的誌向,卻個個神采奕奕,人人精神飽滿。趙奇同誌鼓勵大家唱歌——《在太行山上》:“紅日照遍了東方,自由之神在縱情歌唱,看吧!千山萬壑,銅壁鐵牆,抗日的烽火,燃燒在太行山上。氣焰千萬丈,聽吧!母親叫兒打東洋,妻子送郎上戰場。我們在太行山上,我們在太行山上,山高林又密,兵強馬又壯,敵人從哪裏進攻,我們就要它在哪裏滅亡!敵人從哪裏進攻,我們就要它在哪裏滅亡!”
我們來到承德,稍事休息。當時一度想先到沈陽,接到東北局指示後,繼續北上。當時鐵路橋梁炸毀,火車也不通,我們從“上板城”(承德)到達阜新,就開始留人。當時馮心靈、郭誌華兩名同誌留下(阜新還有我的同學張丙年,由縣城工部培訓後,於8月派往東北)。我們從阜新繼續北行,經過淩源、新民、法庫、康平,一直到鄭家屯。這年秋天雨特別大,入冬以來已是冰天雪地,氣候特別寒冷,同誌們對氣候很不適應,有不少同誌凍壞了耳朵,凍壞了手腳。同誌們不畏徹骨的嚴寒,不顧長途行軍的疲勞,到達鄭家屯,接受任務立即投入了戰鬥。我和劉英、趙洪波同誌到河東雁翎村工作一個多月,主要是對地主劉丈山家減租減息鬥爭。然後回到縣裏過的新年。在鄭家屯過完新年,縣委把我分配到第五區(臥虎屯)任區長。劉英、王奔、毛殿開派到高家爐區工作。
1946年5月22日,國民黨占領鄭家屯後,縣直機關幹部轉移。我們到洮南後,地委書記喻屏把我和趙中生、趙永順、石進明、李國欣同誌調到瞻榆縣(縣大隊叛變第五天),有的同誌分到北部地區工作。張錫鑾同誌到海拉爾呼倫貝爾盟(曾任盟監委書記、副盟長,1976年他去呼和浩特開會,路經白城見過一次麵)。張達三(炳君)分到太平川,張普(瑞雲)到開通鎮,陳曉光分到洮南縣黑水,張忠恕、張廣山、王振河、趙金錚、張秋菊到白城,苑憑(振普)、張雅君同誌到鎮賚縣東屏,王凱旋到海倫。
同誌們在行軍路上,一路歌聲一路笑語,尤其每遇艱難險阻,大家就唱起革命歌曲,煥發精神、鼓舞鬥誌。充分體現了共產黨員艱苦奮鬥的革命精神。尤其值得提起的是,我最親密的戰友陳曉光同誌(曾任沈陽農學院黨委書記),他善於講故事,說笑話,會吹口琴,邊走邊給大家講故事,說笑話。每到休息他就給大家吹奏一段樂曲,煥發精神,鼓舞鬥誌,把疲勞驅散在九霄雲外。現在回想起來,這大概就是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浪漫主義的結合吧。
冀中安平征程起,東北鬆遼平原止,為建東北根據地,徒步跋涉三千裏。曆時一個多月的急行軍,這對我們來說是一次嚴峻的考驗,是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的首要問題,決定著一個黨員幹部人生追求的奮鬥目標,決定著一個人所要走的人生道路,也是一個黨員幹部德才素質的基礎,是黨員幹部工作生活的立身之本。同時使我深深認識到,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所肩負的曆史使命,決定了我們艱苦奮鬥的本色。充分體現了“艱苦奮鬥”四個字閃爍著的光芒,給我們以無窮的力量,使我們戰勝艱難險阻,走向勝利的輝煌。艱苦奮鬥精神是我們民族世代相傳的寶貴財富,也是共產黨人必備的美德。保持和發揚艱苦奮鬥、艱苦創業精神,可以使人的思想道德達到公而忘私、淡泊名利、吃苦在前、享樂在後的境界。艱苦奮鬥在新世紀仍然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光榮本色,是黨員、幹部克服困難,戰勝風險的思想基礎和精神動力。艱苦奮鬥,是中華民族之魂的組成部分,是我們不可須臾離開的寶貴精神財富,中華民族曆來以艱苦奮鬥、奮發圖強著稱於世。正是憑著艱苦奮鬥精神,中華民族才綿延5000年而生生不息,備遭浩劫而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征 程 曲
中共中央前後派出兩萬名幹部和十萬部隊進入東北。
張光鬥1980年8月
卓絕抗戰獲勝利,整裝待命赴新區,書記縣長來送行,話語殷殷表情意。
新區人民盼解放,爭時破敵定助力,革命戰士懷大誌,黨的囑托記心裏。
華北冀中征程起,東北鬆遼平原止,男女健兒多豪邁,徒步跋涉三千裏。
披星戴月行軍急,日行百裏不知疲,一路風霜一路歌,千難萬險踩腳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