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回憶趙奇同誌1(1 / 3)

良師益友

我與趙奇同誌相識,是在上個世紀70年代初。他時任遼寧省“革委會”農業組副組長,我在中共昌圖縣委分工抓農村、農業工作。昌圖是遼寧省最大的產糧縣,在那“以糧為綱”的年代,尤其遼寧省糧食緊缺的形勢下,自然會引起省裏領導的重視。趙奇同誌是去昌圖縣次數較多的領導之一,多由我接待彙報並陪同視察。他很熟悉農村工作,也十分關心農民,他不隻是聽縣裏彙報,更重視下到公社、大隊、群眾中去了解實情。他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以後的年代,我在中共鐵嶺、朝陽地委工作時,也常和趙奇同誌有接觸。粉碎“四人幫”後,他任遼寧省“革委會”副主任、副省長,仍分管農村、農業工作。他仍以較多的時間下基層,輕車簡從,多數時間是隻有秘書、司機隨行,不讓迎送。有時地、縣領導還不知道,他已經直接到公社、大隊去了解下情。他這種深入基層,親自調查研究的作風,是我們從事農村工作幹部的榜樣。

1980年和1981年,我時任中共朝陽地委書記。朝陽地區遭遇連續兩年的嚴重幹旱,終年少雨,河水斷流,水庫幹涸,糧食大幅度減產,有4000多個生產小隊(自然屯)人畜飲水困難,農村85%的人口吃國家返銷糧。趙奇同誌十分關心朝陽地區的災情,僅1981年,就三下朝陽,深入社隊,視察旱情,指導生產救災,幫助解決實際困難。

6月上旬,中共遼寧省委召開工作會議時,我在會上彙報了朝陽地區的旱災情況並希望省裏幫助解決困難,我又個別向趙奇同誌作了彙報。6月22日晚,趙奇同誌來到朝陽,向地委傳達省政府常務會議討論支援朝陽抗旱救災的幾條措施:1. 省政府再給朝陽增撥130萬元抗旱經費;2. 朝陽地區有8萬頭肥豬需要外調,省裏決定調給沈陽、鞍山、撫順、本溪四市。由省商業局向鐵路局聯係要車皮,7月開調,8月調完;3. 口糧救濟款地區手裏有可先用,不夠時再給增加,並給增撥生活貸款指標;4. 準備晚田秋菜種子,省裏幫助;

5. 農民口糧標準,向群眾宣布,不低於355斤,保證群眾有飯吃。趙奇同誌的到來體現了省委、省政府對朝陽地區的關懷與支持,也是朝陽抗旱救災的“及時雨”。

同年8月31日,趙奇同誌又帶領省農口有關廳局的領導同誌來朝陽,重點是幫助朝陽地區研究如何治旱治窮的問題。他和地委同誌一起討論交換看法、召開縣委書記座談會聽取意見、又到基層座談討論,連續工作了八天,最後形成代省委、省政府起草的《關於加強朝陽地區農業建設的指示》(稿)的文件。提出“這個地區農業建設方針,應該是以水土保持為中心,以封山、造林、種草為重點,實行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結合,山水田綜合治理”。又指出“山區工作的重點,應該逐步轉到‘七分山’上來,立足於‘二分田’,著眼於‘七分山’,充分發揮山多麵積大的優勢。”不久,中共遼寧省委、省人民政府以正式文件下發。這個文件明確並統一了朝陽地區農業建設的指導思想,對朝陽地區山區建設,改變自然麵貌,促進農業發展起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1983年春,我被調到遼寧省人民政府任副省長,接替趙奇同誌原來分管的農村、農業工作。趙奇同誌雖任省政府顧問,但仍十分關心農口工作,討論農村工作重要問題時,他都到場,並認真地發表意見。我遇到某些難題時,向他請教,他都熱情地予以指導,有時還幫助我呼籲。

我和趙奇同誌三十多年的相識相處,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從他身上我學到了很多做人、做事、做官之道。他是我心中十分敬重的老領導,堪稱良師益友。

懷念趙奇同誌

我與趙奇同誌相識很早,曾經共同堅持八年抗日戰爭,還在河北省安平縣委機關一塊工作一段。當時我任縣委書記,他任縣委宣傳部副部長。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國主義戰敗宣布投降。8月29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迅速進入東北控製廣大鄉村”的指示,要求晉察冀和山東老解放區抽調到東北三省的幹部和部隊,應迅速出發進入東北新解放區,建立我黨領導的地方政權和地方武裝。他帶領安平調去東北的一批幹部迅速走上了征程。

安平縣是革命老區,有比較強的黨的基礎,1922年和1923年,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的李大釗同誌親自發展了兩位在北平讀書的李錫九(解放後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弓仲濤入黨,並派他倆回安平農村家鄉發展黨組織。於1923年在安平台城村建立了黨支部,1924年建立了安平縣委。這都是全國農村建立黨支部、縣委最早的地方。在30年代黨組織更有了較大發展,但也一度遭到反動政府的鎮壓破壞,暫時停止活動。在七七事變後,掀起全麵抗日戰爭時,原來黨的負責人立即響應黨中央號召,恢複了黨組織活動,迅速在全縣各村發展黨員,建立抗日政權和地方武裝力量,趙奇就是在這個抗日洪流中入黨的,並積極參加抗日鬥爭。在最殘酷、困難的1942年“五一”敵人大掃蕩中,曾任三區區委委員,他不畏艱險,始終堅持對敵鬥爭。1945年4月我軍攻克敵占縣城據點和所有碉堡,獲得全縣解放,趙奇被調到縣委機關工作。安平是個隻有17萬人口的小縣,但在八年抗戰中共有8689名青年入伍參軍,光榮犧牲的有2269人。對於抗戰勝利作出了很大貢獻。

在我們縣委接到黨中央和冀中區黨委指示,抽調大批幹部去東北參加開辟新解放區工作時,我記得是要安平抽調四十名縣、區幹部去東北。當時縣委領導成員中年齡偏大的人較多。隻有我和趙奇兩人年輕,我是想去參加開辟新區工作的,但地委未同意我去,就確定調趙奇和張錫鑾(民政局長)同誌帶隊去東北。一談話,他非常高興地說,我早就等縣委通知我了。全縣確定去的人沒有一個提意見不願去的。包括縣裏成批(40多名)走的,還有在專區參加學習和各種渠道,而直接走的,共有60多人,超額完成任務。

由於我縣幹馬尾加工業的較多,不少人去過東北當過工人,因此願去東北的幹部較多。我的家鄉北張莊村是隻有一百多人的小村莊,由於建黨早,出來幹部較多,這次就有張根有、張光鬥、張喜春、張忠恕、張丙年(原是城工部派去哈爾濱做地下工作的,走到遼寧阜新就留下分配了工作)共5個人去了遼寧、吉林工作。由於趙奇同誌帶頭不怕艱苦,日夜兼程,一路徒步走了三千多裏。

趙奇他們去東北後,我也於1949年奉調南下到中南局工作,1951年又調廣東省工作,一直是搞農村工作,與趙奇是同行。由於地處南北兩端,有三十年沒見麵。

1976年冬粉碎“四人幫”以後,中央調我去國家計委、農林部、全國人大財經委等機關工作後。與趙奇、劉若愚等同誌見麵比較多了。他早已擔任遼寧副省長職務,退出一線後仍任省政府顧問,協助省長管管農村工作。還有,他陪同我到遼寧丹東、大連等沿海地區做過一次調查工作。在北京、廣州、沈陽,也見過多次。從我與他的多次接觸中,感覺到他還是保留著過去艱苦樸素、紮紮實實工作、多幹少說、謙虛謹慎的優良作風,是值得我好好學習的。

寫給趙奇、姚仲瑩的信

趙奇同誌兄:

可喜、可慶、可賀!經搶救你重獲新生!

天有不測風雲。大災不死,必後福無量!

我原來就斷定你不會上天。上帝不認識你我,閻王不認識你我,馬克思也不認識你我,毛主席、鄧小平也不大認識。他們不會調我們上天去擔任什麼重大職務。別的神仙、菩薩更無權調動我們。我們隻有爭取健康長壽一條道路可走了!

望你安心治療,身體好轉與日俱進,爭取逐步恢複健康!

劉異雲慰問

2002年7月2日

老姚同誌:

趙奇同誌逝世了!我當然是很悲痛的。我們很談得來,我們可以隨便交心的。送了花圈,不能充分表達心意,特寫此信。

我對趙奇的評價較高。我認為在遼寧的老幹部當中,他是一位了解農民、熟悉農村的代表人物。他深知農民生活的甜酸苦辣和喜怒哀樂,他是遼寧農民利益忠實和勇敢的代言人。老一代的農民會記得他。

我們這些老年人遲早總要上天去的,您會想得開的。望節哀保重!

劉異雲、蔣慧明

2008年8月1日

記趙奇同誌二三事

趙奇同誌一直做遼寧的農業工作,是農民的好領導,黨的好幹部,全省農民的知心朋友。他工作踏實,深入實際,崇尚科學,正直清廉,工作認真,特別對農村、農業、農民有深厚的階級感情,是黨、政府、廣大人民群眾信得過的好領導。僅以二三事,以誌紀念。

一、崇尚科學,救民於水火

1982年,遼寧大旱,盤錦地區盤山縣,30萬畝水稻,旱得土幹、地裂、稻枯,顆粒無收。10月的一天,主管農業生產的盤山縣副縣長李榮周跑到沈陽遼寧水利局我的辦公室(當時我是局主管技術的總工程師)。一進門就鼻涕一把淚一把地哭了起來。我問怎麼回事,半晌他才斷斷續續地說:“今年大旱,遼河、繞陽河均無水,盤山縣地下水又是鹹水,不能用。眼看著30萬畝水稻,旱得枯了葉,黃了稈,到8月末,大地一片枯黃,變成了一地稀稀疏疏的柴草。群眾哭,孩子鬧,縣委、縣政府也一點辦法沒有,隻能全力跑救濟,不能叫一個群眾餓死凍死。可是明年的生產怎麼辦呢?眼看著遼河幹流水庫沒存下水,到秋還沒降透雨,全縣群眾眼看著絕望了,都在醞釀著逃荒。有些村屯已在開始做外逃的準備,你看怎麼辦?我是代表縣委、縣政府和全縣待哺的群眾,向你、向你們水利局要水來了。如果要不到水,我們全縣人民將全外出逃荒,幾十萬人民將在這片鹽堿地上消失。”

在此之前,對解決遼河下遊,特別是盤山地區的水稻灌溉用水問題,在局裏有兩種不同的意見:

一種是明年遼河幹流無水,隻好改種旱田作物,可這是一條走不通的路,因為盤山縣大部是鹽堿地,旱田收成極低。自從60年代中期,實施了盤錦地區水利整體規劃,修了雙台子河大閘及盤山的引水係統,旱田改成了水稻田,盤山人民才得到翻身,得到了豐衣足食。如果改種大田,在鹽堿地上的高粱、苞米產量很低,如無一點水灌溉,且再遇旱年,那將還是幾乎無收。

另一種意見是,在溝通遼河與渾太河水係的新開河,修建抽水站,把渾太(大遼河)河水,通過提水,把水引到遼河北岸的盤山縣。持改旱意見的同誌認為遼河旱,渾太河也旱,會自顧不暇,哪能再支援遼河北岸的盤山。

在爭議期間,我請設計院同誌做了個分析。分析證明,遼河幹流和渾太河的洪、澇、幹旱不是同步的。自解放以來三十多年的水文資料,和更長的曆史資料分析看,遼幹洪水和豐水多來自江淮(華北)氣旋,大雨來自印度洋,自西向東的降水天氣。如1930、1949、1962、1963、1974、1975等年份,一部分來自北部冷渦氣流及太平洋台風影響,如1886、1951、1953、1998等年份。而渾太河的來水主要是太平洋熱帶風暴和台風所致,如1951、1953、1964、1965、1974、1985、1986、1995等年份。所以遼幹和渾太水來源地雖相鄰,但天氣係統則不同,同時東部(渾太)距海近,太平洋氣流影響頻繁,自西向東且有地形升坡氣流影響,降雨量大大多於遼幹(東部降雨1000~800毫米,遼幹上遊為600~400毫米),渾太水量遠比遼幹為豐。這就說明一是渾太水有可能濟遼,而且也有互濟的可能。在比較了三十多年的水文係列資料後,結論也是如此。當時局主要領導還是不同意,我無奈找到當時主管農業的趙奇省長,說明這些分析後,他又仔細詢問了詳細情況,最後表示堅決相信科學,支持渾太向遼河調水的工程。於是很快進行了規劃設計,冬季緊急施工,次年“五一”通了水。李榮周得到省裏決定修調水工程的消息後,回去一方麵組織救災,一方麵組織做了次年種稻準備。1983年“五一”通水之日,盤山縣萬民沸騰,一直打鑼擂鼓,把感謝信送到省裏。沒有趙奇同誌的科學態度,救民之心,次年繼續大旱情況下的盤山群眾不知又將遭受什麼樣的困難。這一工程以後,一直沿用到2002年,因感調水規模不足,又在新開河修建了第二座抽水站,又加大了調水規模。現在看,隨著大夥房調水工程渾江水調入大夥房水庫工程的完成,渾太向遼河調水工程將發揮更大作用。可以說是趙奇同誌為遼幹下遊人民子孫後代做了件大好事。

二、解決幹旱貧困問題,為朝陽人民請命

我省朝陽地區是全國有名的幹旱貧困地區,如何解決朝陽的幹旱貧困問題,是人民群眾和各級黨政幹部都非常關心的問題,在解決辦法上也是上上下下都存在著不同看法和爭論的問題。

有些人認為山是光禿禿的山,是窮山,而且地域遼闊,一眼望不到邊的黃土丘坡,開發難度很大,一下子改變麵貌很難,還是在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格局中抓住賴以生活的二分田做文章,有“抓住二分田,暫丟七分山”之說。

一部分人則認為,朝陽主要是山地,朝陽在清朝之前,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射獵遊牧地區,那時是林茂草肥、泉咽鹿鳴之地。清代初期,還是以落葉鬆和雲杉為主的原始森林覆蓋原野,“林中虎、豹、熊、豬,穿林越穀,狼、鹿、獐、兔,出沒成群”,有著很好的自然生態。那時就有著金赤峰銀朝陽之說,那時林茂糧豐、植被茂密,幹旱也不嚴重。雍正、乾隆年間開始伐木燒炭,開荒種地,山林逐漸遭到破壞,僅1768—1774年,清室為北京和承德建離宮別院,就砍伐大樹36.5萬棵。1862年在這一帶實行開圍放墾,課取租賦,又設木植局,售賣木材,謀取暴利,植被進一步遭到破壞。以後日偽時期搜山並戶,大加掠奪,更加大了森林破壞,到解放初期全地區僅剩林地154萬畝,占總麵積4.5%,在全地區3400萬畝土地上,水土流失麵積達2400萬畝,占70%。

解放後雖大力植樹造林,到1981年累計造林2356萬畝,但由於政策不穩,十年動亂,及技術上和管理上的一些原因,林地繼續遭到破壞。到80年代初,也僅有林850萬畝,水土流失仍很嚴重。年衝蝕耕地10萬畝,耕地由1957年的1001.7萬畝,到1981年僅剩753萬畝。所以,要想朝陽富,還得從根本上恢複山上植被,以改變自然環境,才能林茂糧豐,主張主要力量應放到七分山的治理上。實際一方是要“丟掉七分山,抓住二分田”,一方是“丟掉二分田,走上七分山”,認為山上沒有植被,山下也保不住,收不來糧。

趙奇同誌這時身為主管農業的副省長,心急如焚,連續多次、多批組織幹部進行大規模調查研究,和省委政研室結合,認為要重點抓造林種草,旱作農業,加強水土保持,抓好二分田的同時,抓好七分山的建設,那就是“既要七分山,也要二分田”,山上抓長遠,山下抓當前。全民大動員、大討論,當前長遠一齊抓,加大山區治理力度,以脫貧致富。基於此,1981年省委發出〔1981〕70號文件,在農業建設上以水土保持為中心,以造林種草為重點,實行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相結合,山、水、田綜合治理,在農業生產上實行農林牧副相結合,多種經營,全麵發展的方針,給予朝陽地區七條支援政策,包括加強省內工業對朝陽農業的支持力度,加強安排聯合國支持治山治水的“2772”工程對朝陽的力度,減免一些負擔,每年撥給朝陽500萬元的治山專款等等。接著還給朝陽建設300萬畝水澆地的國家貸款項目,從而形成了朝陽治山治水,脫貧致富的生產高潮。

在這期間,時任中共中央委員會主席的胡耀邦同誌也視察了朝陽,指出“要下最大決心,把朝陽地區的麵貌徹底改變過來”,並要求堅持不懈地造林種草,搞好水土保持,恢複生態平衡,用十年到二十年的時間,從根本上改變朝陽地區的自然麵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