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雲州(2 / 2)

這種政策要說完全沒道理,那也不對,這個鄰邦之事,本來就是敵友難辨,武力征服或者睦鄰友好,那都是有可能的。國君和辰聽了這些言論,倒也是大為心動,思忖一陣,也就同意上官無妄等朝官所議,讓雲州按兵不動;反而派遣使臣,前往烏蘭宣示,說晉安同意他們建國,從此兩國世代交好、經濟往來,雲雲。

烏蘭人聽到晉安同意他們建國,不動刀兵,倒也是欣喜,百姓慶賀,此消息很快就傳回晉安國都天陽。眾官聞報,皆山呼萬歲,稱頌天子聖明,化了一場幹戈,並以為高枕無憂,於是舉杯互慶、歌舞升平。

消息傳到雲陽,卻讓成虎等人驚怒不已,這倒不是成虎好戰成性,而是他們久居邊關,多與烏蘭族人交往,深悉他們的性子。此民族才是真正的嗜血好戰,早有心對晉安不利,以前他們一盤散沙,倒也不足為懼;可如今他們不但一統本族,而且借助建國之事,招納周邊民族,從此必然日益強盛,遲早會成為晉安心腹之患,等他們羽翼豐滿,必然揮軍南下,進犯晉安,雲陽自是首當其衝。

這等微妙之事,晉安國都那幫顯貴又如何知道?即使他們知道,隻怕也未必當一回事,對於這些權貴來說,他們每日想的就是自己的腰包豐盈、酒池肉林的安逸淫樂,國家興亡、民生疾苦,向來不在他們的考慮範圍之內。

如今晉安國勢衰敗已久,朝政被上官無妄這等奸佞把持已久,素來嫉惡如仇、性如烈火的成虎早就對此不滿了;如今聽到如此消息,更是火冒三丈,對於昏聵的晉安國君深深失望,起了不臣之心。於是不久後,便在謀士的建言下,打出了“清君側、鋤奸佞、正國綱”的旗號,舉兵謀反了。對於成虎來說,一來是瞧不起晉安國君的無能,任由小人作祟;二來也覺得晉安國勢日衰,如今外部四夷思動,內部也是多地官民對立情緒嚴重,隱憂重重,還不如舉起義旗,號令天下,重振華夏河山。

雲陽乃是北疆重鎮,擁兵數十萬,如今一反,自是朝野震動。

成虎乃治兵之人,原雲陽刺史張澍則深通謀略,兩人文武張弛、互相補益,打出一係列響亮的口號,吸引各地軍民來投,聲勢大壯,很快就連續攻克、逼降了幾處州府,矛頭直指晉安國都,不多時離天陽已不過七百裏路程。

和辰大驚,連忙命上官無妄調兵遣將,全力撲滅反叛。

雲陽之反對和辰來說,不啻晴天霹靂一般驚人,卻並沒有出乎上官無妄的意料之外,其實這個雲陽之亂和之前的水蠻之亂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上官無妄針對周邊一些地域的特性製定的特別謀略。成虎此人性如烈火、寧折不彎,上官無妄深悉此理,知道他從來都不服自己這樣的文官,於是自己便借烏蘭建國一事,不光否決了成虎先下手為強的建言,反而派出欽差往雲陽宣示聖旨,並有意無意諷喻了雲陽眾人一番,說他們好大喜功、不惜妄動幹戈、破壞睦鄰友好,拖晉安百姓於戰火之中,居心何忍?諸如此類。

以成虎的性子,遭到如此羞辱,又怎麼忍得下這口氣?加上他不服朝廷久矣,早有不二之心;如今便是火上加油,成虎必反無疑。

果然不出所料,聖旨剛下不久,烏蘭尚未建國,雲陽已然起兵謀反。

既然早知必有此事,當然早有應對之方,此番上官無妄早早便對雲陽之反做了諸般防範策略;他也知道周邊那些州府官員無能,必然擋不住雲陽驍勇之兵,雲陽大軍長驅直入,取得暫時勝利;一來會對朝廷兵馬更加輕視,二來他們戰線拉長,也難免會出現些顧此失彼的局麵。等到這個時候,上官無妄再派出奇兵,大肆反攻,自可收到奇效。

而上趟上官無妄率領自己的親侄兒翟泉,往赴岩州,便是為了此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