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華美的陶範(2)(2 / 3)

韓:如果用殘破的青銅器回爐重鑄,那就是真正的周代鼎彝之器了。

張:我可沒有你那麼豐富的想像力,我注重的是研究。摩挲著那些陶範,心裏那個美氣呀。從陶範中識別出的器形有鼎、豆、壺、簋、匜、鑒、舟、敦、盤、匕、匙、鏟、斧、環首刀、劍、鏃、尊、帶鉤、車馬飾、空首布,以及各種器物的附件。還有些是叫不出名堂的。拚合出來,說不定會發現新的東周彝器。

陶範花紋的雕刻,工藝非常精致,有饕餮紋、竊曲紋、雲紋、雷紋、夔龍紋、夔鳳紋、蟠螭紋、蟠虺紋、環帶紋、垂葉紋、綯索紋、柿蒂紋、貝紋、渦紋,以及鴨、魚、鳥、獸、等立體紋飾。花紋的風格絕大部分與黃河流域中原地區出土的同時代銅器上的花紋有很多共同之處,但部分的花紋亦具有濃厚的地方性特點,最顯著的有夔龍紋,造型構圖別具一格,別的地方沒有見過。從這些花紋特點,可以看出當時的工匠,在藝術手法上的大膽創造。比如夔龍噬螭,龍的前爪抓著小螭的身部,口裏銜著小螭的頸部,或雙爪抓著雙螭,同時吞食,而小螭的前爪又抓著夔龍的下顎正在掙紮。在夔龍的頸項上,還有戴著一道花線束箍,可能是為了美觀替夔龍裝飾的項圈。

韓:這樣豐富的想像力,真是不可思議。

談得時間長了,看出張先生精神有些不濟,我提出歇一歇。聊起當下社會風氣,感歎不良的社會風氣,這麼快就侵蝕到學界,文化界,過去讀書人自詡的淡泊自守的品格不知都哪裏去了。張先生說,他記得一首舊詩,作者一下子想不起來了,說的是讀書人的甘於清貧的操守。他微閉上眼皮,吟了一遍。有的句子沒聽清,我遞過紙讓他寫下來,道是:

典卻青衫供早廚,老妻何必更躊躇。

瓶中有醋堪澆菜,囊底無錢莫買魚。

不敢妄為些子事,隻因曾讀數行書。

嚴霜烈日都經過,次第春風到草廬。

歇了一會兒,張先生精神振作起來,又接著談下去。

張:這些陶範還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綯索紋,花樣繁多,應用廣泛,盤繞回旋,別有佳致。這類花紋多用於鼎、鑒的腹部及口沿之下,共計有七八種之多。綯索紋能登大雅之堂作為彝器的紋飾,似可說明當時的農業發展的情況。《詩經》上說,“嗟我農夫……宵爾索綯”,便表明了綯索和農業的關係。在這一點上,侯馬銅器和過去渾源李峪出土的銅器有著密切的關係。雁北文物考查團報告中說過:“渾源李峪銅器在中國藝術上位置重要,和中原銅器雖非截然不同,但形製、花紋、風格確有其特殊的地方性,如綯紋最通行,這些綯紋後來傳入中原。”從侯馬陶範與渾源銅器花紋的比較中能夠看出,兩地銅器花紋確實存在著互為影響的關係。至於孰先孰後,恐怕還是侯馬銅器在前。

陶範中有五個人的模型,有的服式與花紋清晰可觀。以往安陽殷墟發現人型石像,但人形服飾均模糊不清。長沙楚墓發現的木俑服裝又缺少花紋,侯馬所發現的人型有立、坐、跽各種形象,甚至連鞋底上的花紋,都能表現出來。有的可以根據其服飾,判斷其身份。

麵對這些陶範,我深有感觸,覺得從事考古的人是幸福的。當你勘探發掘時,你覺得古代離我們多麼遙遠,這才幾千年,塵土竟積下這麼厚,但是,當你麵對這麼些陶範的時候,你又覺得這一切恍如昨日。摩挲、研究侯馬的陶範,我隻有一個感覺,那就是大氣,華美!

韓:別說你了,我在侯馬看了遺址,看了複製的陶範,也是這個感覺。張:這批陶範的出土,對於我國銅器鑄造工藝方麵也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從初步整理的結果觀察,當時鑄造已采用合範分鑄的辦法,在澆注係統中,澆冒口的安排以及內範的固定等方麵都有了一套比較完整的措施。在陶範造型上更是別具匠心,可以根據不同的器物和陶範不同的形式而確定不同的塊數,措施靈活運用自如,反映了當時的工藝水平,也可見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晉國何時有這樣高超的鑄銅技術,各種原料又如何獲得,經過一番研究,我也有了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