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意辦皇差,因甚馬鞭拍;
若問名和姓——曹淮!
張先生說到介休縣城的三個名人,又說起有關他們的十七字詩,讓我想到一個問題,就是三十年代內地縣城的文化風氣。我說,介休在晉中一帶,要算大地方,物產豐饒,文風甚盛,畢竟承平日久,又是個世俗社會,才會產生這種十七字詩吧。
張先生沉吟片刻,說,或許是這個道理。我小時候那些年,介休城裏的文化人,確實有編這種詩取樂的風尚,民間流傳著好多這樣的故事。有個人,不一定是介休的,愛編這種詩,就給知縣娘子編了一首:“知縣美嬌娘,沒人比她強;金蓮三寸半——橫量!”知縣知道了很生氣,就把這人傳到縣衙,過堂審問,問可是你寫的,說正是小人。又問,聽說你有捷才,那就給我也編一首吧,說行。知縣叫王錫坡,這人當下就編了一首:“古有蘇東坡,今有王錫坡;兩坡相比較——差多!”知縣聽了也不見怪,反而覺得有趣。正在這時,有人進來給知縣報告,說娘子生下了,知縣還沒回過神來,這人馬上又編起來:“老爺正過堂,忽報生兒郎——”報告的人說是女的,這人馬上接著說:“撥開腿一看——像娘!”生下女兒,知縣本來就不高興,叫他這麼一編排,就更生氣了,當下判處流刑,發配新疆。他舅舅聽說外甥要走了,趕來送行,這人當即又是一首:“發配到新疆,見舅如見娘;二人雙落淚——三行!”為什麼,他舅有個眼是瞎的,兩個人隻有三行淚。
當年最愛編十七字詩的,是個叫李天相的人,曹淮辦皇差的那首,就是他編的。不光曹淮,凡是那次辦皇差的,他都給編了詩。有個叫羅聯同的,辦皇差那幾天,正趕上娶媳婦,李蓮英知道了,也去他家看,一見李公公來了,慌得連炕也來不及下,就站在炕上給李蓮英鞠了個躬。李天相就給他編了一首,前一句不一定準確,全詩是這樣:
新郎羅聯同,洞房鬧新婚;
見了皮硝李——鞠躬!
李蓮英未入宮前是做皮硝的,民間都知道他的外號叫皮硝李。李天相給別人編了這麼多的詩,有人氣憤不過,也給他編了一首。李天相這個人膽子小,剛接了皇差,見皇上跟西太後的車隊過來了,前麵有喝道的,一見這陣勢,嚇得趕忙躲在橋眼底下。就這個事兒,給他編了一首:
吉人李天相,人稱二知縣;
鑽到橋眼下——不見!
還有一首,太刻薄了,據說是有人寫了,晚上悄悄貼在他家門口,是這樣的:
缺德李守約,你是誰做的;
你媽和誰睡——你說!
守約是李天相的字,這一來,弄得李天相也沒了脾氣。
我十三四歲的時候,就知道這些詩。當時後土廟裏有個小道士,叫鄧至常,比我大幾歲,跟我很要好。每年三月十八,四月十四,後土廟逢會,這種會很熱鬧,一連好幾天,廟裏人手不夠,鄧至常就叫我去幫忙。分給我的活兒是在眼光菩薩像前敲木魚,收布施。三天的會完了,總要分給我一些點心水果之類的吃食。平時廟裏香火並不旺盛,靠公家撥錢養活,有時連吃飯都成問題。有次我去看鄧至常,他說他編了首詩,隻是後兩個字掂量不準。我問前三句是什麼,他說是:“道士鄧至常,每日缺兩餐;公食不得夠——”問我下麵該說什麼,我開玩笑說,吃屎!他說不押韻,該是喝湯。
問起十七字詩的來曆,張先生說,十七字詩最早見於宋朝宣和四年。我國古代習俗,凡各地發現嘉禾、瑞芝等事,均為國家吉祥之兆。宋徽宗時,宰相王黼報稱他府第的梁上忽然長出靈芝,徽宗聽了大為驚喜,決定要去他府上觀賞。突然下了大雨沒有去成,靈芝便蔫落下來。當時京城裏有人做詩譏嘲說:“相公初賜第,梁上生芝草;因何脫下來——膠少。”揭露梁上所謂的靈芝,不是天然生成,是用膠黏上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