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7章 清朝後妃(13)(2 / 3)

26日宗社黨的首領良弼被炸,京師震動,上朝時,隆裕掩麵大哭說:“梁士詒啊!趙秉鈞啊!胡惟德啊!我母子二人性命,都在你三人手中,你們回去好好與袁世凱說說,務必保全我們母子二人性命。”

趙秉鈞首先大哭,誓言保駕,滿朝一片悲聲。

王公貴族聞風喪膽,有些人潛往青島、大連、天津的外國租界,藏匿不出。

隆裕更是驚慌不已,為保全清廷,仍盡力拉攏袁世凱。良弼被炸後,隆裕頒發懿旨封袁為一等侯爵,並命退歸藩邸的醇親王載灃到袁世凱的住所傳旨,督促袁世凱入宮謝恩。

袁世凱再三辭謝,懇請收回成命,隆裕命他不要推辭,袁再次上奏說自己“有罪當誅,無功受祿”。隆裕還是不準,袁三次上折申述:“現在事變到這個地步而受高爵攏,祖製不容,現在危險日益迫近,困難很多,朝廷愛臣,不可讓臣受到拿權柄要挾封賞的譏諷。”隆裕還是不準。袁又第四次上折說:“現在大局震動,人心動搖,成敗利鈍,未敢預料。世變如此之大,已陷於水深火熱之中,如果受這一高爵位,竊取如此高的榮譽,不單在前代人麵前感到羞恥、也怕被後來人恥笑。”隆裕固執己見,一心想拉攏袁世凱,還是不準袁世凱的請求,袁世凱沒有辦法,隻得接受。

隆裕一心想用封賞的辦法拉攏袁世凱,使他效忠清室,袁雖接受了封賞,但他並不領情,繼續進行逼宮活動。

袁世凱為了奪取全國政權,1月29日命楊度在北京發起組織共和促進會,宣布目前主張君主立憲為時已晚,為救國家危亡,保全皇室,隻有實行共和。

這天,袁世凱上奏:“近議國體一事,已由皇族王公討論多日,當有決定辦法,請旨定奪。臣職司行政,惟遵朝旨。”催促清廷迅速做出選擇,早早退位,並把一切推給朝廷自行處理,加緊刁難要挾。

隆裕在其催逼下,整日抱著宣統皇帝痛哭流涕。載灃向來缺乏主見,不敢參與決策。皇室貴族束手無策,亂作一團。

隆裕所能采取的唯一辦法是盡可能拖延時日。2月1日,她召開禦前會議,提出來取虛君共和政體,即君主不幹預國政的辦法把皇帝保留下來。民國政府和袁世凱都表示反對。隆裕見無路可走,經過反反複複考慮比較,覺得保留性命,退位後享受優待條件,總比宗族覆滅的結局強得多。無奈,她隻好做出了皇帝退位,頒布共和的決定。

公元1912年2月3日,隆裕授袁世凱以全權,與南方協商清帝退位條件,袁的病馬上不治而愈,當即把所擬的退位條件電告唐紹儀轉伍廷芳。並密令段祺瑞以前敵將領的名義發表通電,電文說,現因幾個王公阻撓共和,使全局危險,四麵楚歌,萬民受困,京津兩地暗殺黨林立,稍疏防範,禍變既生等。

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軟弱無能的隆裕太後,在清宮養心殿戰戰兢兢地簽發了清帝退位詔書。從此,統治中國長達268年的大清王朝,在她手裏正式宣告滅亡。同時,曾持續兩千多年的封建製度,亦由此宣告結束。

隆裕太後退位後,仍暫居宮中,每日徒有虛名地以“教養皇帝”、“整飭宮闈”消磨日子。終因鬱鬱寡歡而患病,於公元1913年病死,享年46歲,諡為“孝定隆裕景皇後”,葬於崇陵(這是光緒帝和隆裕皇後的陵墓,在今河北省易縣金龍峪)。

姓名:他他拉氏

生卒年:公元1876~1900年

婚配: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

封號:珍妃

封妃時間:公元1894年

他他拉氏出生於滿洲的顯宦世家,祖父裕泰為清廷封疆大吏,父親長敘官居左侍郎,大伯父長善為廣州將軍。當時她和姐姐同住在中國最大的對外開放口岸之一的廣州,受老師文廷式愛國教育和新思潮影響較深。她姿容端莊清秀,性格開朗豪爽。

公元1888年,與姐姐以秀女同選入宮,姐姐被封瑾嬪,又晉封為瑾妃;她被封為珍嬪,又被晉為珍妃,居東六宮景仁宮。當時,由於皇後是慈禧指定的她自己的內侄女,光緒懾於慈禧的淫威,違心與其成婚,與皇後的感情並不好,於是就常與珍妃一同住在養心殿。為此皇後十分不悅,曾常找慈禧哭訴,並乘機向慈禧進讒言。慈禧於是以珍妃曾扮男裝拍照、舉動輕浮又幹預朝政等罪名,便對其杖責謾罵,並懿旨連降兩級,由珍妃降為貴人。

珍妃平素身體不好,自進宮後經常吃藥,公元1894年五月,即光緒二十年,病情惡化,神智不清,四肢抽搐,全身發熱,經緊急救護用藥調理後,才見好轉,恢複了神智,又過了兩個月,方才見愈。十月,受慈禧杖責降為貴人後,又發病,人事不省,雖不久痊愈,但整整一年,仍用藥不斷,屢經醫治,才恢複了健康。